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章长篇小说
柳笛声声(09)
夏峻 著
第九章 互诉心思
按照年龄,张颖比刘迪大三岁,是姐姐,而自从刘迪到张屯,被张平收养以后,张颖也确实像个姐姐一样,在各方面都对刘迪关爱有加。实际上,张颖也是个孩子,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颖虽然年龄不大,却因为自己家庭特殊的原因,过早承接生活的重担,她从开始懂事起,就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别人的孩子都有母亲关爱,张颖没有感受过母爱的滋味,看到别的孩子牵着母亲的手,妈妈长妈妈短地喊叫着,张颖羡慕万分,曾流着泪缠着张平要妈妈,追问自己的妈妈在哪里。每当这个时候,平常对张颖这个女儿十分疼爱的张平,神色就会极不自然,支吾其词顾左右而言他,被女儿逼问的急了,张平总是叹息着说等张颖将来长大了再告诉她。张颖的身世,就成了一个谜。好在张平对他这个女儿宠爱的很,尽管捕鱼的活很辛苦,风里来雨里去,一天所得仅能维持生活,老汉却竭尽全能,保证女儿生活所需,别的女孩有的东西,他都尽可能让自己的女儿也拥有,不让女儿在生活方面受一点委屈。张颖能理解父亲的难处,从不会对父亲提出过分的要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学会了蒸米饭,学会了炒菜,厨房里各种活计,她都掌握了,针线缝补衣服浆洗,家庭主妇要做的活她都会,小小年纪,已经完全下得了厨房;父亲的衣服破了,再不用老汉自己,就着昏暗的灯光,眯缝着一双老花了的眼睛,半天寻不着针眼地去穿针引线,张颖自己会很快地将父亲的衣服缝补好,洗涤的衣服干净整洁。张平感到省心了许多。唯一缺憾的是张颖没有个伴,邻舍家的女孩子,张平害怕女儿看见人家的孩子在母亲面前撒娇,感到自己生活的缺失,影响女儿的心理健康,因此不让女儿和他们来往,这使得女儿的生活有些孤单,在学校里还有其他的同学,回到家里的时候便只有老少二人,这个家里便觉得少了些什么。
刘迪的来到,改变了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之余,张颖有了玩耍的伙伴,她可以和弟弟玩耍在学校学会的游戏,沉迷在童稚的世界,享受只有孩子们才能感受到的乐趣,曾经安静孤寂的农家小院,不时荡漾着两个孩子开心的笑声。上学了,姐姐牵引着弟弟,两人结伴而去,放学了,姐弟二人成双入对。对自己这个弟弟,张颖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喜爱,感觉好像从天上给她掉下来这么一个可爱的弟弟。一张脸庞,圆润光滑,浓浓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头发浓密,特别是那一双眼睛,总是在滴溜溜滴溜溜地转动着,不知道他那小脑壳,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回想弟弟刘迪那天来时的情形,张颖刚做好饭,需要炒菜了,灶里的柴好像不够了,她要去门外抱点柴,一打开门,就看见一个小男孩,浑身上下脏兮兮的,神态也是十分胆怯的那种样子,惟独那一双眼睛十分明亮,并且一直在滴溜溜地转动着,张颖自己后来都在心里承认,正是那一双滴溜溜转动的颇带几分灵气的眼睛,一下子打动了她的心,她忘记了抱柴,鬼使神差地带领这个陌生的小男孩进了自己的家。
“这就是缘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张屯村百十户人家,迪儿为什么不去敲别人家的门,却来敲咱们家的门,而你为什么早不去抱柴晚不去抱柴,偏偏就那个时候去抱柴,冥冥之中,这一切都是命定的。”每次张颖说起当时这些情节的时候,张平好汉就会禁止不住地大发感慨,他的感慨又会引发张颖的联想,人的生命中真的存在着什么缘分,而这个缘分是个什么东西呢?张颖自己说不清想不明,问起张平,平时总喜欢把缘分二字挂在嘴上的张平,也会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刘迪在这个家安顿下来以后,逐步地适应了现实环境,尽管他还是铭心刻骨地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爷爷、爸爸、妈妈、姑姑,还有经常和自己在一起玩耍的那些小伙伴们,甚至他经常牧放的那头大黄牛,大青山的山山水水,都会不断浮现在他眼前,也会进入他的梦境,但时间长了,他也会克制这种思念的感情。刘迪很清楚,远在异方的他的亲人们,绝不会忘记他,就像他总忘不掉他们一样,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家里人不可能这样失去他,他们一定在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寻找自己,可是他想不明白,收容站的人曾经在报纸甚至全国性的报纸上刊发启事,难道他们家里的人,或者村里的人,就没有人阅报,只要他们看报纸,就一定会看到启事,但一年、二年、三年……,他来到张屯这个地方已经十年了,当年那个什么也不懂的小男孩,已经是十七岁的大小伙子了,当初迎接他的那个黄毛丫头,如今已是花样的姐姐,而他家里却没有人来找他。这令刘迪感到十分伤心。算了,他们都不想自己,不来找自己,自己也不用想他们了。伤心之余的刘迪,会产生这种憋气的想法,可是只要一有空闲的时间,他仍然禁止不住自己的心情,甚至这种心情愈久愈为浓烈,每当这个时候,他便只有吹奏柳笛,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听着那悠扬的柳笛声,张颖就知道,弟弟又在想念他那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了,张颖的眼圈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红就会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张颖十分同情刘迪的遭遇。弟弟真是太不幸了,七岁的年龄,正是需要亲人们爱抚的时候,却被坏人欺骗,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虽然他们像亲人一样地对待他,仍然抹不去他那种想家的心情,而每当这个时候,张颖就会十分体贴地拍拍弟弟的肩膀,安慰沉浸于思乡之情中的刘迪,柔声细语地劝勉自己的弟弟,有时候在劝勉弟弟的张颖,不知怎的有所触动,会突然抱着弟弟一起伤心落泪。弟弟还知道自己有个家,知道家里有爷爷、爸妈、姑姑一大群亲人,而自己呢,连自己有没有母亲都不知道,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怀疑过张平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她不敢问,她知道自己在父亲张平心目中的位置,自己是这个老人在人世间唯一的亲人,老人一直是这样想的,她也就一直把自己当作老人的亲生女儿,这样老人的心才会得到安慰,这个家才能维系下去。
