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家人一起吗?”
顾盛杉
“你与家人一起吗?”开头提出这个问题似乎莫名其妙,恰恰不少人就把“家人”误作“家属”,却不知“家人”是问话人贱称自家人。也就是说“你与家人一起吗?”是“你与我家的人一起吗?”而不是“你与你家的人一起吗?”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宣读《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王逸平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王逸平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上海市委有关负责同志,王逸平的亲友、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主持人在解说王逸平事迹时多次用到“家人”,如“他的家人去他的办公室整理他的遗物……”“除了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和同事,几乎没有人知道……”“王老师走得这么突然,是不是给家人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呢”。
“家人”何义?《辞海》是这样解释“家人”的:1.犹言平民;2.一家人;3.旧时称仆人;4.六十四卦之一。
显然,主持人所言“家人”肯定不是指平民、仆人或六十四卦之一!指“一家人”吗?显然不会包括王逸平!因此,这里“家人”应改为“亲人”“家属”等。央视主持人不懂“家人”,足见“我的家人”“你的家人”“他的家人”滥用现象值得注意。
须知,“家人”并非现在意义上的任指“一家人”或“家中人”,查一查词典就知道,“家”有谦辞的作用,常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兄。“家人”也即自己通常谦称、贱称家里人了。
这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唐·岑参《首蓿峰寄家人》,唐·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明·吕得胜《小儿语》“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
说起谦称、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中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中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家的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讲个笑话:有个小名叫傻瓜的男孩,有一天,他爸爸妈妈上街去了,他爸爸的一个朋友正巧来访,傻瓜去应门。客人问:“令尊、令堂在家吗?”傻瓜瞄了客人一眼,大声说:“没这个人!”客人在门前探头内看,没见到大人,很失望地离开了。不大一会,傻瓜的爸妈回来了,傻瓜对爸爸说:“刚才有一个人好奇怪,他来我们家找令尊令堂,我跟他说没这个人。”爸爸听到后就告诉傻瓜说:“唉!令尊就是我,令堂是你妈妈,你是傻瓜。我们家就三个人。明白了吗?我再说一遍。”傻瓜的爸爸又说了一遍,傻瓜就点点头了。第二天,傻瓜的爸爸、妈妈又外出,又是同一个客人来访,傻瓜就去开门。客人依然客气地问:“令尊、令堂在家吗?”傻瓜就回答说:“唉!令尊就是我,令堂是你妈妈。”客人往门里看看又没大人在家,也就没理会傻瓜要离开了,才一转身,就听到傻瓜继续说:“你是傻瓜。”
如此巧合的故事生活中当然不会发生,但很多人不知道“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所指何人恰是真实情况。
从前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一日家中要来客人,苦于房间太小,于是给邻居写信,上书:“家室太小,欲借令堂一用!”被邻居大嘴巴煽出。“家室”本意为住宅、家属以及妻子或配偶的谦称,“令堂”意为“您的母亲”,尊称对方母亲。
如今“家父门”的新闻同样令人啼笑皆非。央视王牌栏目《艺术人生》频频被媒体爆出因收视率过低多次被央视警告、责令停播整改,而主持人更是频频被传遭遇下岗危机。在这节骨眼上,《艺术人生“恰同学少年”》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邀请毛泽东的嫡孙、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上台讲述爷爷奶奶的往事。毛新宇刚一落座,主持人立即语气沉痛地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此语一出,观众哗然。很多观众表示,“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当称呼对方父亲时应用“令尊”,而主持人在面对全国播出的节目里犯这种错误,实在令人失望。
对于“家父”二字引起的争议,一直为中央电视台节目找茬的语法修辞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错误很明显,“家父”是指自己的父亲,主持人用“令尊”才正确。
说实在的,一个人即使语言文字水平再高,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字词语句和文化知识,更何况“家父”本是旧社会用惯了的文绉绉的称呼,在解放后“破四旧”尤其文革中差不多已经被清理出口头语言,长期听不到用不到也就难免陌生。但是,为了提高语言规范意识、法制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模范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营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语言环境,我们必须懂点国学,会点古读、古义,如此,用起“家父令尊愚兄犬子”来才不至于搞错,也不至于对“孤家寡人”“家门不幸”不知是皇帝与百姓的谦称,更不至于以“家人”指称别人家的人了。经常看到和听到这样的问候:“祝您和家人节日快乐!”“祝您和您的家人节日快乐!”按道理应该是“祝您阖家(或全家)节日快乐!”事实上变成了“祝您和自己家里人节日快乐!”让人啼笑皆非。即使谦称自己家的人,也不能说“我的家人”,而应该只用“家人”二字才对。
本人曾写过一则微型小说《家人与掼蛋》。
我上班期间玩掼蛋,可以说到了痴迷程度,甚至每天一大早到单位报到后就谎称下去工作了,其实是去掼蛋了,有时连中午饭都在掼蛋场所吃,下午继续玩。同事还为我“打掩护”,让我玩掼蛋的最高境界到了有风没风,照样玩得“疯”,以至于我的口头禅“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传遍了朋友圈。
不知从何时开始,家人“掼蛋”也蔚然成风。
一天晚餐前,家人陪我掼蛋。掼了一局,吃好喝足,我与家人继续掼蛋。
突然,我接到出门陪人掼蛋的紧急任务。为了不扫家人的兴,我就发了一条短信给一位“掼友”:“请您与家人掼蛋,立马赶到寒舍。”
“笃笃笃,笃笃笃”,“掼友”一家都来了。
我哭笑不得:“家人是我谦称我家的人,都怪我没有说清楚是‘三缺一’,让您兴师动众了。还好。要是请您与家人共进晚餐后掼蛋,您全家都来了,那我更尴尬了,没有准备您一家的饭菜呀!”
知道何为“你与家人一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