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座城
----我心中的东阿古镇
柳金枝
平阴县东阿镇,是一个历史与文化融汇的千年古镇。这里有着浓厚深邃的文化底蕴。自商周时代的繁衍生息,历经三千多年。
今天去爬了东阿镇的狮耳山,很累,很开心。

狮耳山,又名虎窟山,位于东阿镇西二公里的范庄村南,海拔虽然只有250米,但山上名堂甚多,有虎窟山观,观内有观音堂、虎窟书屋、虎窟禅洞、三教洞、八仙洞、老君洞、白虎泉、槐底泉等,清幽奇绝,风景颇佳。正如刘禹锡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们沿山的东侧向上,行致半山腰处,见光滑的大石上刻着“槐底泉”三个字,年代久远,字迹略模糊,但方方正正楷体的一笔一划让人看着心里舒坦。再向上不远,就到了虎窟寺,在侧门处绕进寺内,寺的左边是鼓楼,右边是钟亭。在佛家有暮鼓晨钟的规矩,晚上打鼓,早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前几年去长清灵岩寺游玩时,在导游处又涨了一点小见识,就是寺院里的主持圆寂如果是早上,葬在碑林里时,就在他的碑顶上雕刻石钟,晚上的就雕刻石鼓,对应了暮鼓晨钟的说法。

对着暮鼓、晨钟,凝望片刻,有些小感慨,那是源自内心的一些无法言述的东西,是人生的部分片断:经历、波澜与挫折。但是这些东西是要必须收起来的,因为生活还在继续。每个人都一样。再进一道门,一片平坦处,左拐便是三教洞,谓之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只见洞内供奉着儒家至圣先师孔子,道教始祖老子,佛教如来老祖。虽然不是第一次观拜,也不是第一次爬狮耳山,我依然兴致很高,可能就如志强弟所言,一人爬山那可能是排遣烦闷;二人或三人爬山那叫结伴;一群人爬山那才叫玩,愉悦程度是不一样的。

转右侧,虎窟禅洞,旧县志也曾记载为夕阳洞,据说因十六国时,南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咨得虎于洞中,故而称为“虎窟”。
《暮春邢子愿侍御过访邀登虎窟山洞遇雨和韵》
春尽无登眺,留山待客来。
残花岩际落,野席雨边开。
雾合峰阴树,云飞洞口台。
醉忘归路远,昏夜踏泥回。
这是明代文学家、帝师于慎行的诗,写得便是这虎窟洞。大学士于慎行是古平阴的标榜,也是现代每个平阴人都能口口相传的骄傲。
洞内冬暖夏凉,经年如此,颇为宜人。说是有些年轻人夏天极热时,不惜花费气力在山下扛着啤酒,来洞内避暑纳凉,大口的痛饮爽啤酒,大声的畅聊开心事,真是一大乐事。所以说,和对的人做喜欢的事,好有道理。

与虎窟禅洞对应的景观为虎窟秋风,里面更有一番景象,大概十几年前曾进洞游玩过,近两年,因新冠疫情暂时关闭,故不能观赏,也不知洞内变化与否,在此就不做赘述,等日后康安,解除封闭,亲往一游再与诸君分享。只是恨这恼人的新疫情,一波一波,不知何时才能被彻底消灭。也正是因此次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作为华夏子孙的傲娇。
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朋友发圈:承蒙国家厚爱,宝宝第二针已打。目前无任何不适。短短数十字,表达了对祖国浓浓的感激之情与感恩之心。我看着,不由的眼圈也热了。我们国家把注射疫苗落实成国策,全国人民,老老幼幼一个都不能少。时至今日,我那近九十岁的老母亲三针也已注射完毕,能吃能喝开心时还会唱上几口。我每天看新闻,关注疫情,我国本来就是疫情防控最好的,看到现在每天递减的病例,由衷的高兴。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历经磨难后,依然是风采最飞扬的那一个!
何其有幸,我们生在中国,生在这个盛世!

欣赏了半山风光,要转战进军山顶。上山的路很陡,或者说那不叫路,只能攀着山上突出的石壁或灌木枝桠,迂回着龟速向上爬行。带路的王哥在东阿镇搞文化事业,东阿的山山水水他都熟悉的像自家的东西,一草一木都很怜惜。
攀登的过程有点点艰难,我却非常喜欢那种感觉。就像生活,在面对困境时,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办法。相信“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终于胜利会师在巅峰。站在顶端俯瞰,一览众生小。村庄安静了;行驶的汽车像小甲壳虫;周遭的田地里庄稼已收完,显得规则起来;母亲河在我们的视线里像一条长长的带子,又像一面不透明的镜子,平静的流淌着。目光所及处,都小了,远了,轻了。

