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章长篇小说
柳笛声声(08)
夏峻 著
第八章 有了归宿
晚餐很简单,蒸的大米饭,菜也是素菜,油水不大,看得出老人一家的生活很清贫。刘迪听到女孩称老人爹爹,知道二人乃父女关系,却一直没有见到女孩的母亲,他不了解这个家庭的状况,也不敢贸然发问,只是低头吃饭。女孩一边吃饭,一边悄无声息地打量着刘迪,刘迪虽然在低头吃饭,女孩悄悄打量他的目光,他仍然能感觉到。
吃过饭以后,老人和刘迪说起话来,实质上是想了解刘迪的来历,刘迪当然知道老人的用意,就在这一顿饭之间,刘迪能够感受到老人的善良,因此很乐意和老人聊天,对老人的问话,有问必答。
“小朋友,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老人问道。
刘迪回答道:“我叫刘迪!”
“哦,刘迪,你今年多大了?”老人又问了一句。
“我今年七岁!”刘迪答道。
“你这么小的年龄,跑到这里干什么?你家在哪里?”
老人的问话,令刘迪感到茫然,他家在哪里,自己也说不清,他没有入学,家里人也没有人给他说家乡的具体地址,他只知道自己家在大青山,村名叫柳沟,其它的就说不上来了。至于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刘迪详细地向老人讲说了自己的遭遇。
“哎,也是个可怜的娃,孩子啊,你这样到处跑,也不是个办法,社会复杂,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又会落到一些不法之徒的手中,我看是这样,我这个家里,就我和颖颖二人,颖颖今年十岁了,上小学二年级,你在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之前,就先住在我家里,我们家虽然清贫,但还能养活得起你,你和颖颖一起上学读书吧,不管怎样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老人十分真诚地对刘迪说。
“留下吧,和我一起读书,我上学路上也多一个伴!”颖颖也在一边恳求。
考虑到自己目前的情形,刘迪也觉得自己应该有个稳定的立足点,然后再留意打探自己的家,通过他的眼光观察,老人和女孩都是好人,便同意了二人的请求,决定在老人家留下。
“你是从收容站偷跑出来的,收容站的人也一定在寻找你,既然你同意留下来,我们还是找到收容站,办理个收养手续,这样你就可以合理合法的存留下来。”老人似乎很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对刘迪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刘迪没有推辞的理由,便和老人一起来到收容站。刘迪从收容站出走,收容站当然有责任,因而四处寻找,看到老人和刘迪,自然很高兴。当老人说明来意,收容站的人也乐得如此,这样一来,收容站不再承受刘迪的生活负担,刘迪也有了一个正当的存身之处,对刘迪个人和收容站,都是有益无害。收容站给老人办理了领养手续,特别注明刘迪将来找到自己的家庭,老人必须无条件放行。
刘迪终于有了一个临时的家,有了自己的归宿,虽然这个归宿是临时的,但最起码不用四处飘泊了吧,况且老人还答应供自己读书,对刘迪来说,这是他目前情况下最好的结局,至于将来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随着时光的流逝,刘迪长大了,对于自己这个临时的家,也逐渐有了更多的了解。老人名叫张平,女孩叫张颖,他们所在的这个村庄叫张屯,村里人大都姓张,故而得此村名,位于重庆市郊,当时重庆还没有成为直辖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城市。张屯距离嘉陵江大概有不到十里的路程,应该算为嘉陵江畔,嘉陵江乃长江支流,发源于秦岭,流域长,水量丰沛,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常年多雨,有“一雨成灾”之说,地处嘉陵江畔的重庆,更因此常年多雾,被称为“雾都”。抗战爆发,南京失陷,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曾经迁移至重庆办公,重庆因此又有“陪都”之称。刘迪从收容站偷跑出来的时候,当时想着去看嘉陵江,路过张屯,结识张平父女,成为张平养子,在张屯住下来后,刘迪便利用礼拜天不上学的时候,和姐姐张颖,一起跑到嘉陵江边玩耍,看嘉陵江浩荡的水势和水鸟的上下翻飞以及过往船只升起的白帆。这种情景,让刘迪大开眼界,在自己的老家大青山里,刘迪觉得柳河的水势就很大了,可是和嘉陵江一比,柳河只能算作小溪,柳河发洪水的时候,也是浊浪翻滚,但是在嘉陵江面前,便好比小巫见大巫。刘迪亲眼目睹嘉陵江爆发洪水的情景,真是大浪滔天涛声如吼,刘迪躺在张屯家中,都能听得见嘉陵江洪水的咆哮声。风平浪静的日子,嘉陵江也很温顺,水流平缓,刘迪和姐姐张颖,坐在嘉陵江岸边,岸柳依依,风景如画。这时候,刘迪便会折下柳枝,拧成柳笛,吹奏出他最熟悉最喜爱的声声柳笛音,声声柳笛化作无限的乡愁,寄托了他对大青山,对远在异方的家乡亲人的思念。
刘迪在张屯住下来后,张平老汉对刘迪格外关爱体贴入微,可以说视如己出,刘迪从心里感激张平,像儿子尊重父亲一样敬爱张平,吃饭的时候,总是把第一碗饭端给张平,晚上端来洗脚水,给张平搓脚,一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按理说,刘迪应该知足了,当初他从人贩子的魔窟逃脱出来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一个家,他已经做好了当流浪儿的准备,没有预料到生活还是恩待了他,给了他这样一个温馨的所在,可是他就是按捺不住对家乡大青山的那份眷恋。每当这个时候,张颖总是全神贯注地看着刘迪,好奇地看着他吹响柳笛,她弄不明白,就是那么一截,从柳枝上拧下来的青皮,在刘迪的鼓捣下,就发出了那么美妙的声音,而她自己试着去吹,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但张颖能从刘迪吹奏的柳笛声中,感悟出刘迪的心声,知道刘迪又在思念自己的亲人了,她便会和刘迪一样想他那些未曾谋面的亲人。
