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依托苗族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
——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
吴进学、华竞男
怎样依托苗族地区的传统习俗文化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这是摆在我们苗学研究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一课题结合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实际进行初略探讨。
一、文化概略与发展现状
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县境东部与湖南新宁县交界,南部与广西资源、龙胜两县接壤,西部与湖南通道、绥宁两县毗邻,北部与湖南武冈县抵接。城步为古三苗国疆域,素有“苗疆要区”之称。是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邵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公园。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景色迷人。既有独特秀丽的江南山地草原,也有山青水秀的苗寨风光,还有一直保留完好的原始古朴的苗家风情习俗。被世人誉为神采飞扬的民俗天堂。深入城步,呼吸的是乡风民俗,沉醉的是古老文化的神奇。如何让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苗族风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精神文明有效融合,以实现振兴乡村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资源因素:要有独特丰厚的苗族风情习俗及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城步苗族传统习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流传广泛
1、语言文字文化。城步古时的苗族有红苗、花衣苗、青衣苗之分。花衣苗在城步今已绝迹。按历史上建制,城步为八都、五峒四十八寨。八都即今县城以北及儒林镇所属范围和羊石、柳寨一带。五峒:横岭峒(长安营、岩寨片),扶城峒(丹口、平林片),莫宜峒(江头司、五团、汀坪片),蓬峒(汀坪、蓬灜、杨梅坳片)拦牛峒(白毛坪、兰蓉、大阳、清源片)。四十八寨即五峒所属的村寨。红苗居住在横岭峒(今长安营上排、下排、长兴等村落),青衣苗分布面广,居住在扶城峒、莫宜峒、蓬峒和拦牛峒,即今汀坪、江头司、五团、蓬洞、杨梅坳、羊石、平林及整个四区。广西资源车田、两水,龙胜江底、泗水、伟 江、马堤及相邻的绥宁关峡都是青衣苗居住区。经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李蓝博士与作者进行为期八年的详细调查和国内民族语言研究专家的科学论证,并由李蓝博士专著出版了《湖南城步青衣苗人话》一书,鉴定这支青衣苗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是保留一定的古苗语母语而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苗族语言。因自称为嗯(ěn即人)所以定论为“青衣苗人话”。红苗操的语言与湘西苗语大致相通,与青衣苗不能通话。城步这支青衣苗语言与外界的苗语比较有其历史性、独特性和广泛性。对国内民族语言研究和当地苗语的推广普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苗族是我国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未探寻发现丢失了的苗文字。2011年城步惊奇发现了丹口镇陡冲头古苗文石刻群,经过近几年国内文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科学论证,最后正式鉴定确认城步这种似篆非篆的古代石刻文字为城步古苗文。为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做了力证,从而结束了我国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
2、服饰文化:古时城步苗族的服饰“男着无领梅条花边对襟衣,裤短而宽大,滚大花边,小腿缠青色长绑腿布,常赤脚或穿草鞋。以青兰布缠大包头,喜用布巾扎腰”。“妇女多着家织花裙,腰束宽扁织花带,手中银钏无数,喉钏亦多用之,多裹大巾作包头,赤足居多”。童帽非常讲究,除制作精巧,剌绣细致外,还满布银罗汉、银蝴蝶、银铃铛等。戴在头上不仅银光闪烁,而且叮当有声。九十年代,笔者在民族部门工作,便开始组织人员对民族服饰进行精心研发。如今县城开办了好几家民族服装厂(店),县苗学会员谢玉兰1998年开始创办玉尧苗韵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每年生产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达5000多套,研制开发的手工艺苗绣产品近三年来连年获省级金奖和二等奖。笔者与她共同研发的城步苗装系列(男女生活装及盛装)及刘敦浩先生自行设计开发的竹制“苗王贡衣”均参加了2000年在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展演,并被云南省博物馆购买收藏。境内五团镇腊里村民苗绣传承人伍前金于2015年创办“城步苗绣开发有限公司”,并在当地创办了月亮楼苗绣开发基地,为县内六个乡镇培训苗绣学徒4000余人,开发生产苗绣工艺品和系列生活用品,产品直销国内及欧美多个国家。每年创收130多万元。
