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蟋蟀之歌
曾读过一篇写蟋蟀的微文,文章云:秋夜,有蟋蟀鸣于墙下。弟问姊曰:蟋蟀口小,鸣声颇大,何也?姊曰:蟋蟀有四翅,振翅发声,非以口鸣也。
时序一进入立冬,这夜色也降临得快。“唧唧吱,唧唧吱”……我们居住的房间里竟然传出蟋蟀的阵阵鸣叫声来,循着这声音,我打开手机手电筒一照,发现在卫生间一角落里,一只蟋蟀蜷伏在那里,振动着翅膀,正一个劲地鸣叫着哩,婉若在弹奏一曲美妙动听的小夜曲……
我们居住的房间位于六楼,这么高的一幢居民楼,它是怎么光临至此的呢?是受趋光性影响,逐级弹跳上来的;还是借着风力飞进来的,也或是像人们“搭顺风车”
一样,缩在人们的购物袋里溜进来的呢!
没想到在六层高的房间里竟会邂逅上一只蟋蟀。连着几个晚上,它都是这么欢乐地鸣唱着,我在房间里看书,妻在一旁瞅着手机……它总会时断时续、忽高忽低地鸣唱起来,妻子说叫得烦人,要驱赶它。我说,让它叫吧,这是天籁之音,听起来还觉得蛮悦耳呢。

查阅资料获知,蟋蟀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种,啮食植物茎叶、果实和根部,身体呈黑色或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弹跳时极具爆发力。
蟋蟀生性孤僻,昼伏夜出,通常一穴一虫,其雄性好斗,靠翅膀摩擦发出声响来,在发情期间,雄性蟋蟀才招引雌蟋蟀同居一穴,雄蟋蟀发出求偶信号时,雌蟋蟀靠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接收信号,前去“赴约”。
每种蟋蟀的鸣叫声不尽相同,它们的叫声代表所处的环境状况及外界温度,雌虫一般不发声,俗称“三尾子”。
蟋蟀在夏秋季节鸣叫较多,到了晚上,则会发出响亮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莫进入,又可求偶。当有别的同性进入其领地,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不可侵犯,如同人类划“防空识别区”一样。
蟋蟀又称蛐蛐儿,别名促织,晋人催豹的《古今注》“谓其声如急织也”,形容蟋蟀鸣唱如织布机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在催促织女飞梭织布,“促织”之名由此而来。
蟋蟀促织的记载由来已久,古代曾有“促织唱,懒妇惊”的说法,明代朱之蕃有诗云:闲阶声彻琐窗中,暗送梧桐落叶风。高韵不缘矜战胜,微吟端欲助机工。宋代杨万里也有诗云: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有篇《促织》的小说,就是以蟋蟀为题材的,小说这样描述:明朝宣德年间,宫廷盛行斗蟋蟀,连皇上也迷恋上瘾。于是有溜须拍马的地方官员把上交蟋蟀作为捐税摊派给百姓,且对上交蟋蟀的品相要求很严。有一个叫成名的庶民也被摊派上了,他们一家为捉不到合乎要求的蟋蟀很是着急。成名之妻去向巫婆求教,要她指点迷津。后来成名根据巫婆的指点,终于抓到一只上等蟋蟀,但成名九岁的儿子充满好奇,不小心弄死了这只关乎全家人性命的蟋蟀。

成名儿子很是害怕,投井自杀。为了挽救家人的性命,成名儿子的魂魄化作了一只勇猛善斗的蟋蟀,被献给了皇上……这只蟋蟀在屡次角斗中,力战群雄,脱颖而出,给皇上长足了脸,让皇上龙颜大悦,成名及地方官员都因这只蟋蟀获得了皇上丰厚的赏赐。最后成名的儿子也魂魄归体,起死回生。小说读起来跌宕起伏,让人拍案叫绝,充满了悲喜剧色彩。
有天晩上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这只蟋蟀上半夜还在卖力地弹奏着小夜曲,我侧身躺在床上瞅着书本,聆听着它的小夜曲,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次日早晨起床,我去卫生间洗漱,瞅见这只蟋蟀一动不动地趴在角落里,没有了生命迹象。冰冷的瓷砖地面,又没有食物来源,这样的环境也许不适合它的生存。我推开窗户,楼下有块绿地,周围栽了些树木花卉,原来蟋蟀是属于大自然的,绿色的草丛,温暖的大地才是它的安身栖息之地,它一时兴起,来到它本不该来的地方。如今,它停止了吟唱,人们也许不会注意到它可有可无的存在……
但它那几晚不知疲倦的吟唱,却让我倾听到了原生态的天籁之音,竟有种莫名的喜悦之情在心里头荡漾开来。
愿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时常能听到那美妙动听、热爱生活的吟唱!

谌德斌,八十年代高中生。务过农,南下广东打过工。现从事水电安装,热爱生活。业余时间喜爱读书看报,写些小文章,曾在高安文艺,宜春日报等刊物登载过一些小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