拥有刘迪这样的养子和张颖这个女儿,张平有些心满意足。张平这一生比较坎坷,根本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平安顺利,他年纪还小的时候,父母双亡,从他开始懂事起,就是一个人在生活,村里人同情他,也只是接济他一碗饭半个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大家能够这样对待他,已经很不错了,他也不想给大家增加负担,便离开村子,全国各地的流浪。就是在河北石家庄,他捡到了张颖,当时的张颖刚出生不久,被包裹着放在路边,也是因为张平一个流浪汉,每天都起的很早,这才使他遇到了被遗弃在路边的婴孩张颖。那时候,国家搞计划生育,有许多家庭,为了得到一男孩子,能够承接香火后继有人,迫不得已将生下的女婴抛弃,张平理解孩子家人的难处,便抱养了这个女婴,并从此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回到张屯,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个时候,国家的政策好起来,张平在政府的帮助下,买了一条船,在嘉陵江上捕鱼为生。收养了刘迪以后,张平觉得自己这一生可以了,自己没有娶过老婆,却也有儿有女,比有些有老婆的人都强。在收容站办理收养手续的时候,收容站的人特别注明将来刘迪的家人来找孩子,张平必须无条件地为刘迪放行,这个标注给张平的心里留下强烈的不安,在起初的几年,张平时刻都在担心有一天突然会有人来找自己的孩子,将刘迪从自己身边带走,可随着时光的逝去,并没有任何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张平那颗悬着的心,便渐渐地放了下来。当然张平也看出,刘迪还在怀念自己的家乡,也曾背着他悄悄到停留过的收容站打探消息,看有没有人前来寻找他,但张平对此一点也不担心,他有自己的计划,就是将来两个孩子长大了,由他出面使他们结成夫妻,这样就会稳住刘迪的心,让他在这里安心过日子。
刘迪不清楚养父张平心里的想法,在自己人生危难的时候,是这个老人伸出援助的双手收留了他,给了他一碗饭吃,使他有了一个安身之所,而且还供养他读书,这种大恩大德,刘迪一定要报答。对于姐姐张颖,刘迪没有什么其他想法,张颖对刘迪很好,尽管她只比自己大三岁,但在生活中却处处照看他,在学校里也经常护着他,不容别的孩子欺负他,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张颖也总是让着他,刘迪觉得张颖就是他的一个亲姐姐。张颖到底比刘迪大三岁,身心方面也比刘迪成熟的早,这些年她亲眼看着刘迪,一天一天地长大,由当初那个小不点,一下子长成了大小伙子,身体也格外地健壮,而她自己也逐渐地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更加苗条秀美了,皮肤白皙,面容红润,一双丹凤眼,秋水一样的明亮,女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有一天,她来了初潮,她开始有些惊慌失措,也不敢让父亲张平知道,只是在学校和几个女生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女友们告诉张颖,这是女性生理成熟的表现,自己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地成为一个大姑娘了。她有了害羞的心理,一些有关女孩子的事,她知道在父亲和弟弟面前回避,换洗衣服的时候会注意关起自己卧室的门。刘迪有时候得意忘形了,会毫无顾忌地拉她的手,她会像被烫着了手似的急忙甩开,使刘迪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以。
两个孩子的表现,全都落在张平的眼中,张平的心里自然乐开了花,这种情形使他求之不得的,他希望他们能够产生感情,自然而然地结合到一起,可是刘迪那小子好像什么也不懂似的,一点反应也没有,仔细想一想刘迪毕竟比颖颖小,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不成熟阶段,这种事不能急于求成,还是耐心等候吧,他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两个孩子们的事,会水到渠成的,关键时刻,张平会推波助澜,起点化的作用。
刘迪很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他抓紧时间读书,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这使他的养父张平很是欣慰。到了高中,他在学习上的天资聪颖,更是充分地表现出来,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他都能举一反三地理解,老师们都非常欣赏他,认为他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刘迪自己也是充满了信心。通过学习,他明白了许多东西,过去常常令他困惑不解的事,经过学习都茅塞顿开,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他对自己的身世,也在加强破解。
他回想自己当年和姑姑刘莹走出大青山,前往广州寻找自己的父母,坐的那一趟车是重庆开往广州的,他们是中途上车的,他和姑姑是车到郑州的时候,被凶恶的人贩子迷失拐走,从而和姑姑失散的,因此他决定大学毕业后,他要应聘到郑州的某一个公司,然后以郑州为中心,向四围辐射,寻找自己的家乡,他有充足的把握,最终找到自己失散的亲人,从而和亲人们团聚的,这个目的他一定要达到。


作家简介:夏峻,原名夏建芳,曾用名夏新穗,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三门峡记者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