
第一次跟赵哥去这所文化馆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认为是被包装过的文化另类虚家,打着这种旗号的文化“影子”数不胜数,不过是新一轮的“坦克”而已。第二次跟董姐再去时,也只是润润嗓子,歇个脚,就匆匆告辞了。
和邻居勇哥再次踏入轩辕文化馆,已经是我和她的第三次邂逅,看上去熟视无睹的刘经理,从我们眼前走过,端了两杯水回来。我还跟朋友打趣道:“他似乎没有看见我们呢”!结果小刘经理非常低调坦言:“看不见谁也不能看不见勇哥”!于是会心一笑化解相互的尴尬。

小刘是高冷型的,似乎那样才是这里文化的形象代言人。看上去冷若冰霜,语言却极其黑色幽默。彼此握手时也没有一丁点的温度,只是象征性的礼仪一下,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雕塑感。新来的小李超瘦高,长得特像邻家的男孩子,尤其是他的那双眼睛,藏着不一样的风骨。
几杯茶水过后,刘经理安排了毛旭东老师来给我科普关于人民币的一、二、三、四、五套的知识,这一下我才知道超王80版的50元,品相好的一张面值已达到8000元。特别有趣的是我恰好有几张,一时间发现我好富有啊!

年轻的毛老师胖胖的坐在我的左侧,自我介绍他时,我并没有在意,因为跟前两次一样比较排斥,只不过礼貌上用眼睛瞟了一眼这位旭日东升学者,但是经他介绍过的钱币故事让我眼前一亮。
人民币的前生今世就这样在我面前铺开:第一代最土豪,最大面值5万,发行于1948年12月1号1955年2月21日宣布收回第1代人民币的市场地位与其传奇般的政治经历有关,他是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同时开始发行的,由于当时中共还没有在全国完全夺取政权,因此他也被称为“新中国战时货币”。在当时一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近30斤小米,5五块钱就够一家人生活一个月。

第二代最奇特,三元币值纸昙花一现。55年3月1日起发行,收回第一代人民币。版面均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第二代人民币主要图案内容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最大面值仅为拾元。
第三代最长寿,流通长达38年之久。票面设计图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功能轻重并举的方针。最大面值依然为拾元。钱币正面为人民代表大会堂图案。象征人民参政议政,背面图案为天安门城楼,主色黑色俗称“大团结”。

第四代最核心领袖头像首登场。自1987年4月27日起发行至1997年4月1日止,共9种面额,14种票卷。第4代人民币主要为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种,辅币有一角,两角和五角三种主副币共9种。
从第四代人民币开始,领导人头像开始被使用于人民币,最大面值为100元,正面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位领袖像,背面用井冈山全景。

第五代最美的名山大川齐登场,自1999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之际起陆续发行。
第五代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泰山和、杭州西湖。
第五套人民币中最大面值仍为100元,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花卉图案为茶花,背面是人民大会堂。

最后看到的是民国时期的纸币,图案是当年的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的头像。面额100元,跟现在的红色100元颜色相似,目前市值已经是125元。
钱币作为一种流通的现金,虽然日常出镜的频率非常高,但人们常常忽略了她背后的价值。他给我讲到了3800的豹子号1~9的来历和186套装的一条一捆的区别。同样是钱,拥有这些号码的纸币从一出生就被人民银行收存,定量供应,限量上市。

同样是钱,一个珍藏于世,一个走向流通,一个受香火朝拜,继续升值,一个行走于民间,渐渐被透支成为普通的一员。而稀有的一族,它们的身价百倍、千倍、万倍于后市,它们成为货币中的男、女国王、王后、货币中的硅谷,甚至货币钻石王老五。
一样的钱,因为特殊的代码赋予了不一样的生命轨迹和传奇一生的境遇。如今升值的币种还有绿色的2元和2角。同样是人民币,技术版本不一样,也决定了她们的身价迥异。包括错版币,小小的工作失误也让她们成为历史上的空白。

因为时间的关系,5:30我从那里离开。冬季的白昼似乎特别短,天黑得特别早。霓虹灯纷纷上岗,街道显得很迷离,就像睫毛很长很长的大眼睛,一眨一眨地让你无限遐想。
正准备穿过人行道,突然间听到有人唤我的名字,好熟悉的声音!迅速倒出来,原来是小燕。她包裹的就像萌萌哒的雪宝宝。正要去收山上晒的萝卜干。我特别欢喜我们能在斑马线上巧遇。

这样的黄昏让我想起我们和玉玲的相约撒哈拉沙漠行,这人世间何尝不是一种心愿的旅行?因为三毛赋予了撒哈拉无限的魅力!而荷西让三毛无限生爱。
回眸坐落在半坡上的轩辕文化馆,她多么像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让我们这些清高的对钱没有概念的臭酸文人,在马未都先生的不断轰炸下,对收藏有了些许的敬畏之心,开始对自己这份可怜的认知表示歉意。真心希望轩辕文化馆的存在,让更多的人成为有钱人。

楚丰华
2021.12.9
9:15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