3、建筑文化:一是房屋建筑。县境南部(五峒四十八寨)地区大部分住吊脚楼,有一正一横,一正两横的,有全楼的,也有半边楼的。吊脚楼分为三层,底下一层设猪栏、禽圈、碓房、茅厕和储放柴草,顶上一层做谷仓、杂粮仓、腊肉仓和放置农具。人住中楼,设堂屋、内房、客房和茶堂,宽敞的还设灶房和杂房。卧房多为单间,床铺摆设与屋梁同向。茶堂都置有火炉盘,四尺见方,中心为火堂,供烤火、炊事两用,火堂上置三脚撑架,用于炊事。火炉上方设置一二至三层火炕,用以熏烤东西。九十年代后,南部的村村寨寨房屋建筑更为讲究,大都是飞檐翘角走马式的吊脚楼,既美观又方便。目前凡是木结构的农家乐都是风格雅致的吊脚楼。县境内的桃林、边溪、大寨、岩寨、长坪、横水、蓬灜等旅游村寨吊脚楼鳞次栉比,风景优美。大连、清溪、铺头、杉坊、太平、羊石、易家田等村寨一直保留着明清时修建的青砖瓦结构民居群落,古意浓浓,气概不凡。二是精巧别致的风雨桥、凉亭、井亭、寨门、槽门在县境南部的苗家侗寨随处可见。
4、歌舞文化。一是民歌,城步是全国享有盛名的“民歌之乡”,湖南南山“六·六山歌节”已成功举办了23届,现为湖南省和全国四大节庆品牌之一。县境内有广为流传唱腔各异的四句歌,其中长安四句歌被誉为天籁之音。婚俗的有贺郎歌、嫁女歌、酒歌,有反映历史的古人、鼓堂、开天辟地歌,有酒席上的敬酒、猜拳、溜溜、螃蟹歌,有追寻爱情的木叶情歌,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也有吟诵兼唱的花话、卡子、款词、排话歌,多姿多彩不胜枚举。二是舞蹈,城步南部的卡田、团心寨、桃林、兰蓉至今流传着与外界傩戏表演形式迥异而又古老神奇的苗族傩舞。苗语称“打鼓堕”,也叫“庆庙”或“庆苗年”。是苗民为祈求祖先、社公等神灵保佑生产丰收,每年农历二月逢卯日到庙堂里去“许愿”,十月逢亥日到庙堂“还愿”的祭祖文娱活动。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庆期三天三夜。活动妙趣横生,颇为壮观。兰蓉、白毛坪一带的苗寨至今还保留着巫师“打山魈”古老怪异的表演活动。表演时由“觋毕”二人扮成一男一女,男角穿青色长道袍,头扎英雄帕,腰系围带。女角穿大襟便衣,头缠包头,腰围短裙,都以觋刀、牌带、花棍为道具,模仿生产中的上山、烧畬、挖土、播种等劳动动作,在堂屋中载歌载舞,人物对白滑稽诙谐,伴奏音乐别具一格,表演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此外,油茶舞、长鼓舞、芦笙舞、摇摇舞、龙狮舞、采茶舞等多种苗族舞蹈流传广泛。“油茶舞”历史悠久,艺术精湛,1964年便跳到了北京,跳到中南海。
5、饮食文化:城步苗族饮食颇具特色的是油茶,它以炒米花、玉米、花生、黄豆、粑粑、猪肝粉肠等作原料,佐以生姜、大蒜、胡椒、葱花等香料,再用着油盐的滚开茶水冲泡而成。既是苗族人民的日常副食,又是接待客人的美味佳品,更是解渴生津防治感冒的特效食品。众多的粑类有糍粑、玉米粑、蕨粑、虅粑、莳草粑。酒类有糯米酒、状酒、南瓜酒、风湿药酒、蛇酒、糁子酒、玉米酒、红薯酒。肉类有腊肉、浮汤肉、坛子肉,米粉肉、猪血肉丸。饭类有贡米饭、乌米饭、竹筒饭和社饭。素菜类有香辣子、五色菜、浆盐菜、箩菜、火爆辣子、五彩泡椒。野生类有山鼠、蟥虫、虫茶、田螺、小河鱼、飙鳅汤、干蘑菇、干笋子。山果类有猕猴桃、八月瓜。茶类有青钱柳、山海棠等。
6、农耕文化:城步苗族的农耕有犁田爬田,扯秧插田、打谷、薅草、拉箱、放排、打猎、守猎、车水、推磨、舂米、捕鱼、榨油、打糍粑、起屋上梁等。
7、体武文化:境内体武文化种类繁多,有上刀山、下火海、苗拳武棍、打陀螺、荡秋千、抢花炮、踩高脚、押甲、射驽、舞箭、挤油尖、打禾鸡、榨泥鳅、牧梆、拔河、走板鞋、摔跤等。
8、节庆文化:古老的节庆有庆苗年,十二年大节,泥脚节、古堂节、罢谷节、蒙氏大节。1949年后时兴的节庆有六月六山歌节、油茶节、尝新节、乌饭节、四月八耕牛节、酒粑节等。
9、苗医苗药文化:城步苗医苗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蕴含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它分为药医和神医。药医类有普遍流传的刮痧、打火罐、爆灯火、放乌痧、刨灰包、刨银包、烤背放血。神医类有占香、降仙、收吓、掏胎、起水、画符、吹眼睛。神药两解的有骨伤水师。
(二)理念因素:要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自信心和自豪感,营造一个“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弘扬发展苗族文化,是构建现代乡风文明的灵魂工程,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不可缺乏的重要载体。