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生明先生:笔名晨旭,号墨玉文彦,河湟人。66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四十余年,其间参与加入(湟中老干部书画学会)及(湟中民间绘画);(甘肃河湟艺术馆)等协会;跟老师们相互学习,交流、进步。在绘画艺术上他辛勤耕耘,随时在探索新的创作思路、开拓自己的眼界。
其作品主要民间绘画及国画山水为主,国画方面以水墨为骨,以淡雅赋色为外衣,相映成趣,用墨清润,构图简雅,色墨交融,意境清幽。崇山峻岭的布局,山石云水皴法有着高古的笔意而不失现代山水画的轻灵,以传统为宗,以现代为脉的这种创新意念,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以清丽淡雅的气质,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创意给人以可观可居可游、空灵、隽永,恍如晰隔世返古认宗之感,也趋向’简淡清空’、’闲情逸致’的意境,在粗笔枯墨之间,似与不似之间,也呈现出各不同画面之间的风趣意味,有沉厚、凝重的,有飘逸、拙朴,轻灵的所表现出独特的画风,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现代形式之美,构成笔墨色彩相互关联,和谐相生。
画家把笔墨从浓湿淡干焦,演绎为’游心物外’和’风神骨气者居上’在国画创作上'骨随气然和’的精神性语言特质,在充分之中聚散,虚实,内外,断连,开合,宾主等有层次有风致,有灵动,有飘逸的多种美感与多种可能性的变化,并而以书写性为主,落墨为格,清新刚健,四边出锋,既有骨力又出神韵的激情洒挥。老师笔随心运,神韵自生;在他的国画作品中用笔干练利索、苍劲朴实,清丽凝练,虚实得法。代表作有:《千里江山雪域情》长卷;《青山梦境》;《春山福水》;《高原风情》等等。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一九八八年三月十日至二十日湟中民间绘画本人作品《打土块》等六幅作品入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国 画 《青山梦境》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中获得中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
国画《叠翠青山》参加2OO9年1O月23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评选,被评为入选作品。
国画《春山福水》“2O11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评选,被评为入选作品。
国画《高原风情》2O12年8月3日“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浙江巡展”评选,被评为入选作品等等。
作品多次获奖,单位个人收藏并在国内外报刊、杂志、画册〈非遗地图〉〈时代记忆〉〈文化新闻〉〈经典传承〉〈人民艺术〉等等上发表及官网和多家主流媒体平台权威收录报道。
二O一九年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作品入编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和《中国书画家大百科》中
二O一九年十二月十五号邀请在北京参加全国“辉煌七十年,抒写新时代,文化中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暨迎新联谊会”活动中被授予:奋斗改变生活-新时代文化经济和谐共建优秀个人。及年度文化精英人物奖。并本人长卷《千里江山雪域情》两幅山水作品展出。
二O二O年二月份作品《春暖花开》参加全国在艺起战“疫”当代翰墨人在行动主题作品展中成功展出
二O二O年十二月份被收录在名人百科。及(大美中国,大美书画)新时代优秀书画家名录之中。
二O二一年庆祝建党1OO周年书画献礼两会主题展中被权威推荐为“笔墨随时代,丹青颂党恩”,“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同时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水墨丹青》栏目组认证为会员。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之时,由(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心,国家高级美术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被评审为中国文化国家高级职称高级美术师(高级职称证书)等荣誉。
老师的山水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它兼有雄健与秀丽之美,与绘画语言的表达上更于传统与现代笔墨情趣于一体,气息清新,格调纯正,让人在欣赏中琢磨其意味。同时,勾勒擦点染皴的笔墨功夫到位,不乏柔和婉转之气韵,生动地发挥在纸上;总之,
画家为丹青审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境域,其表达的内涵总是对心灵的舒放和对精神的追求,笔墨功夫精熟老辣,令人叹服;老师的妙笔生花也为我们带来了一抹阳光的审美。
文 / 文彦之
李生明作品欣赏

让传统绘画工艺薪火相传
纳成英
在当代画家中有很多佼佼者,他们竭力弘扬传统绘画工艺,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新时代的绘画元素,为传统绘画工艺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李生明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画家。

四十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民间绘画(以下简称农民画)、国画、壁画和彩绘,在国画领域尤其成就卓著,是青海省乃至全国国画界的知名画家,现为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囯华夏文化交流协会西部书画研究院院士、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美术师、青海老干部书画学会湟中书画学会会员、湟中农民画协会会员。

李生明笔名晨旭,号墨玉文彦,1966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原湟中县)共和镇葱湾村。他自幼酷爱书画,高中毕业后就走家串户,走上了箱柜油漆绘画之路。1985年,他参加了湟中县文化馆组织的农民画培训,从此开始钻研和从事农民画创作三十多年,创作农民画一百二十多幅,代表作有《雪牧》《打土块》《格桑花儿开》《祥和的草原》《美丽乡村》《高原精灵》《老水磨》《拾洋芋》《湖畔欢歌》等。这些作品为他自己也为湟中县争来了荣誉,赢得了好评。

1988年3月10日至20日,《打土块》等六幅作品被入选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1993年,《背水》《打夯》等三幅作品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中展出,并获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二等奖。还有多幅农民画作品获奖或被多个单位、个人收藏。

