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芳美丽满枝丫
文/朱双顶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茉莉花,茉莉花。”每当这首乐律悠扬的中国民歌,飘荡在人们耳旁时,它那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渗透着激情、飘动中蕴含着坚定的乐声,就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朵朵洁白的茉莉花来。
清李渔说茉莉花只为女子而种,因为它在晚上开,是无法让人把玩的,只能藏起来等到早上梳妆时用。尤其是茉莉花蒂上的小孔,仿佛就是天然为女子所生的,有了这有别于它花的小孔,让女子的簪子得以顺当地插入,天生就像是为女子簪子立足的,如此女子的梳妆打扮就成了天造地设一般。所以茉莉花就成了清纯女子的象征,而胜于梅花。以梅花为妻的只有北宋时的林逋,而将茉莉花当作妻子的,却古今遍天下都是了。李渔之说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茉莉花》民歌中的“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是蕴含着这样的深蕴啊!

茉莉花虽为女子所种,却也为男人所爱。男人爱它的纯洁,如同爱纯洁的少女,花开之时,或3朵或5朵,呈聚伞形花序而生于枝顶,一簇簇相拥于微风中摇曳,如同为三五成群、身着洁白裙子的少女在舞动,优美而可人,散发出阵阵清香。男人们的怜香惜玉之心便由此而生,而一朵又一朵的小花们也深解男人之意,每朵虽仅能盛开一到两天,但决不失自己的质朴高雅,开在枝头,次第开放,竟能将花期延续在5一8月里不断,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也挡不住它的接力绽放,是家有一盆茉莉花,满室清韾一季香,以此赢得男人之贪爱,也就不足为奇了。“你是我的生命”,便这样成了茉莉花的花语:爱情之花,就成了青年男女之间互送表达坚贞爱情的象征;友谊之花,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与友好,互送则成为一种热情好客的礼节,倍受礼赞。所以,就有了宋诗人邹浩《闻茉莉香》之诗传世:“日收炎照沈沈去,月放凉光冉冉回。茉莉一如知我意,并从轩外送香来。”
茉莉花天性是朵小而香足、低调却忠贞、素白但高雅,自有一班文人雅士的青睐。宋人姚过尧在《行香子•茉莉花》中,赞它是“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向炎威,独逞芳菲。轻盈雅淡,初出香闺。是水宫仙,月宫子,汉宫妃。清夸苫卜,韵胜酴糜。笑江梅,雪里开迟。香风轻度,翠叶柔枝。与王郎摘,美人戴,总相宜。”溢美之辞,让茉莉花大放异彩。为此宋人江奎发誓“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以此表达自己的心仪。仿佛是宋人对茉莉花情有独钟,诵传的茉莉花诗也为很多,于“一卉能熏一室香,炎天犹觉玉肌凉”中,让“西风偷得馀香去,分与秋城无限花”似的,便有了“虽无艳态惊群目,幸有沈香压九秋”之荣幸。茉莉花就这样香过有宋一代文人骚客,而从乡野之中走进大雅之室,而成为人们的喜闻乐见的栽种之盆景。

茉莉花之香是香有名,也香得有史有传说,说它因一人而生香。它本无香味,是因唐代的贞洁之女真娘的为守贞死后,英魂不散,附着于茉莉花上,从此茉莉花就有了香气,也有了自己的雅称“香魂”。传说唐代有一少女叫真娘,为京都长安一书香门第之女,从小聪慧过人,长得娇艳美丽,又能歌善舞,还工于琴棋书画,只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生不逢时,于安史之乱中被诱骗而落入苏州山唐街“乐云楼”妓院,成为名噪一时的名妓。但她虽落妓户,却不甘堕落,守身如玉,只卖艺而不卖身。惊到了苏城中的一富家子弟王荫祥,偏爱上了青楼中的她,想取她为妻,却遭到了她的拒绝。无奈之下,王使出了阴招,花重金买通想留宿于真娘处。眼见得躲不过一劫的真娘,为保贞节,悬梁自尽。王得知后深懊不已,悲痛至极,斥资厚葬了真娘于虎丘,并刻碑纪念,栽花种树于墓上,成了“花冢”。或许是王荫祥的致诚感动了真娘的魂魄而附着于花上,让原无香味的茉莉花从此散发出清香而长留人间。
我与茉莉花,似乎是喜而无缘。无论是茉莉花还是《茉莉花》民歌,都是喜爱有加。前者却因茉莉花的天性特点而与我不能结缘,后者因为自己的五音不全而只能滥竽充数地欣赏而已。以前所居住条件是家中无暖气,而让不耐寒的茉莉花,未能躲过严寒的冬季一劫,是养而夭折,只享受了刚买时一季盛开的欣喜,有了满室馨香的体验感受,留下了抹不去的美好记忆。现在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家中有了暖气,可新的问题又来了。茉莉花天生喜阳光,而我的住宅厚待了我,却亏待了茉莉花。原来我住的楼房是夏凉而冬暖,阳光是夏天以阳台为界而退避三舍不入室,到了其它三季而天随人愿,阳光才光临入室,这正好与喜光的茉莉花盛开期是错季而误,所以养茉莉花又成了空想。爱人在市场上见到翠绿欲滴、洁白可爱、清香扑鼻的茉莉花,忍不住就买了一棵回来种在盆中。我就预言说,又是糟践了一棵茉莉花。爱人还不太相信我之所说,悉心去养,还是不幸被我言中,不久后就夭折了。如果放到室外,高层又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与茉莉花的结局只能是喜而无缘了。“露华洗出通身白,沈水熏成换骨香”,于我就是他人家中的美事了,像是远嫁他乡而不能回归之女一样,虽有遗憾,但每年还是能从市场上一睹芳容、一闻芬香,也能一感欣慰。
“刻玉雕琼作小葩,清姿元不受铅华”。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人人夸,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无以送花,那就献上一文,“送给别人家”吧!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