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句容状元李春芳探秘
▓ 李洪文
(四十四)《西游记》第十八回“长城刮倒半边塞”,讽喻“北门破,大明亡”
《西游记》第十八回有一首《微微荡荡,渺渺茫茫》词赋:
起初时微微荡荡,向后来渺渺茫茫。微微荡荡乾坤大,渺渺茫茫无阻碍。凋花折柳胜缮麻,倒树摧林如拔菜。翻江搅海鬼神愁,裂石崩山天地怪。 衔花糜鹿失来踪,摘果猿猴迷在外。七层铁塔侵佛头,八面幢幡伤宝盖。 金梁玉柱起根摇,房上瓦飞如燕块。举棹梢公许愿心,开船忙把猪羊赛。 当坊土地弃祠堂,四海龙王朝上拜。海边撞损夜叉船,长城刮倒半边塞。
其中“长城刮倒半边塞”,影射“北疆攻破,大明国亡”。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镇江师专原副校长、镇江高专原校长、金山学院原院长、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原院长祝诚教授(左)
祝诚教授《京江晚报》(2020.7.16)介绍作者四书之“喜读李洪文有关句容文史的四部新著”书评。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长城刮倒半边塞”是《西游记》“释厄”讽喻对象之一。
《西游记》开篇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宇宙还是一团混沌之时,天地还是处于乱象之中,在这片渺茫之中人类还没有开始出现;自从盘古大神打破鸿蒙宇宙并开天辟地之后,清者(天)和浊者(地)才开始分析辨别出来;大地承载万物群生,都景仰“至仁”之大道,只有从大明朝伊始,万物群生才真正践行“仁善(慈)”之守则;造物上帝,功德千秋,功在大明社稷,想要知道大明国千秋万代能够永享国祚之奥秘,就必须读《西游释厄传》。
读了《西游释厄传》,然后知防微杜渐。让边塞长城永不倒,影射让北方永远安宁太平,这是“太平宰相”“太子太师”李春芳晚年政治上“治国”之遗言策略,大明国想要确保千秋万载,就必须要注重北疆的绝对安全。
其次,《西游记》写的故事就是唐朝年间的事情。“长城刮倒半边塞”影射胡人安禄山反唐之故事。
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发生在唐太宗时期。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到唐玄宗开元盛世,大唐帝国进入巅峰时期,然而北方的安禄山反叛,致使大唐帝国动荡飘摇,元气大伤,大唐从盛世强国上跌落下来。前车之鉴,故写唐朝西天取经之故事,“顺带”点了一下唐朝“长城刮倒半边塞”之往事,即告诫“安史之乱”是祸国之乱,北方一定需要“可靠”“重臣”重重防范。
本文作者拜望并请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左)(2021.10.4)
原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丰家骅教授(九十叟)(2019.12.6)《句曲诗综·序》)
第三,唐朝之后,宋元皆有北方攻破中原国祚之大事件。
唐朝以后,北宋有“靖康之耻”。1127年,金人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就此灭亡。
1268年,元世祖发起灭南宋之战,首先派刘整与阿术率军攻打襄阳,史称襄樊之战。1274年元军攻下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随后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颜率军顺汉水南下长江,目标建康。1275年降将吕文焕率元水陆联军于芜湖击溃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元军。然而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张世杰与陈宜中等大臣持续在江西、福建与广东等地抗元。元军陆续攻下华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隔年3月,张弘范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海军,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第四,唐朝帝国大厦将倾,颜真卿忠贞铁骨,力挽狂澜,李春芳对颜真卿钦佩有加。
