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霏霏细雨过后,尚沉浸在中秋喜庆气氛中的南粤大地,已初现宜人的凉爽。9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老艺术家作品展在鹤山市博物馆举行了开展式,十八位霜染两鬓的色彩大师,联袂向侨乡人民敞开了缤纷的情怀。
八十岁的郑餐霞曾任广州美院的副院长,其画风粗犷笔法豪放,擅以热烈色彩抒发情感。他在国画《繁花璀璨四时春》的落款中,特意标明作画时“年方七十九”,反映出老画家壮心不已的创作气势。
七十一岁的吉梅文教授,作品以细腻精美见长,无论山松雾岚、江筏碧流,或是梅鹊春晓、村篱乡野,莫不灵动空远又亲切朴实。
刘济荣教授今年六十六岁,他创作的国画简洁清新,《牦背藏姑》和《月下裸女》,昭示了女性的奔放与娴静;而《六祖》一画的表现的惠能法师,则道出了“沉心入静见真功”的人生哲理,可谓画家十年磨一剑的自我写照。
叶绿野先生七十有五,其作品既有工笔花卉也有写意雀禽,所展出的《一举千里》中的削崖苍鹰及巨喙俯日,又兼有泼墨狂草之势。
邝声先生出生于1933年,留校任教已有四十个春秋。这次他展出的《花》、《鸟》和人物作品,多蓄朦胧之美,独有《莎瑶妹》一幅极具版画的味道。
六十七岁的陈水源先生,给人们奉上了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凌波仙子》素雅清秀。惜墨如金,而《峨嵋山万年寺》却在纷繁茂密的山林中隐伏着另一个世界。
六十六岁的郑觐教授和六十八岁的潘绍棠先生,主要从事雕塑创作。前者展出的《抗日英雄邓世昌》,突出了慷慨赴死刚烈殉国的人物特征;《延河摇篮》和《陈毅像》,表现了革命者宽厚仁爱的博大胸襟。后者的一尊《宋庆龄头像》,用高窄的鼻梁和嘴角抿紧时显出的凹窝,赋予了主人公以男性气质,塑造了一位刚毅果敢的巾帼豪杰。

七十二岁的张信让教授有两幅版画格外引人注目——《李铁夫像》以深黑背景中的面部亮光,凸显出顽强不屈的斗士性格;《孙中山》则以坚定平视的眼神,传达出人物内心“天下为公”的信仰和追求。
年近古稀的刘其敏教授,以变换构图视角来增进艺术效果:同样是描绘田野的作品,一幅《暑暑寒寒》的低视角和画面上部的大片空白,突出表达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六十五岁的张运辉教授展出的均为传统木刻,其《人像》中的老者,发须蓬松有若临风,而《牡丹》里的叶瓣则脉络可数、欲摆欲摇,足见他不凡的艺术功力。
在参展作品中,研究员于风先生的六幅楹联乃别具一格:古色古香的钟鼎文配上流畅的行楷边注,可谓行云流水珠联璧合。如仔细品赏,每个字都堪称一幅图画,其布局之精当、笔力之遒劲、变化之奇妙,实在令人不忍移步。有一幅林则徐撰写的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这位74岁的老画家于香港回归之日所书,其中的含义自然更深了一层。
德高望重的周大集教授今年已八十三岁,他的油画作品也同其阅历一样厚重而深邃。《女青年雕塑家》选取蓝裙墨靴构成画面下部的坚实基调,以衬托浅黄色里的人物面部,使主人公更显得胸有成竹;而《画家夫人像》则是回旋在画家心头的一首最为熟悉的“华尔兹”:画面上部的亮窗与下部的沙发扶手遥相呼应,饱经沧桑的手掌安详地垂放于腰腿部位,与自信的目光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家夫人直面艰辛、善待生活的坚毅和勤劳,得以真实地再现。
六十九岁的女画家张彤云也是油画系教授,但她的用色更为明快。《睡莲》、《友人之子》和《孔雀毛与罐》三幅,给人颇有中西画法融汇一体的感觉,《大米石榴》和《大桔》则更多西派的韵味。

六十七岁的胡国良喜爱田园风光,他的油画古朴典雅、乡土气息十分浓烈。《小河弯弯》、《艳阳天》、《愉悦的春花》等,无不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与胡国良同庚的吴华先教授,展出了几幅梦幻之作,观看他的《古榕》和《根》,仿佛置身于仙境,如雨如雾飘飘洒洒。
六十四岁的杜洙女士是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的两件书法形拙神秀,散淡之中颇见功力;还有4幅水彩人物大多是近作,画中的人物或沉思或冥想,或担忧或自信,均可从其眼神中引发联想。
七十岁的程騑教授献出了他的抗鼎之作为美展压轴,六幅各具魅力的油画中,尤以《诗人曾卓》最勾魂摄魄。教授成功地把握住了人物的个性,用执握眼镜的手以及照射眼鼻和颧部的侧光,将一位毕生都在殚精竭虑与邪恶愚昧抗争的儒将,活灵活现地交给了读者。
过去,鹤山曾因诞生了油画大师李铁夫而蜚声海内外;如今,一批久负盛名的画坛老园丁又把精湛的美术作品送到了大师的故乡,怎不令酷爱书画的鹤山人陶醉其中!步出展厅,通身都感到被甘泉沐心濯肺的愉悦和振奋,它们给我的艺术享受早在心里浓缩成了一个硕大的“美”字。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时任广东《鹤山报》编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