我们苗族地区人民要以传承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积极因素,以早日改变我们苗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我们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在近几年来,城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项目兴县、产业富县”的三大发展战略,立足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上下联动在全县逐步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建设美丽富饶乡村的新局面。特别是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后,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力空前高涨。全县自发组织山歌演唱队55个,村民与周边的广西龙胜、资源、桂林、怀化通道、相邻的绥宁,搭建山歌网络群体120多个。踏入县城还是苗家山寨到处都能听到悦耳动听的山歌声。全县实现村村建有百姓舞台,村村有广场舞表演队,不少村寨还成立了原生态苗族节目艺术表演队和彩调艺术团。县城以社区为单位组建了老年民间乐器表演和合唱团队。白毛坪卡田村村民肖三雄近年来自发组建了“白毛坪巫傩文化艺术团”,由每个队员自己捐资作为团里经费办服装和道具,排练了10多个原生态巫傩艺术节目和苗族文艺节目,为镇属村寨义务演出。同时为推广普及苗语还编写了苗语教程资料给不会苗语的村民、学生举办苗语培训班。丹口镇村民丁仁爱自己投资40多万元在距自家10多公里的云华村燕子岩景区创办了吊龙、上刀梯、下火海苗武艺术传承基地。西岩镇五桂村民王波2017年大胆创新创业在县城及南山投入500万元开办了城步华强农特产发展有限公司,销售苗族系列农特产品,每年创收达300多万元。
(三)保障因素:要有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撑
近年来,城步县把“三大战略”的生态立县放在首位,尤其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落户城步以后,重点突出苗族文化与国家公园建设有机结合,形成融山水田园,林湖草山,村寨桥亭,风俗民情于一体的特色公园建设体系,实行县域与公园配套建设。一是每年举办“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在2021年上半年召开的中国节庆旅游大会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获评“中国优秀当代节庆”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二是先在县城进行民族文化大包装,街道建筑实行青一色苗族风格改造和灯光亮化。在城北修建大型风格别致的民族文化体育中心,城南修建了苗族风雨桥、南湖公园和气势雄伟的荣昌阁。当夜幕降临,整个县城华灯闪烁,流光溢彩,打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三是以县城带动乡村推行苗文化建设。长安营修建了民俗文化村和十里长寨。桃林、边溪规划有序建成古朴典雅吊脚楼村庄,汀坪的蓬灜、横水苗寨突出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融合建设,目前已成为体验红色教育,领略苗族风情和游览山水风光的旅游最佳去处。长安营镇大寨、长坪、丹口镇桃林、边溪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县城以北的大连、清溪、铺头、杉坊、太平、羊石、易家田等几个特色的古民居群也得到精心保护和修缮。使这些民清时期修建的古色古香民居群恢复了历史风貌,彰显出古老的文化意蕴和神韵。
(四)效能因素:要将苗族的传统文化与经济产业有机融合
文化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内外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把苗族的传统文化与产业经济紧密挂勾,做到以节会搭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着力推动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如汀坪乡党委政府提出“生态立乡、项目建乡、产业富乡、文化活乡”的经济发展思路,从2018年起每年举办一个节会活动,相继举办了“首届油茶艺术节”,“相约蓬灜、荷桃共赏文化盛典”,“瑶族酒粑艺术节”。油茶艺术节以油茶文化为载体,10多个村与浙江、广东、广西、台湾几个老板签订了峒茶种植开发合同,共种植峒茶5000多亩,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开发模式发展当地峒茶产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蓬灜村村民何际平于2017年投入80万元创办了城步萌威生态休闲农庄有限公司,占地150亩,种植上海黄桃1500棵,樱桃3000棵,冬桃1500棵,西梅800棵,打造特色生态和旅游产业基地,带动当地老百姓60多人就业。2019年7月与当地荷花鲤鱼开发户何际成主动作为承办方,乡政府作为主办单位,成功举办“汀坪乡相约蓬灜、荷桃共赏文化盛典”。活动以文化搭台,别开生面,热烈隆重。节会期间荷花鲤及果园所有桃果被抢购一空,仅这两项产业共计创收10多万元。蒋坊乡柳林村今年9月举办第一届“稻花鱼文化节”,以文化搭台开展山歌比赛、旗袍走秀、书法摄影展览、稻田现场徒手抓鱼比赛、猜灯谜、文艺表演及农特产品展销。活动有声有色。从外地引进8万尾金背鲤鱼苗和玉针香优质1号稻种,种植220亩鲤鱼稻田,采用“一田两收,一水两用,稳粮丰鱼、粮鱼双收”的植养模式。今年创收生态稻谷18万斤,金背鲤鱼22万斤,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5万元。全县好几个乡镇的村寨已成规模的兴建了荷花、㯵花、稻花鱼、石蛙、猕猴桃、杨梅、苗乡梨、黄桃、八月瓜、葡萄等全生态种养开发基地。形成文化、生态、产业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五)引领因素:要有一支潜心研究善于发掘的苗研人才队伍和教学原生态民歌的专业辅导人员