当姐姐张颖,和他一样伤心落泪的时候,刘迪会感到格外惊奇。姐姐和他一样长大了,姐姐是他们这个临时之家的顶梁柱,他常常佩服于姐姐的能力,炒菜做饭,厨房里的活,她都能干;缝补浆洗,她飞针走线,做工精细。在他到了这个家以后,印象中的姐姐总是欢乐的,刘迪从没有看到她忧伤的时候,他就觉得姐姐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却没有想到姐姐也会哭泣,姐姐也有落泪的时候,看着姐姐那张梨花带露的脸庞,刘迪突然觉得姐姐也是个伤心人,他不应该光顾着自己的心思,也应该安慰姐姐。他不知道该怎样说话,只是一味地向姐姐道歉,他以为是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姐姐,姐姐便停止了抽泣,然后擦去自己的眼泪,悄悄地告诉弟弟:“其实啊,姐姐比弟弟更不幸,弟弟你还知道自己有个家,家里有一大群的亲人,你还有自己想念的亲人,而姐姐连自己有没有亲人都不知道!”
看到弟弟刘迪惊讶的目光,张颖继续说道:“从我开始懂事起,我就没有见过妈妈,别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呢?每当我问起爹爹这件事的时候,爹爹总是支吾其词,不愿意告诉我,我的身世成了个谜。但我们没有理由自怨自艾,既然上苍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应该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不管生活如何亏负我们对不起我们,我们不能悲观失望消极厌世,我们应该勇敢一点,向不公平的命运抗争,振作起来,刚强壮胆,不向生活低头,活出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辉煌!”
张颖对刘迪说道:“好了,给姐姐讲讲你印象中的家乡,你的家乡很美吗?”
刘迪说道:“我和姑姑在火车上分离的时候,我才七岁,我们那里受环境的影响,不注重教育,村里没有学校,小孩子要读书,必须翻越几十里的山路,到山外边的镇上,所以山里娃,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的多的是,因为没有读过书没有上过学,常年没有事,也不会走出山门,由于这样的缘故,我只知自己的家在大青山中,村名叫柳沟,至于这个大青山究竟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我印象中的大青山是非常美好的,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里,大青山万木复苏,到处呈现着一片生机,各种各样的山花次第开放,有金黄色的的迎春花,那是山里开放最早的花,满山满坡,一片片,一丛丛,鲜艳夺目;紧接着是山桃花,像雪一样白,山桃花开放的时候,大青山简直成了雪的海洋。盛夏季节,山里却是最凉爽的地方,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可以是避暑胜地;秋天,山里的各样野果成熟了,像五味子,酸甜酸甜的,好吃极了,还有野葡萄,多的是;冬天,山里的山鸡、野兔,肥的很,小孩子跟着大人,在山里下套设夹,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逮住一只山鸡或者一只野兔,我爷爷,把那山鸡或者野兔,剖开肚子,把里边的东西掏出来,再装上几种特有药材用铁丝穿起来,下边点燃柴火,把山鸡或野兔,架在火上烧烤,不住地翻转,在山鸡或野兔被烤得流油的时候,在上边撒上食盐、胡椒粉、辣子面,那种香味儿啊,吃过以后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张颖听着刘迪的讲说,眼里闪射出一种十分羡慕的光彩,她十分兴奋地说:“弟弟啊,你说的大青山,实在是太美了,我现在都想进到大青山去,亲眼目睹那里的美景!”
刘迪说道:“姐,你放心吧,将来我一定会找到我的家,到时候我带你还有爹爹,一起去大青山里玩耍,山里人都非常热情,特别好客,因为大青山山高路远,从外边进入大青山只有一条山路,那条山路,还是我爷爷当村支书的时候,带领村里的人,靠肩挑人拉,开凿出来的,由于路面狭窄,而且许多地方坡陡弯急,到了冬天大雪封山,什么车都都无法进山,这也是大青山遍山是宝,却端着金饭碗到处要饭吃的原因!”
张颖有些着急地说:“都这些年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多了,为什么不把这个路重新修一下?”
刘迪说:“谁不想修路啊?可是现在的人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的人有觉悟,一声令下,大家不讲价钱,就一起出工了,现在这修路,没有钱可是不行的,大青山的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好!”
刘迪说到这里,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刘迪魂牵梦绕大青山,但是多少年过去了,大青山发生变化了吗?刘迪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自己当年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大青山除了大自然留下的青山绿水外,交通的闭塞,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为经济发展的滞后不前,导致山里人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开拓意识,越穷越愚昧,越愚昧越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现象,这种怪现象一日不能除去,大青山的人就永远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作家简介:夏峻,原名夏建芳,曾用名夏新穗,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三门峡记者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