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鹧鸪天·环杜尔伯特天湖见闻(新韵) 庄来喜(大庆) 丝柳摇风荡绿鞭,群集围赞岸花鲜。青华牵手聊成就,翁妪呼孙看彩船。鱼跃跃,燕翩翩。野鸭嬉闹碧波旋。乐声翩舞歌声起,喜庆脱贫唱梦圆。 鹧鸪天·初冬吟 (新韵) 陈良传 伫望天空一片蓝,情融心海话千篇。肃霜岂可留花久,冷雨无非惹树寒。擒雪片,绣裙边。诗囊斜挂小篱前。搜来雅律平仄取,再借西风润笔尖。 长相思•怀乡皋城 潘家凯 南门锥,北门锥,街巷环弯好戏嬉。潜藏总入迷。夏思归,冬思归,少小匆匆伤别离,望乡几梦回。 渔家傲 .无眠 胡焕亮 征雁乘云穿雾去,檐前家雀寻安处。黄菊依篱凄楚楚,离愁绪,蔓延化作无声诉。 透过云霞观日暮,残阳如血燃村树。遥望家山游梦疏,难寐寤,冷风苦雨千重路。 西江月•赞张桂梅 陈白兰 冰雪红梅绽放,严寒翠柏披霜。丹心挚爱献黉堂,三尺讲台厚望。 疾病缠身不顾,边城辟地归乡。无私燃烛育材梁,助力放飞梦想。


去菜市 田 珍(陕西) 早间去菜市 偶而碰到年迈的母亲 因手术剃掉的头发尚未恢复 头上戴着顶粽色的帽子 习惯性将两只手背在身后 佝偻着腰身脚步蹒跚 菜肉鸡蛋,不用说缺啥买啥 一颗慈母心,管了这家管那家 给儿子买佐酒的凤爪、蹄髈 给孙女买想吃的汉堡、炸鸡 肩上有钢板在,胳膊负不了重 有时就得去菜市往复一次 这不,又遇见了我 拉着我叫上她的弟媳 非得给买些半成品扯面各自提上 尽己之力,恩泽所有的亲人 母亲在晚年把自己活成了菩萨
画配诗 桃 花 颂 郑传华 桃花林中桃花开, 两情相悦桃花采。 桃花美, 美在迎春早, 美在笑春潮, 美在香又艳, 美在百花开。 花瓣暖人心, 花蕊招蜂来。 一夜春雨花落红, 桃花依旧笑春风。 


步张纯道先生《过浮庄》原韵 魏传良 彼庄何尔冠名浮?解惑香墩过故丘。 翠竹摇风拂水面,苍松披露舞桥头。 杏帘招饮奉庐酒,红藕无丝伴宿鸥。 莺啭垂杨陶客醉,林园入胜倦登楼。 步韵奉和张纯道先生《过浮庄》 孙守英 扬帆岂惧几沉浮,越过险滩攀楚丘。 四海畅游游岭外,五湖荡漾漾桥头。 恩师雅绘千竿竹,良友欣观万里鸥。 抖擞精神邀朗月,相携牵手上高楼。 金婚感言 孙登先 风雨同舟五十秋,几多欢喜几多愁。 灌园食力阖家乐,相敬如宾岁月稠。 曾效春蚕丝吐尽,甘为蜡烛泪横流。 梦圆祖国新时代,举案齐眉到白头。 冬 燥(通韵) 孫国崑 骄阳冬月不严寒,艳雪娇娆花色妍。 松柏枝头鸠唤伴,梧桐林下雀鸣喧。 时观飞蠓碰人脸,惟见驰蝇嗡厌烦。 空气清幽爽心怿,草坪健体太击翩。 注:1)冬月即阴历11初。 2)艳雪:即月季。 咏瓦埠湖大桥 张雨生 万米彩虹连两浜,瓦湖从此不怜丁。 工程浩瀚勋章巨,功德无疆功绩宏。 常伴碧波观鹭舞,永凝紫气赏舟行。 出门方便黎民乐,一曲高歌谢党情。 
笔墨吟 陈廷玲 子史经纶蕴匱藏,春华秋实好文章。 敲诗索句笔流韵,文圃书田墨溢香。 奸佞操君乱社稷,忠良凭汝振朝纲。 而今伴我南窗下,唱和吟坛学楚狂。 瑞 雪 纪建淮 纷飞屑玉苍穹舞,月点梅梢粉翠摇。 天地无尘溶一色,乾坤不夜锦图描。 法制宣传日抒怀 丁 娟 神州遍地百花香,共筑和谐国运昌。 法制宣传添玉瓦,文明普及入庭堂。 人人向好家园美,岁岁平安道路长。 社会繁荣谁助力,无言守护暖心房。 七绝二首 王金波 迟 归 初冬夜雨行人急,枯柳枝头倦鸟依。 冷院明窗灯一盏,为谁守候为谁祈。 客 归 深秋叶瘦复冬霜,月冷星寒雁阵长。 白发归来流浪客,故园不弃旧时郎。 题 图 朱多喜 玉貌仙姿体态轻,衣带花香笑吟盈。 回眸顿生无限意,胜似当年王昭君。 霜 天 杨东市 霜天九九透斜阳,峻岭攀登眺故乡。 心语一帘随梦去,柔情万缕送谁旁。 不言今日青春逝,犹恋当年纵酒狂。 遍地黄花催我老,世间冷暖独人尝。 
