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山上见路遥
唐建武(甘肃合水)

我知道路遥的时候,他都离开这个世界有两年了。那是一九九四年的一个秋天,我考上了庆阳师专。由于宿舍紧张,我们中文系的两个班都住在一个校办幼儿园的平房里。宿舍叫幼三,意即幼儿园三号。有一天我回到宿舍,一个灵台的同学,他叫周彦君,戴着眼镜,在看一本书。我一看封面,是《平凡的世界》。看我很喜欢,他说,我看完了,借给你看。
三日后,他看完了,我就开始看,字很小,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我感动于它的真实和美好,我知道了吃非洲馍的孙少平,知道了郝红梅,知道了卖老鼠药的二流子王满银,知道了润叶和少安的爱情,知道了那个唱《有个好姑娘》的金波,还有土革命家孙玉亭,还有好多好多。有一个同学于锴对我说,他希望郝红梅嫁给孙少平。地委书记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居然要嫁给煤黑子孙少平。《平凡的世界》让我们这些十八九的这些孩子做着爱情梦。而我却做起了文学梦。我开始着手写我的“平凡的世界”,书名就叫《呜咽的黄土地》,说的是李志兴兄弟俩求学、创业、摆脱贫困的故事。为了积累写作技巧,我把《平凡的世界》《简爱》《红楼梦》这三部风格各异的小说,在图书馆楼前每天朗读一部分,居然只用了一学期,就念完了。

小说写到二十几回的时候,同学于锴的一个社会朋友名叫雄飞的,到我们宿舍玩,一看到我的书稿,很是喜欢,说是借去看几天。等到我要回来的时候,写作激情已经消退,《呜咽的黄土地》胎死腹中,没救了。
毕业的时候,本科论文答辩,我的选题就是有关路遥的。我谈的是路遥的文学观。为了写好论文,我在市上的文汇书店买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通过这个集子,我读完了路遥的几乎所有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这四部作品注定要成为他的经典之作,他影响了一代人,我算是一个吧。
所以每当说到路遥的时候,我都会激动不已,因为这里面曾寄托着我的文学梦。每一次跌倒,都是文学支撑我走下去。我在读书和写作中找到了快乐,觅到了幸福。
所以当我走进延大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路遥,在我的心中一直活着的一个名字。我快步跑上台阶,来到穆斯林餐厅,门前。果然,在它的旁侧有一条隐隐约约被小草覆盖着的小路。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其它,我默念着这个熟悉的名字,已不觉泪雨潸潸了。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条水泥路,我才发觉,我是走了一条便道而已。真正的道起至另一侧,缓缓而上。
一会儿,我就看到了申沛昌先生2000年11月题写的山名——文汇山,汇字是繁体字。我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喜欢这个名字。
再走了一点路,就看到了一个墓碑,一个女学生坐在旁边的圆圆的石凳上在静静地读书。这个墓碑上的,是一个延大的终身教授,由于急切地要看到路遥墓,我没有搞清楚他是一个外籍人士,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专家,我只记得名字是多个音节的。
我知道路遥墓就在上边的不远处,可是不知什么心理原因,我还是打断了那个读书的孩子的读书进程。我唐突地问,路遥墓在哪儿?她用手一指说,上边就是。然后安心读书。

我几乎是跑着上了那有限的几个台阶,路遥墓赫然在前。我干了的泪又开始奔流,就好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老师?他就是我的老师。他为文学,牺牲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自己的婚姻,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对于那些把爱情献给文学的人 ,我想到了雪芹的一句话:一场幽梦同谁近,天下情人独我痴!他对文学的挚爱是极其真诚的,他对延安的这片土地深沉地爱了一辈子,他才是黄土地的忠实儿女!这样的人,是最有资格做我们的老师的!在他的笔下,可都是些卑微的人啊!
他的墓碑前有游人、文学爱好者、延大的师生、友人摆放的鲜花、野花、带叶的树枝、野草、食品、水果,还有方便面和雪白的馒头!不管是什么,都是心意。
抬起头,我看到了他的名言,在他的由谷溪老人设计的墓塚后,一面宽大的墙上就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在陪伴他的那两棵白皮松那儿,我看到了一对情侣。看到我,他们悄悄地离开了。
当我去到白皮松那儿的时候,两个女孩子姗姗而来。我问:你们也是来看望路遥的吧。其中一个说:是的。
我挥挥手,离开了。路上,又有几个十八九岁的孩子上来了。我悄悄地擦干眼泪下山去。妻、两个孩子在等着我,要一起去枣园呢。好几个未接来电呢!

作者简介
唐建武,七零后,甘肃合水人,中学语文教师。喜好读书,业余写点文字,记录情感,记录生命历程。曾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孤寂怡人》是第一本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