当你征服一座山,它在你的脚下臣服着,感觉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强大与神勇,此时只感到,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崇高。
山风在耳边轻啸,天空呈浅浅的蓝,快乐,有时候真不好表达啊。
在山顶逗留许久,站在悬崖边上拍照、指点江山、现点现的激扬文字……
才立冬不久,温度适宜,天气晴朗,我选择穿了一件中国红的外套,不想竟在朋友们拍照时客串了一把群众演员,说实话这演员很不称职,不知摆出个什么样的pose更自然些,尤其那无处安放的双手。
看着大家都都尽兴了,“领队”说走吧,那侧的山头更有玄机。我们立马抖擞精神,疯狂的爬向对面山头。
此时的我,有点儿失去方向感,嗨,不管了,任尔东西南北,我只跟紧队伍就好,做一个不谙世事傻大姐挺好。

其实,我对东阿是很有感情的,从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上,就对她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特产,这里的特色,这里的酒,这里的人……
写东阿镇,爬狮耳山,就绕不开浪溪河,更绕不开闻名于世界的,东阿独有的特产---阿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阿胶的起源,无法追溯准确的年代,但药用历史也有2500年,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出东阿,故名阿胶”“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用挲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大抵古方所用多为牛皮,后世乃贵驴皮。”并誉之为“圣药”。现代,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我本人也常常食用阿胶,而且,出于守着身边的优秀资源不能浪费的心理,我还时常在微信朋友圈打广告,向外地的亲朋好友们推荐,自封为家乡特产代言人。
东阿镇是福牌阿胶正宗的原产地,做阿胶必须用当地纯正的黑驴皮做原料,那首流传已久的歌谣道出阿胶的备制工艺和方法:“小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浪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三遭,魏家场里打个滚,冬至宰杀取了皮,制胶还得阴阳水。。。。。。”为什么要啃狮耳山上的草?为什么要喝浪溪河里的水?又什么在永济桥上走三遭?且听我细细道来:因这狮耳山上百草丰茂,林木葱郁,生长着六十多科上百种的野生中草药,其中就有“两面针”,相信有许多朋友都是因早些年那个牙膏广告知晓的这种中草药,我也是。小黑驴吃了这山上的草,纯天然的滋养,体质健壮。东阿福胶集团很早就在狮耳山上建立了养殖基地,驴放养于此,食山中草及中草药后更增强体质。而浪溪河的水清洌甘甜,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小毛驴饮水于浪溪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福字牌阿胶的高品质,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阿胶之乡,也成为人们养生的好补品。气血乃生命之本,阿胶能美容养颜补血养血,《全唐诗·宫词补遗》有诗:
铅华洗尽依丰盈,雨落荷叶珠难停。
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
说的便是杨贵妃肤若凝脂娇艳动人的秘方,就在于长期服用阿胶。
更有清咸丰年间,咸丰皇帝的宠妃兰贵人患有血症,即习惯性流产,就是服用了东阿镇邓氏树得堂的阿胶,病好喜得龙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然后一路飙升,最终成为后来的慈禧太后,且不论她的功与过,只看阿胶的疗效。
我曾有亲戚家一妹妹,也是婚后几年一直不孕,大小医院到处看病,钱没少花,却未有任何起色。后来,我建议她坚持吃了将近一年的阿胶,终于喜得娇儿,皆大欢喜。
当然,对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力与头脑都要高速运转来说,阿胶已经不是女人的专利,男士经常服用些阿胶,也是提升气血,养精蓄锐的秘密武器。
中午就餐,就是在东阿镇福地龙泉酒业餐厅,男士喝纯五粮黄金比例搭配精酿的福地龙泉酒;女士饮玫花情,一款专为女性研发的美酒,采用的是翠屏山下、玉带河畔的平阴重瓣玫瑰,以传统粮酒工艺酿造而成,开盖闻香,看着滴滴香浓的玉液琼浆,斟满那个晶莹剔透的可爱的小酒杯,我真觉着馋了,若不是因驾车,定要痛饮几杯。公司郭总,五十岁左右的样子,说起话来温和有礼,谦谦君子风,宽厚的额头显示出他的睿智与果断。他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环境对酿酒的作用至关重要,东阿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是九泉汇集之地,水为酒之血,名酒必有佳泉。坚持纯粮酿造,以质为本是公司基本理念。