思 乡 韩 洁 少小离家梦故乡,一山一水一村庄。 身犹未动心飞远,眼看地图泪几行。 菊 田学勤 寒英数点竹篱边,霁色荣光花径妍。 露浥琼枝香蕊坼,群芳歇落浴霜天。 花生米 贾尚银 隐在田间非作响,苦修人果岀私房。 盘中粒粒流芳梦,始染三春一寸香。 金 菊 王庆玲 竞放黄花朵朵金,千姿万态动人心。 严霜盖得一层被,凛冽西风当抚琴。 雪·藏头《 银装素裹》 于 军 银碎天来万里封,装衣白色亮晶重。 素颜一统千川净,裹住山峰不放松。 绝句两首 王殿方 刺桐花 冬来秋尽冷潮频,仍有行行花盼春。 但愿北风多等待,莫同寒雨坠泥尘。 守 望 久别无音增爱恨,痴心守望盼同生, 香笺情满凭谁寄?泪洒滩途怨水声。 
雪 缪宏新 逢冬天地冻,白絮舞漫空。 遍野铺平路,田园绣景同。 清风吹玉艳,冷月映梅红。 自古多文墨,留诗在此中。 金 菊 彭 亮 千层递绽傲风霜,凛凛金甲自透香。 冷月秋声为礼赞,清茗缕缕润肝肠。 庭院白菊两首 尹本菊 1 昨夜西风过,庭园卷雪涛。 冰肌英骨俏,花中一雄豪。 2 似雪如棉赛玉雕,白云朵朵坠枝条。 春花丛里难寻觅,俊骨凌霜独傲娇。 辛丑年吟坛好友硕果丰 苏林生 雨收云散几经秋,千曲高歌唱未休。 无限豪情迎啸虎,十分惬意送奔牛。 荣膺数冠群星挫,誓夺双番万众讴。 不是东风催岁换,何来喜色满神州。 

一吃成瘾 文/丁 娟 经常在晚上睡觉之前浏览百度做美食的小视频,有做各种面食、各种炒菜凉菜的,应有尽有。看见简单一点的,第二天就去街上买食材回来,照着视频里的样子去做。但是吃的时候,总觉得没有视频里做的好吃。可能是火候,也可能是手法,我能做出来已经很满足了。“业余的怎么能赶上专业的呢”!我经常这样调侃自己。 有一天,我学了一个油炸花生米。本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炒,我以前也炒过,跟视频里的比,我炒的的确不好吃。虽然吃起来也焦,但是发硬,没有酥脆的口感。看了视频,我找到了原因。之前家里有一些花生米的,被我没事的时候一点一点吃完了。当时觉得生的也好吃,甜丝丝的,现在想想,还是炸熟了的好吃。 第二天上街买了一些回来,照着视频里的步骤去做。 先把花生放水里洗一下,拣出干瘪的,控水晾干,凉油下锅,小火慢炒。听到“噼啪”的爆裂声,再看表面微黄,控油出锅,稍微凉一会,加一些盐。热的时候加盐会被烫化,凉很了放盐不容易入味。最后还要放少许的白酒。 我小心认真地照着视频里面说的做,尤其是炒的过程,没有急于开中火。这个过程虽然有点慢,丝毫不影响我的兴致。家里还有一些我之前学做豆腐乳时买的白酒,拿出来浇在花生米上,香气顿时在厨房里弥漫开来,我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喜悦。 我尝了一个又一个,真好吃,像从街上买来的一样。 完全晾凉以后,我找出几个塑料透明的果盒,把它们装进果盒里,这样能保存时间长,让闲置的果盒也能充分利用起来。 我每天基本上都是在想两件事,一是写什么,二是吃什么。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闲下来的时候,条件反射似的开始想着吃什么了。 白天尝过的花生米还口有余香,我把果盒拿出来放在写字台上,拿了一个小勺子。一方面不想让手沾上油,一方面觉得有一种小小的仪式感。 勺子是前几年没有学习写作的时候买的,那时候时间相对比较多,我喜欢在两元摊上买东西,小勺子,包饺子的小擀面杖等。