苗族传统习俗文化再特独再丰富,如果不加以抢救、挖掘、整理和打造、提升、利用,不可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何谈文化,何谈苗乡经济发展?2013年10月城步县组建“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学会”,成立专门机构,由刚退下来或在职的正副县级干部担任会长和副会长。学会组织60多人对城步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历史、教育、民俗、建筑、服饰、语言、歌舞、饮食、农耕、体武、苗医苗药等苗族诸方面课题进行全方位挖掘、搜集、整理和调研。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选准突破口进行深度调研,撰写出有高度、有深度、有份量、有价值的上乘论文。苗学会成立8年来,每年根据会员撰写的论文进行筛选编印出版成书。至今年已出版第六辑。县里对苗研经费予以保障,每年纳入县财政预算。多年来,城步苗学会研究成果累累,成绩斐然,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快讯》、《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文联出版社、《民族论坛》、《红网》、《湘声报》、《文史博览》、《贵州苗族网》、《中国三苗网》等几十家报刊媒体发表近两百篇研究论文。苗学会成员还陆续参加了北京、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海南及省内湘西、吉大的苗族学术研讨会议。深受众多高端学术研究专家及学者的好评。
2015年以来苗学会风俗文化研究组成员吴进学、杨国胜主动担任民歌辅导老师,两同志根据城步苗族原生态民歌谱曲作词创作了苗语版《迎宾歌》、《苗家敬酒歌》、《苗家油茶歌》、《螃蟹歌》、《进屋来呷油茶》、《欢迎您到苗乡来》、《来看苗家妹》等20多首民歌,在全县各地进行教学培训。六年来培训了8000多人次。2018年5月由笔者编排的汀坪《挖山民歌》、《婚俗嫁女歌》代表城步县参加在长沙举行的华中、华北地区的全国少数民族山歌争霸赛,进级十强并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2018、2019连续两年应广西民协的邀请率城步三名歌手参加了在广西三江和橡州举办的三省(区)山歌擂台赛和友谊邀请赛,歌手王友陆、龙七妹分别获得第二、三名的好成绩。
二、问题与对策
城步依托苗族传统习俗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迈开了步伐,初步打开了局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兄弟省市县少数民族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困惑不少,问题较多。亟待当地党委、政府的继续关注和重视,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和苗学研究团体的倍加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苗区的落后面貌,实现我们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问题和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不平衡,县境北部旅游打造处于滞后状态
城步自古属苗疆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弘治十七年(1504)析武冈、绥宁县地置城步县后,城步成了一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单位。疆域设八都、五峒四十八寨。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城步境内的苗族有“生苗”和“熟苗”之区别。县境南部五峒四十八寨因居住于高山地带,地方比较封闭,受汉文化影响较少,一直保留着体现于心理素质上的文化、服饰、语言、宗教及生产、生活的传统习俗,称之为“生苗”。县境北部的八都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文化、服饰、语言、宗教及生产、生活习俗已逐渐消失而演变为“熟苗”。因而北部尤其茅坪及西岩地区,比较现在的三、四、五区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处于滞后状态。笔者建议,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做好现代文化景观这篇文章。可从当地的风光、建筑、田野、村庄进行深度打造。如村寨、住宅按要求做好规划设计,建成古典式的青砖瓦房,以体现出民族格调。同时利用田野开发成规模式的稻花鱼田、梨园、桔园、葡萄园、油菜花海、花卉园等景观基地,这样的乡村旅游景点自然倍受游客的青睐。