在学习农民画的同时,他还自己购买资料,对国画中的山水画、人物画做了颇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后来在著名画家孟鳌奎、马琏,魏温和老干部书画学会的很多老师们的指导、熏陶下,绘画水平迅速提高。
从1995年起,他开始研究和创作古建筑绘画,在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南京等地的寺庙、园林等古建筑中从事彩绘、壁画、贴金等工作,还教授了孙生寿、祁永宏、罗昌山、才让等二十多名徒弟。

2007年他利用农闲时间,个人出资,先后两次对附近乡镇的近三十名农民画爱好者进行农民画培训,给他们讲农民画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提高书画装裱技能和农民画绘画技能,培养出了张全、谢兰吉、段成文、乔凌新等优秀学员。培训期间,学员们热情高涨,受益颇多,创作出的几十幅高质量的农民画由湟中县文化馆登记和收藏,多幅作品由《海外》杂志刊载。
“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类,绘画者首先要胸中有丘壑,将祖国的山川都融入自己的精神之中,才能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富有生命,绘出的画作才富有灵性。”李生明对国画创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还认为,细节是关键,细节处理到位才能传神。

“丹青难写是精神”。李生明深谙此道。而他的国画作品恰恰不重“形”而重“意”,以水墨为骨,以淡雅赋色为外衣,用墨清润,构图简雅,色墨交融,意境清幽,笔墨色彩相互关联,相映成趣。
在国画中,他长于画人物、山水,尤其精于山水画。他的山水画笔力遒劲,气势宏伟,构图简雅。他喜欢把石青、赭石、花青、胭脂等颜料轻覆其上,色不碍墨,墨入色中,却不留痕迹。山石皴法方面,他多用折带皴、斧劈皴等,尤善用淡墨皴染。山溪飞流多采用留白处理,惜墨如金,却与整体画面自然浑成,形成云气氤氲的空濛意境,既有高古的笔意,又不失现代山水画的轻灵,给人以恍如隔世返古认宗之感。

因此,他的国画作品曾多次获奖,被多个单位或个人收藏。
2009年,《青山梦境》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即国画)展中获得全国美术奖、创作奖、优秀奖。
同年10月23日,《叠翠青山》被入选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评选。
2011年《春山福水》被入选参加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评。
2012年8月3日,《高原风情》被入选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浙江巡展评选。

此外,他还有不少作品在《人民日报》、《财经时报》、《中国美术》杂志、《当代艺术名家聚焦两会》及中国新闻联播网、国际环球快报、“名家在线”书画频道、中国人物榜、中国书画报道、非遗地图、时代记忆、书画鉴赏与收藏、经典传承、文化新闻、翰墨中国、人民艺术等多家官网和主流媒体平台权威收录报道。
2015年,李生明创办了自己的古典建筑和园林绘画工程公司——青海博古古建装饰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古建筑的壁画、彩绘等工作。为了公司的长足发展和传统工艺的进一步传承,他编著了一本《古建装饰图册》,这是现阶段古建筑彩绘工艺最全面的著作。
2019年,他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而创作的国画《曙色祥云映春山》《春山神韵》等多幅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和《中国书画家大百科》。

2019年12月15日,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辉煌七十年,筑梦新时代”文化中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暨迎新联谊会”活动,他创作的《千里江山雪域情》《高原风情》两幅山水长卷参展,他被授予“奋斗改变生活新时代文化经济和谐共建优秀个人”,并获年度文化精英人物奖。
2020年2月,他的国画作品《春暖花开》在全国“在艺起战疫,当代翰墨人在行动”主题作品展中成功展出。同年12月,他被收入《大美中国》《大美书画》新时代优秀书画家名录。
在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献礼两会主题展中,他被权威机构推荐为“笔墨随时代,丹青颂党恩”,“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同时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认证为会员。不久,关于本次参展情况和他的访谈纪录片在该台播出,在全国书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同年,他被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心、国家高级美术师职称评审委员评审为“中国文化国家高级职称高级美术师”。

2019年度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培养项目组给他的推荐理由是:“李生明是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师、农民画画家中的领军人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及创作能力,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农民画、古建彩绘、壁画、泥塑以及国画方面都有所建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屡次获奖并收藏,对湟中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意推荐!”
中国书法家协会著名书画家刘兴荣先生(笔名墨痴)看了李生明的国画后不禁写诗赞叹:
雪映祁连分外娇,
冰河奔腾泻春潮。
羡煞画家一支笔,
千姿百态出柔毫。

另一著名书画家朋友火丁酉看了李生明的画作后,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句留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赞扬他虽倍经坎坷却依然胸怀旷达、气概豪迈,作品洗尽铅华,透着真纯。
如此骄人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换来的。多少日日夜夜,直到午夜时分,他还在凝神思索创作思路,钻研绘画技法,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李生明仍致力于农民画和国画的传承事业。“让这些传统工艺在自己手中顺利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我毕生所愿。”

他说,“我打算继续深造,提高个人绘画水平,创作更多精品;每年参加省内外画展至少两次,在省内外传承国画、农民画、建筑彩绘、古典壁画工艺;未来三年培养至少20名年轻人才来发展文化产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让湟中的绘画工艺薪火相传,走出省门甚至国门,李生明将在不断的创作、进取、传承中实现自己的宏图大愿,度过他的艺术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