现在上街,一般都是在家提前想好要买什么,然后直奔主题,完了赶紧回来,不再有多余的时间在街上逗留,我喜欢这样充实忙碌的生活,多一点时间看书学习也是好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享受这样宁静的不被打扰的生活。 一天一天终将过去,每一天的文字也终将带着墨香成为记忆。有墨香,有期待,这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一吃成瘾”是我吃东西的习惯,忙的时候好几天不吃零食也没事,一有时间吃就停不下来。这香喷喷的花生米,吃着品着,一口气吃了半个小时,直到想起来要写什么的时候,才停下来。 小时候,经常有爸爸单位里的人来家里做客,别人也请爸爸去他们家做客。我妈就会弄上一大桌子菜,这些菜里就包括一盘油炸花生米。家里来客人,小孩子是不能坐桌吃饭的。来的人围了满满一桌,爸爸就用酒盅给我和弟弟盛了花生米,我们在一边吃,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还可以再去要。以前的酒盅现在已经不多见了,跟我们吃饭的碗造型一样,在我眼里就是个迷你型的小碗,一酒盅大概能装十几粒花生米,那时候特别喜欢家里来客人。 现在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能买到,幸福感也会让自己每天都觉得快乐! 不仅仅是吃花生米,我吃枣子的时候也是“一吃成瘾”。 鲜枣不煮熟的时候是闻不出来味道的,我有时候买回来直接吃,有时候会煮熟了吃,哪样都好吃。我特别喜欢煮熟以后枣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那种香充满着诱惑,让人不得不想多看几眼,让它在嘴里多停留一会。 我对枣子的感情来自于小时候去舅舅家。舅舅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树干很粗很高,枝叶很浓密,像一把硕大的伞撑在院子里,我们在树下面玩,中午也不觉得热。 刚放暑假的时候,枣子长的很小,绿得发亮挂满了树叶间。 我们在树底下玩沙包,沙包是用两块颜色不同的布缝成的几个小正方形,里面放一些沙土,然后再用六块正方形的布缝成一个大沙包。玩的时候几个小孩在地上围坐一起,把小沙包随意撒开,把大沙包轻抛到空中,然后再迅速拿起两个同色的小沙包,趁大沙包落下来的时候用手接住。技术好的用单手接,技术不好的可以用双手接,如果大沙包没有接住落到地上,就轮到下一个人玩。 我们对于这种玩具乐此不疲,每天都会有很多小孩来舅舅家里玩。 一边玩着,一边惦记着枣子快快成熟。枣子一天天长大,快开学的时候,有的已经泛红了。舅舅严格告诉这些小孩子们,不熟的时候绝不能用棍打,一年的时间都等了,还在乎多等十天半个月吗!如果用竹竿打,不熟的也会掉下来,那样不好吃,浪费了太可惜了。 我们都知道舅舅的性格,也知道舅舅说的是对的,没有人敢用棍子去打,只有他的孙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爬到树上,吃好了再下来,顺便带几个下来分给放哨的。 那时候的孩子们生活不好却快乐很多,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好了,快乐却没有以前的孩子多。得来的容易,就不会珍惜。 