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诗词与党史(83)
大国智慧,盛世担当
——写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际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丝绸之路起东方,
智慧之星璀璨光。
继往开来昭世界,
文明赓续有担当。

当张骞首开丝绸之路,成就“凿空之旅”;当班超再次出使西域,开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对话,中国正值两汉。当玄奘(zàng)沿丝绸之路取经,促进了国际文明的交流,中国正值贞观之治。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繁荣,分别在秦汉和唐宋。这都处在盛世。这是两条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单论文化的融合碰撞,若没有丝绸之路,缺失了文明的融会发展,那么敦煌这样充满异域色彩的奇迹便无从谈起,玄奘的取经之路将更加充满荆棘。

19世纪70年代,“丝绸之路”的称谓,由一位德国人在《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中提出。可惜,这时中国已经积贫积弱,丝绸之路已经走向没落,更多的,只是出现在书中。
2013年秋,丝绸之路由习近平同志再度叫响。他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深情告白:“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在印度尼西亚,他又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仪。2014年6月,他首次正式使用“一带一路”的提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
四年来,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中国方案”赢得广泛赞誉。
如今,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联合国秘书长、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大计,共绘蓝图。习近平同志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在领导人圆桌峰会上的致辞,强调密切政策协调、对接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一带一路”战略,蕴含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哲学逻辑,激活了丝路精神,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当今世界的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多体现“不通之痛”。“一带一路”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承载着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全球化的愿景。
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推进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曾经,古老的丝绸之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今天,“一带一路”将再次书写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新篇章,在人类发展史上烙下深深的中国印记。
(2017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