饭后,又去看了浪溪河。浪溪河全长26千米,穿城而过,把旧东阿城分成了东西两半。因其汇集了九泉:狼泉、书院泉、洪范池泉、白雁泉、拔箭泉、日月泉、丁泉、扈泉、墨泉,故当地人也称其为“九泉之水”。泉泉依村相傍,人杰地灵。这河水也祖祖辈辈滋养了老东阿县城的父老乡亲们。九泉之水汇入浪溪河,最后注入黄河。“浪溪春水”曾为古东阿的八景之一。
河面上横跨着距今五百多年的著名的永济桥,二0一三年五月,永济桥被正式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只走行人,不许驶入任何车辆。我曾多次来看桥,每次来,怀古之情都会油然而生。站在桥头,望着在阳光下斑驳的桥身,桥栏板上雕的精美祥云图案略显陈旧;桥栏与桥栏之间的石柱上,雕刻着的栩栩如生石狮,石猴,石桃(当地人称之为蘑菇头),在历史的进程里,或被风化,或被残忍的破坏,有的只剩下支离破碎的部分躯干,但依稀能辩出它们惟妙惟肖的神态与曾经的真实。缓步走在桥上,踩着被时间打磨的光滑的石板桥面,自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桥以来,它见证了东阿镇五百年多年的风风雨雨,荣辱兴衰,人生百态……去岁来赏桥,曾吟就七绝一首:
永济桥怀古
永济桥头久思萦,犹闻声沸马嘶鸣。
沧桑风雨红尘事,五百年间相送迎。
就在永济桥东南侧,便是东阁大学士于阁老于慎行的故居。一行人兴致颇佳,定要去膜拜于阁老。近些年,国家对文物的保护也是下了大力气大本钱,就怕多少年过去后,我们老祖宗的那些东西全丢没了,所以尽所能的去保护去开发去宣传。阁老府在原地基的基础上斥巨资去还原修建,六进六出的豪宅,现在已完工三进三出。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仿佛让人感觉已穿越回那个古老的时代。阁老原型的复原画像(真迹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存放)上,“责难陈善”四个大字非常耀眼。东厢房“东阁衣冠”及西厢房“谷城山馆”内摆放的阁老多部诗词文集漫录等著作,让游人感觉到书香气弥漫开,慢慢浸润你的思想和灵魂。阁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性情,以及在文学上极高的造诣,让他在那个朝代倍受同僚的尊敬。作为一代帝师,在阁老逝后,万历皇帝为他建造了陵墓并植下了五十九株白皮松,以代自己为老师守孝。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雨,白皮松现存还有三十余株依旧傲然挺立。
站在正门厅处,四十五度角微仰望向天空,我在想,几百年前的阁老大人,是不是也曾以这个姿态站在这里思考,抑或叹息。他需要想的太多太多。
冬日早暮,天空逐渐转入浅灰色。
我喜欢东阿镇,喜欢这里的人文历史,喜欢这里的山水遗迹。历史上第一个春秋霸主齐恒公小白的仲父----管仲的采邑就在东阿镇,少岱山上建有管仲亭;秦末圯桥授书的张良的恩师---黄石公,现在黄石山上还有黄石公修仙的洞,来山上来游玩观拜的人络绎不绝;县城西南,老县志载“北岩有寺”即为奉国寺,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建寺,从其遗址可以推断当时规模是何等大,香火是何其旺,踩踏着残垣断壁,辩识着旧碑记文,心生肃穆与怜惜。在寺的左侧,有泉,至今还在细水汩流,经年常润;老城门遗址,高高的城门楼和门内千百年里磨的光滑的板石面,闭目遐想,那时不似如今这般的四通八达,进进出出的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城门前摩肩接踵的场景;
这东阿一道道的风景旧迹,为我们怀古赏趣留下非常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也值得去保护去修复。
还喜欢这里的热豆腐、刚出炉的烧饼、香喷喷的烧鸡,转折有点大,没办法,馋人到哪里都要寻找舌尖上的味道,这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
我平素并不喜吃豆腐,虽知营养丰富,但甚不爱它的口感。可是自从前些年来东阿第一次吃了热豆腐,心思竟变了,热豆腐成了心心念念的美味,刚下笼屉热乎乎白嫩嫩的豆腐,蘸着特别调制的拌料,夹一块入口,很满足的感觉。在别处吃的总是觉着差了那么一点点味儿。每次来东阿,这三样基本是必吃的。
爱上一座城,就要爱上她的所有。不仅吃吃喝喝,山山水水,还有关于她的前世蕴涵的厚重的文化与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更要关注今世她生命的延续与发展。
想要说的太多太多,匮乏的语言,笨拙的笔触,无法尽情表述。想起十余年前第一次来东阿时,所填沁园春一首:
沁园春·东阿赋
谷邑东阿,始立春秋,古迹古踪。
访寻休择日,阑珊春意,柳堤风动,夹岸花彤。
仙界遗珠,九泉明澈,岁月不羁石上淙。
县书载,城分东西半,人鼎商丰。
黛描狮耳奇峰,岱岳脉络屏翠叠松。
浪溪黄河汇,载承永济,凭栏遐顾,车马如龙。
管父封都,太公黄石,阁老陵前数白松。
阿胶妙,亘古研良药,瑰宝传宗。
2021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