让我“一吃成瘾”的,不仅仅是好吃的东西,更是想起以前点点滴滴的情怀,每一天都会变成昨天,变成将来的某一天端着茶杯坐在写字台前的回忆。让风吹散眉弯,让阳光永驻心间,用微笑拥抱世界,做一个快乐而洒脱的人! 五里不同音的方言土话 文/连国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从阜阳招工到凤台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五里不同音的丰富内涵。 从阜阳到凤台是二百二十里(简称二百二)。就这简简单单的“二百二”三个字,两地的读音就截然不同。车间的工友竟理直气壮地把“二百二”说成“啊百啊”。我当即纠正:“什么啊百啊?是二百二。”并且还慎重地用卷舌音加重“二”字的读音:“二,二。”但他们一出口还是“啊百啊。” 更可笑的是,我在纠正工友发音不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卖”了自己的乡音土语。 于是就有工友用我不经意说出的阜阳话,“天血(黑)啦,家里来个切(客)”嘲笑我。我不服气。还理直气壮地认真表白:“天血(黑)啦就是天血(黑)啦!还来个切(客)!咋啦?”竟惹得全车间工友的开怀大笑。 于是就有工友当面喊我“侉子”。不仅如此,今天仍有人当面说我说话侉。我来凤台已经四十多年了。我的乡音真的没有改变吗?当然,我四十年前就不认可他们是“南蛮子”,今天也已然如此。因为说他们是南蛮子,实在是张冠李戴。太牵强! 下面我再举一个义同字不同的例子。 刚来凤台不久的一天早上,我去中山街的一家饭店买油条。看见油锅旁已排出了长队,我便径直走到油锅眼前。炸油条的服务员也是招工回城的知青,就住在我厂宿舍的附近。我刚要伸手递钱,就听身后的人毫不可气地嚷开了:“哎,哎!到后面拉勾去,不要串勾!” 真新鲜!他们明明是要我规规矩矩地到后面排队,却说要我“拉勾”;明明是不要我插队,却说成不要我“串勾”。比较而言,“加寨子”则是阜阳话对于这种不文明的插队行为的最形象的表述。看看,对于同样意思,但两地的表白却是迥然不同。 其实,象这种义同而字不同的语言还有很多。比如:买米酒(凤台话)——打酵子(阜阳话)。说法不一,但意义相同。以次类推:再衣裳——洗衣裳;爹爹——爷爷;娘——姑;男孩子——半拉厥子;女孩子——小妮子;咯饭——吃饭;油香——糖糕;汤圆——圆肖;白芋——红芋;骂人——绝人;不要急——白慌;恶心——格念;无赖——烧不熟; 完蛋——业熊;硬币——分格子;行——照或管;不行——不粘;肉头——真尖;厉害——过劲;难受——招不住;臭美——烧包;昨天——夜个;金贵——绿哩很;等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出共同的习俗、共同的乡音。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快速提升,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人口的大流动、语言的大交融。然而,一个人无论走出多远,在外地生活的时间有多长,他的乡音都不会改变,他那融化在血液里的土话方言也决不会忘记。不信?有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诗为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璞山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