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章长篇小说
柳笛声声(16)
夏峻 著
第十六章 初闻柳笛
尽管刘迪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随那些别具用心的人之脚步起舞,虽然那些毁谤自己的言论仍然不绝于耳,他却能够泰然处之,双休的时候,照常来公司处理业务,他很明显地看出办公室里一些同事,对待他的态度和以前明显不同,他视若无睹神态自然。刘迪越是这样镇定自若,制造这一切的某些人,便心里着急,要采取更进一步的手段,对刘迪进行打压,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最容易出现纰漏,刘迪也就可以从他们的纰漏中,寻找到对付他们的机会。刘迪还是沉住气,冷静地看着这些人还有那些烂招往出使,还不到他出招的时候,一旦各方面的机会成熟了,他刘迪出招了,那可就是雷霆万钧之势,非击中那些人的要害不可,而且要叫那些打压他的人无还手之力。
刘迪从公司走出来,朝着菊花别墅的方向望了望,公司里发生的这些事,他不想惊动菊花妈妈,但他也不想在公司里停留,那些流言蜚语,听不见的时候,也就不会扰乱人的神智。想了一想,刘迪还是决定到别墅稍作歇息,理理自己的思路,也考虑一番下步工作怎么做。
被菊花认作义子后,为了让刘迪来往方便,菊花特别给刘迪在三楼预备了房子,刘迪工作之余,也有个休息的地方。别墅的安保人员,都认得刘迪,知道刘迪是菊总的义子,因此对刘迪的进出,也不用审查,打个招呼就进去了。
上了三楼,打开自己那间房门,往床子上一座,刘迪拿出一枝柳条,这是他进到别墅的时候,从院子里的柳树上折下来的,拉开桌子上的抽屉,找到了一把小刀,轻轻几下,便制成一支柳笛,将柳笛含在嘴里,“嘟嘟”试了几下,调匀气息,便无所顾忌地吹了起来。吹奏柳笛,包括制作,还是他儿时,在自己的家乡大青山,他爷爷刘忠教会的。这些年离开大青山,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就想起了柳笛,伊哩哇啦地吹奏着柳笛,已经远去的大青山,似乎再次进入他的记忆,那湛蓝的天空,那洁白的云朵,那巍然耸立的山峦,那清澈见底的柳河,还有那一下一下噘动青草的老牛,以及青草地上嬉戏的小伙伴,都无比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离开大青山,已经十几年了,大青山的具体方位,他记不住了;返回大青山的路,他也记不住了,但大青山的山水和那些淳朴的父老乡亲,刘迪永远也无法忘记。他不知道爷爷刘忠是否健在,他算了一算,如果爷爷还在人世,已经八十多岁了;爸爸妈妈还是那样年富力强吗?失去儿子以后他们还出去打工了吗?姑姑刘莹在干什么呢?一想到这些,刘迪就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忧伤,尤其是在目前这个处境中,更是令他思念家乡的亲人,大青山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没有汹涌不绝的车流,也没有这么多的公司和工厂,但大青山的民风朴实,大青山人胸怀宽广,倘若自己还在大青山,人与人之间就没有这么多的是非纠结,自己也不会有这么些挥之不去的烦恼……
从别墅三楼飘出来的声声柳笛,吸引了很多人的视听,令人驻足品味。柳笛声音婉转旋律流畅,悠扬悦耳,细细聆听,还有那么一丝丝淡淡的乡愁。
从家乡大青山刚刚返回郑州的刘莹,在《郑州晚报》社,将哥哥刘刚的血液清样,交给记者林风,就急忙赶回别墅,在接近别墅的时候,刘莹就听到了那美妙悦耳的柳笛声,而且这柳笛声一入她的耳膜,就使她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颤,因为这柳笛声她太熟悉了,当年她带着侄儿刘迪离开大青山,与大青山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一下子再现在她的眼前,她记得很清楚,当时小刘迪,就是吹奏着柳笛,和家乡的亲人们告别。十几年过去了,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她竟然再次听见了这熟悉的笛音。这次回大青山,刘莹特别向哥嫂及其老父亲,讲述了她在省会城市的经历,也讲了她突发奇想要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的事情,还详细讲到了《郑州晚报》记者林风所举荐的《等着我》栏目组。哥嫂都感慨万分,当年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和途径,寻找自己失踪的儿子,可就是忽略了媒体这条线索,如果当时能注重媒体,趁热打铁,对找到自己的儿子,还是有可能增添几分希望和把握。这十几年都过去了,再去找报纸,还有人会记起当年的事?哥嫂对刘莹的提议,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但刘莹却兴致勃勃,心中充满希望,身上满了劲头。哥嫂不好意思破坏刘莹的兴致,自己的亲生骨肉,他们自己都有些心灰意懒了,倒是这个小妹妹,坚持不懈初心不改。妹妹刘莹这种精神,令刘刚夫妻感动万分,他们在同意刘莹的计划,和刘莹一起到县卫生院抽取血样后,也一再交代妹妹,真要是找不到,就放弃吧,不管怎说,我们都尽心了,实在找不到,也是命该如此。嫂子还特别对妹妹说,这次行动以后,刘莹就应该赶紧找对象,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了。
说起自己的人生大事,刘莹的心里不由得泛起阵阵酸楚,就在她当年带着侄儿刘迪进城找父母的时候,她刘莹才二十来岁,一朵花儿,正是含苞怒放之际,那个年龄的刘莹,真是要多美有多美,那时候找到自己家里提媒的,能把她家的门槛踏断;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刘莹已经将近四十岁了,人都说四十岁的女人豆腐渣,自己这个年龄了,还有谁稀罕?尽管刘莹的容貌,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红颜褪尽,相反却因年龄的增长,更显出女人那种成熟的美,但刘莹的心中还是时不时地涌动着韶华易逝的感伤。
