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撷岁月的珠玑
作家王桂凤作品欣赏
母亲 好学篇
马踏青青
立夏后,突然湿寒的阴雨天。
独自在家,凝望着窗外,新绿的树丫笼着一层烟雨。
它们默默肃立。
不由得想起已离开我们七年的母亲。
母亲是个好学的人。
她童年跟随“拉胶皮”的父亲在兴济镇,曾在教会办的学校识过几天字,少年时回村还进过扫盲班。
由于不常用,所以只会认,不会写。
凭着这点基础,她边读边学边问,硬是能够流畅的看书读报。
我们各自成家后,只要一回娘家。她就常会把她认为有教益的内容读与大家听。
有时会有错别字,当我们给她指出,她老人家总会"哦、哦"的点头,虚心接受。
还会默念几遍,增强记忆。
姥姥重男轻女,只让老舅上了小学。
这件事给母亲留下怨怼和遗憾,不仅自己学习,弥补缺憾,还总是总是鼓励子女向学。
常说“能上到啥程度,咱就供到啥程度”。
父亲也是个好学的人。
七、八十年代,肚子还填不大饱,父母就订阅《参考消 息》。
晚上,他俩在我左右边睡,边抽卷烟,边聊天,边看报纸。
那时,土炕周围墙上贴着过期的报纸。在炕上玩耍,躺在枕头上,边玩边看墙上贴的报纸认字,成为童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我们家那时还拥有一台插火电的大收音机。
那可是件奢侈品。
褐色的木头框,织得很密实的、带金丝儿的黄色布面前脸。两个旋钮,一个开关调音量,一个调台。
不轻易打开,怕费电。
1976年,毛主席去世那天, 我家斜对面的鼓楼粮站借走这台收音机。
全体职工集体收听“重要新闻”。
这件事让我在小伙伴中很得意了一阵子。
母亲整天劳作,很少有闲工夫。经常边做饭边听广播。
灶堂里,烧棒子秸呛人的柴禾味、大锅烧开的白腾腾的水蒸汽味、和好的生棒子面味,搅在一起。
母亲将手中金黄的生玉米饼子啪得“叭叭”作响。
收音机中此时正传来女播音员播报的"巴勒斯坦""加沙"以色列"等字眼儿……
这一切,成就一幅似乎也并不违和、声色味的柔美画面,永久地印在我记忆的脑海中。
九十年代,有了电视机,晚七时的《新闻联播 》 成了母亲每天的必修课。也是她一天劳作后,休憩的好时光。
以至于亲朋好友也知道老人的喜好。
有一次,电视机坏了,要搬到外边修一天。
怕耽误老太太看当天新闻,亲戚来搬电视时,就着捎来一台旧的,让她先看着。
母亲不大的单元房里,桌上、床上常堆放着自己订阅的晚报、燕赵都市报、《家庭》杂志等,还有我们从各自单位捎来的过期的报刊。
晚年,母亲不止一次感叹地说,每天晚上,拾掇利索,把水杯、烟灰缸、烟、打火机放到头前椅子上。 钻到被窝,点上烟,戴上老花镜。半趴半坐 ,看书看报。
这是她一天中最悠闲、最幸福的时刻。
母亲就这样幸福着她的幸福,直到临终前两个月。
母亲将好学的精神遗传给我们兄妹七人。
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完善着自己。
2015.5.10(母亲节)
作者简介:

王桂凤,笔名马踏青青,专职司法,闲暇弄墨采撷岁月珠玑,编织生活花冠,在忙碌繁杂的旅途中,寻找清静安宁的绿洲,用诗风文雨消解身之体倦,独乐乐众乐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