李春芳《贻安堂集》九卷《祭先考封少师府君》之中有:“呜呼!兴故水乡,今岁较甚。势不可留,将返故里。龙山之阳,容城之侧。桑梓定居,松楸世守。灵其有知,保我后生。呜呼哀哉!”“龙山之阳,容城之侧”即颜真卿归葬句容虎耳山之西北两里处(见李伶《虎耳山上一池塘,冬不结冰旱不干,池水翻滚啯啯响》)。李春芳从兴化返回“故里”句容,首先想到要定居句容虎耳山附近,其钦佩颜真卿可见一斑。
李春芳之理想,从其子孙后代的埋葬地可以看出其家族“忠义”之传承,《乾隆句容县志》卷四载:“处州府知府李思敬墓在县东三十里许倪塘。”李思敬即李春芳之孙,李茂材(李春芳次子)之长子。而“倪塘”距离颜真卿虎耳山墓很近,仅仅二三里之遥。
《乾隆句容县志》卷三·龙山·虎耳山
↑ 著名军旅作家、记者李伶先生·《虎耳山上一池塘,冬不结冰旱不干,池水翻滚啯啯响》(龙山位于虎耳山东南约二里)
本文作者请教江苏大学人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院长笪远毅教授(右)。
↑ 江苏大学笪远毅教授、赵永源教授和苏州大学金振华教授共同参与了《乾隆句容县志(校注本)》审稿工作。
第五,颜真卿“忠勇”“斗杀”与李春芳《西游记》中孙悟空“忠勇”“斗杀”吻合。
安史之乱,颜真卿兄弟“忠勇”“斗杀”,名垂千秋。句容有颜真卿坟墓,为句容人所膜拜纪念和学习。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斗战”之基因即源自三世祖李纲和安葬句容的颜真卿,故孙悟空有“势镇汪洋”肃清“倭寇”之斗志(见前第31篇),水脏洞(“水脏”影射贪赃,“直北”影射国之北方)斗杀混世魔王(影射铲除贪赃,又影射击败北方抢夺中华),打杀“蔡京”等“六贼”(见前第43篇),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等经历,因此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故“斗战”二字是李春芳《西游记》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之一。
第六,“长城刮倒半边塞”,李春芳预言“北疆攻破,大明国亡”。体现“太平宰相”李春芳高瞻远瞩。
“太平宰相”“太子太师”李春芳远见卓识,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战略眼光。大明朝“天子守北门”,“北门”失守,大明国危矣!前朝之鉴,国家往往会遭遇灭亡之厄运。
第七,“长城刮倒半边塞”,与“势镇汪洋,威宁瑶海”遥相呼应。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预言“倭寇被剿、四海升平”(见前第32篇)。此句有“‘镇岳’茅山‘势镇’东洋,留都南京安宁四海”之意,其中暗藏有“太平宰相”李春芳的“灭倭寇”“重海权”“宽海禁”之治国方略,即预言东洋倭寇势必被镇压剿灭殆尽、四海终将恢复安宁太平。
从“长城刮倒半边塞”与“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来看,大明国千秋万代能够永享国祚,对外就必须确保东海太平和北方安宁。
第八,李氏“铁骨”与颜氏“铁骨”并垂千秋。
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正月,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二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
第一次开封之战时,只有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参与围攻开封。完颜宗翰的金国西路军不但在太原被绊住,而且又拒绝完颜宗望提出的隔断西军(宋朝征西夏的边防军,是宋当时最精锐部队)的部署,以至种师道率十万西军顺利赶到开封,完颜宗望被动后撤到开封西北远郊孟阳扎营寨。姚平仲军劫完颜宗望营寨被全歼一事,有人指是投降派李邦彦、李棁为逼主战派李纲、种师道议和而有意无意透露给奸细邓圭所致。
