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洪,中国作协会员。
备注:姚海洪第十三部长篇小说《迟开的海棠花》写到二十三万字处,冯海东、罗莉叶等作家参观巜傅雷纪念馆》,谈到夫妻两人自裁离世时,他们在想什么,每人演绎写一首诗,现将冯海东和罗莉叶的诗发表如下:
傅雷的这一刻(诗歌)
文/姚海洪
这一刻,他的心异常平静。
如一潭死水,没有涟漪。
望陋室,柜里书依然整齐。
几堆尺高稿纸,站在旁边。
妻子,坐地板上饮泣。
也许对这亇世界还留恋......
他轻轻抚摸自己的每本书。
象对儿子有话再次授意
自己,以生命投入写作。
想用文学驱逐国人愚昩。
几十年执着蹀蹀前行。
为何鞭笞却无休无止?
他推开窗,风冷,天暗。
梧桐在墙角喘气叹息。
他想做屈原、文天祥
他们脚下的土泥。
用自己的血肥沃大地
滋润荒山野田的小草花芷。
遥望星空,想做一颗殒石。
去划破冷夜的阴暗。
那怕有一点点微微光絲。
也要晶亮地上的一粒沙泥。
今音(雍赓)评论
在风冷无助时候
姚海洪老师在创作长篇小说中写下了这首《傅雷的这一刻》首先看人物是一个冤魂。无论用小说还是诗歌去写这样的人物,都是为了纪念他和超度他,只不过超度的形式不一样。
在认真看待这首诗的时候,任何一行都可以把年长的人带入到了那一个特定的年代。每一行都能够展现出人物的各个细节部分,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写小说的作家,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同样能够关注到人物的细节描写。在诗歌创作中,这是一个可以旁类触通的,可以不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和观念,同样能够解决的创作技巧问题。
在诗歌中所要关注的是第三段第四行尾的“无休无止”,这和评论的题目中的“无助”有相似之处。如果用白话形式展现,那就是没完没了。首先,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切入,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个事物的循环,在周而复始当中。这也是没完没了的原因之一。
这时候诗歌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就呈现出了一个圆形状。好像不知道它的起点和终点在哪个位置的留空白的思索,有点严峻,有点残酷,并且还有点麻烦。于是,诗歌的评论不是逐行进行讲解和分析,再说也没那个必要,因为作者的创作思路不比你差。
这时候就要去看诗歌的瞻前意识,比如说,从如何吸取教训的角度,从尊重和珍惜生命的角度作同时深入进去。于是,这首诗歌的深度就被看出来了的目的,就是如何防微杜渐并且扼制住这样的势头和现象。这个问题如果要展开,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的内容了。
朱梅馥的这一刻(诗歌)
文/姚海洪
这一刻,她心涌万丈波涛。
又仿佛,千万只胡蜂在刺。
刻骨铭心的爱情,将崩坍。
相夫教子的美缘,将烟灭。
我跟他去了,儿子怎么办
牵肠挂肚,万般惶悽
不随他去,他已生无可恋。
他才华横溢,又高傲怪戻。
如果他去了天堂,。
谁为他五更送夜宵糕点。
如果他去了地狱
又谁为他挡小鬼的刀鞭
天上地下,他不能没有我。
没有我,他无比落寞悲切。
我是孟姜、英台、罗莉叶。
她们是我的榜样和标志!。
可阴阳交界有奈何桥。
我必须赶紧追上前
抓住他把他牢牢拴住。
不管天上地下,再结连理。
今音(雍赓)评论
诗歌的张力和内涵的奇特
姚海洪老师同时还创作了另外一首《朱梅馥的这一刻》诗歌还原了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场景。在这里,作者依然发挥了小说技巧和优势并且把它展现在诗歌里面。于是,沉重的人物形象的教材作用是在当下,如何在活着的人们心中,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惨。
由此,诗歌的缩影特征也便体现出来。纵观诗歌五段二十行,在第五段第一行的“阴阳交界”。像这样的指代,首先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从认识上和说法上都有一个传承及延续。光听说而看不见,则表现在诗歌当中,起到的作用是如何对维度的理解上有个变化,比如,如何从看的见三维空间去思考四维空间里的东西,比如说“阴阳交界”处,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界定和判断等,不妨也可以作为新知识去探讨和认识。
可见的是,人的情绪容易从这首诗歌的氛围低沉中脱出来。作为智慧,应该从务实方面去作一些知识上的积累,由此,把诗歌的深刻含义得到消化,比如说敬畏观念的存在,其实就是一个从人性方面如何遏制作坏事的念头。如果当年没有坏人和坏念头,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悲剧。于是,诗歌的教训也可以视为教育的存在,让当下人能够想得到不做坏事的有益性。这时候诗歌第五段的最后一行的“不管天上地下”的张力,已经从狭义变成了宽泛义。比如多主题和多元素也产生了。这首诗歌的魅力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