(二)苗族语言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推广
城步这支青衣苗的语言比较全国各地的苗族语言有其明显的特性。一是分布广,境内南部的五峒四十八寨即现在的三、四、五区及相邻的绥宁关峡,与广西交界的资源车田、两水、龙胜马堤、伟江、泗水、江底都是青衣苗居住区,操的是同一种青衣苗语言。二是语种的语支特别,经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专家论证鉴定属于古苗语和古汉语之间的一种语言。三是语腔婉转悠扬动听。尤其汀坪、蓬洞、江头司、五团及广西马堤、伟江、泗水、江底、车田青衣苗人话如同唱歌一般,让人听起来悦耳动听,感觉特别亲切。四是易懂易学。因青衣苗人话内含古汉语的上古音和下古音较多,所以容易听懂也容易学会。龙胜县就根据这支青衣苗语言特点在县电视台专门开设苗语新闻联播,收到很好效果。建议一是要提高认识,重视青衣苗人话的传承保护及推广普及。二是成立民族语言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三是举办民族语言培训班,编印苗语教学资料,在县委党校、全县中小学校及乡镇开设苗语辅导课。四是在全县举办苗语故事会和利用每年六六山歌节增设苗语山歌对唱赛场。
(三)苗族服饰款式不能规范定型
城步苗族服装服饰的研制开发已有20多年,在县城兴办的民族服饰生产厂(店)也有好几家,生产数量也不少。但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苗族服装服饰,是写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是苗族人民古老的文化意蕴和勤劳、勇敢、智慧、伟大的民族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城步只有青衣苗和红苗,服式特点与外地苗族不同,不能一味照搬。从目前城步几个厂家生产的款式来看,存在几个弊端。一是服装厂(店)设计过于考虑表演因素,追求华丽过多,体现苗族生产生活气息的元素少,采用机绣花边的多,手工织绣花边的少。尤其不能根据城步历史上青衣苗服式特点结合现代元素设计生产出高品位的青衣苗服装服饰系列。二是款式比较零乱欠规范。三是苗绣开发有限公司目前研发生产苗绣工艺品的多,而设计生产苗绣服装系列过少。笔者建议县人大尽快出台《城步苗族自治县语言服装服饰实施条例》,并在全县举办“城步苗族服装服饰设计大赛”,通过专家评审,评出优秀设计作品作为青衣苗服式,以法定的形式规范固定下来。建议县内两家苗绣开发公司设计生产出质量上乘原生态的苗族服装。
(四)乡村苗族住宅建筑风格在不断弱化
城步作为一个苗族自治县,最能体现苗族特点的就是建筑。吊脚楼是城步苗族的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别具一格的古老建筑形式,这种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堪称苗乡建筑一绝。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这种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苗族建筑传统是绝对不能丢失和汉化的。笔者发现S248主道,从县城至广西贝子河过去全是青一色的吊脚木楼,近年来公路旁很多苗民将原纯木结构的吊脚楼拆除改建成混砖结构的砖瓦洋房,这是一大损失。建议县人大充分行使法律权力,加强对《城步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的贯彻实施与监督。对违反条例的人和事予以依法处置,让文化还原。确保县城核心区域和S248主线(县城至贝子河段)建筑要民族化,建成苗族风格走廊。同时主线外的民族村寨也不能修建现代砖瓦洋房。
(五)旅游村寨的农耕文化凸显不出来
目前境内的民族村寨旅游景点不断增多,但每个旅游景点或农家乐餐馆体现苗族、侗族、瑶族的农耕文化内容少之又少。全县除县民族展示馆和丹口新铺里展示有农耕文化以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建议所有旅游景点的村寨都要以农耕文化“装备”起来。同时要在全县倡导对传统的民族农耕文化实物予以保护、修复和收藏,以免损坏和丢弃。
三、结语
依托苗族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是我们苗族地区人民的重大使命,迫切需要当地党政重视和各部门通力协作,需要全民的奋力拼搏才能彻底改变苗族地区的落后局面,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苗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编辑时有删节)
(2021年11月10日)
(参考文献:《城步县志》、《宝庆府志》)
作者简介:
①吴进学,男,苗族,本科学历,县教育局退休,副处级干部,中国世界苗族学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苗学会会员,城步苗族自治县苗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苗族、侗族、瑶族风俗文化、歌舞文化、苗族地区教育及社会经济。
②华竞男——湖南省城步苗学会会员,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