当她把哥哥的血液清样送到《郑州晚报》社,交给记者林风的时候,林风特别挽留她多坐了一会儿,详细地问了问当年与侄儿失散的情形,提醒她不要把思路只放到郑州这个小范围之内,眼界应该更宽广一些,根据她所说的情况,林风帮她分析当时的情形,人贩子迷失她侄儿以后,完全可以趁列车在郑州站停留较长的这个间隙,下了这趟列车,不用出站,就可以上另一趟对开的列车,但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刘莹的侄儿就可能流失在大西南的某一个城市,如果刘莹当初能够这样分析问题,不仅把眼界放到郑州,而且延伸到其他城市,注意这些城市报刊媒体发表的一些寻人方面的信息,或许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眼下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时过境迁增加了寻找的难度,但林风也劝刘莹不要灰心,从《等着我》这个栏目拥有的案例中,有些和亲人失散三十多年了,后来虽然费了许多周折,最终还是与亲人团聚了。
林风还问了刘莹个人的一些情况,刘莹都如实地告诉了林风,林风听说刘莹为了寻找失散的侄儿,至今未曾婚嫁,而且下决心,不找到侄儿终生不婚,林风很为刘莹的这种毅力感动,他鼓励刘莹苍天不负有心人,你的这一番苦心,可谓感天动地,了解你这种情况的人,都会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林风对刘莹说他已经把刘莹的这种情况,翔实地向《等着我》栏目组的编导及工作人员进行了汇报,大家都非常同情你的遭遇,表示要竭尽全力给你提供帮助,等你们亲人团聚的时候,《等着我》栏目组,要为你们赶制一期特别的节目,届时会向全国播出,林风还与刘莹开玩笑说,他自己这样古道热肠帮刘莹的忙,到时候找到亲人了,刘莹一定要重谢他,刘莹也笑着回应,只要林风帮助自己找到失散的侄儿,只要她刘莹能办到的,林风要什么,她就给什么。
刘莹离开报社的时候,林风闪动着狡黠的眼光说道,说不定刘莹回到住处就会有好消息。刘莹没有想到,还真被林风说中了,她人还未到别墅,就听到了这熟悉的柳笛声。这是刘莹在郑州这个大城市里,第一次听到有人吹奏柳笛,这柳笛声勾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想到了当日侄儿刘迪吹奏柳笛的情景,刘莹禁止不住热泪盈眶。
她走下公交,来到别墅跟前,发觉这柳笛声竟是从别墅传出来的。刘莹感到惊讶,她回了一趟大青山,别墅里来了什么人,竟能吹奏出她所熟悉的柳笛,刘莹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想见到这个吹奏柳笛的人。她三步并作二步,快速进入别墅,注意分辨笛声来自三楼,正好她的住室就在三楼,她登上三楼后,打开自己的房门,放下自己随身携带的行李,便开始寻找笛声来自三楼何处。笛声再度响起的时候,刘莹蹑手蹑脚来到那间屋子前,耳朵伏在门上,仔细聆听柳笛声声。
当笛声停歇下来后,刘莹忍不住轻轻地敲了几下门,屋里一个男子的声音:“谁呀?”
听到屋里是个男人问话,刘莹有些责怪自己的鲁莽,不该如此轻率地敲一个陌生男人的门,但已经敲了,刘莹也不好意思抽身走人,便硬着头皮,等那男人开了门。
“吱呀”一声门开了,一个年轻而帅气青年男子探出头来,问道:“阿姨,有什么事吗?”青年男子,不但人长得英俊,而且待人彬彬有礼,刘莹对青年人印象颇佳,听到青年人的询问,刘莹赶忙回答道:“我是这个家里的保姆,听到你吹的笛声特别好听,就注意听了一会儿!”
年轻人笑了笑说道:“你过奖了,我瞎吹的,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刘莹连忙摆了摆手说道:“没有!没有!你休息吧!”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那个七岁的孩子,已经成了一名青年大学生,刘莹又怎能认出,眼前这个青年人,就是她十几年来煞费苦心寻找的侄儿。
刘莹下到客厅,将客厅及其院子都认真收拾了一番,然后问门口的安保三楼的青年人是什么人,安保告诉刘莹,青年人是菊总新近收养的义子。菊花收养刘迪为义子的时候,刘莹请假回家了,当然就错过了和刘迪相识的机会,听了安保的介绍,心里才有些释然,但不知道是青年人对她的礼遇,还是其他的什么因素,刘莹对这个年轻人,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如果不是在火车上被人贩子拐走,她的侄儿刘迪,应该也有年轻人这样大了,可是她的侄儿至今不知流落何方,联想到这一点,眼泪又一次涌出了眼眶。她和年轻人第一次相见,尽管年轻人给她留下好感,她却不能多说什么,只有等着见到菊花的时候,问问菊花就可知道。
不过当她见到菊花,问到年轻人的情况,平常对她亲如姐妹的菊花,则态度漠然,很快就避开了话题。刘莹弄不清菊花姐姐为何对她这个义子的身世讳莫如深不愿深究,但既然菊花不愿讲,刘莹只不过是人家手下一个打工的,自己有什么权力,对老板不愿深谈的话题,咄咄逼人纠缠不休。
对自己的侄儿,目前只剩下《郑州晚报》林风这一条线索了,倘若《等着我》栏目组仍然没有下落,自己这次对侄儿的寻找,就有可能再次归于徒然,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刘莹已经做好了承受打击的心理准备。


作家简介:夏峻,原名夏建芳,曾用名夏新穗,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三门峡记者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