劫寨失败以后,李纲、种师道被撤销军权。金兵复至开封城下,宋钦宗大恐,遣使说:“初不知其事,且将加罪其人。”李邦彦又使宋钦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雳炮手发炮后竟被枭首处死。完颜宗望再攻城时被西军击退,于是停止进攻,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得以回归。
李春芳先人李纲誓死抗金,铮铮铁骨,名垂千秋。
明末清初,李春芳句容后人(李信)继踵家族忠义家风,为“板荡忠臣”,高举“反清复明”大旗,“铁骨”铮铮,我在《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的《凡例》中对李信进行了评价:句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春芳、笪重光等人物,屡见于《县志》中,必要时均作针对性的注解, 便于读者全面了解人物的生平。至于其他一般性人物,一般不注。如“和平知县句容人李信”,板荡忠臣, 父子及眷属一门从容捐躯赴义,古今罕见,浩然之气自当彪炳中华史册,正史简约,故据《句容李氏(李春芳)家谱》详加注释。
↑本文作者与江苏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道教音乐”代表性传承人、 茅山道教上清派七十八代传人何春生道长(右)留影于茅山崇禧万寿宫2020.6.17
清兴化知县张可立修《康熙兴化县志》(十卷·人物表)“忠烈”载:“李信,字吾斯。李春芳谥文定。曾孙也。以岁贡知和平县。大兵入广,郡县望风归附。和平邑最小。众忧惧,不知所出。信意气自若。呼二子泓远、淑远,语之曰:死自吾分,汝辈乘间速去。二子跪泣曰:大人死忠,儿独不能死孝乎?相率为城守计。城陷,父子俱被执。淑远缚急而泣。泓远叱之曰:吾父子死犹生也,何泣为?俱遇害。时有诸生杨某江西人,随署中,曰:吾亦文学也,忍独生乎?亦死。”
著名军旅作家李伶记者《镇江日报》(2020.10.9)介绍作者四书之“考证华阳洞天主人即李春芳”等书评。
《句容李氏(李春芳)家谱》十三卷载:“李信:原名长信,字吾斯,以岁贡知和平县。国朝顺治三年十二月, 大兵入广,郡县望风归附。和平邑最小。众忧惧,不知所出。信意气自若。呼二子泓远、淑远,语之曰:死自吾分,汝辈乘间速去。二子跪泣曰:大人死,忠儿独不能死孝乎?相率为城守计。邑人怀信恩,争用命。延至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城破, 父子俱被执。淑远见父缚,急而泣。泓远叱之曰:吾父子死犹生也,何泣为?俱死之。眷属无一生者。时有江西诸生杨某,随署中,曰:吾亦文学也,忍独生乎?亦死之。和平民建祠,以二子及杨生配。乾隆中赐信谥节愍,祀忠义祠。(《兴化县志》)”“《家传》(西骏公撰):公幼颖敏,熟於《昭明文选》,背诵一字不遗。督学尝拔第一食饩。崇祯戊寅贡於学,甲申选和平知县, 乙酉加职方主事。有厮养卒葛麒者,亲见公父子殉难事。乱后逃归,为详述之云:公尝书‘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 十四字於署壁(即《文选》中语),时时对之唏嘘太息。丙戌城陷,公衣绯袍坐堂上,有巡道李默,福建人,崇祯甲戌进士, 与公从兄大司徒同榜,率数十骑入县署。公不为起。默曰:年兄须识时势。公曰:吾世受国恩,有死耳!从骑执公,二子泓远、 淑远至,默见之,亦呼年兄。淑远叱之曰:斮头吾亦不惧,谁与汝认年家?默怒,麾卒拥出,将杀之。忽有一卒将令旗驰至,大呼曰‘且勿杀李知县’,解公缚,拥入方总兵营。方起迎劝公。公惟曰:愿死。遂复麾卒拥出。泓远见公泣,淑远曰: 我父子得死所矣,何泣为?署中有江西杨先生者,见公父子死,出见李巡道。挺立於庭,大呼曰:而何不并杀我?遂亦遇害。 典史曹某,句容人,窜匿民间,不食九日死。今和平民建祠祀公,暨二子、杨先生皆从。”
光绪年间句容知县张绍棠纂《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十四卷·烈妇)又收录李信儿媳和孙子的死难经历:“文生李澍远妻某氏。澍远早卒明季。某随翁李信赴和平任,城将陷,携二幼孤别信曰:‘儿先死,免大人忧!’信曰:‘汝能如是,不愧吾媳矣!’遂与二孤先信死。泓远妻夏氏,淑远妻高氏,均在署中。翁夫俱殉。遂各抱幼子曰和、曰平投水死。(以上均采家乘)”
传播正能量 · “今日头条”“都市头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马荣先生书赠《句曲诗综》之作品。
故此,李氏“铁骨”与颜氏“铁骨”并垂千秋。
总之,《西游记》第十八回“长城刮倒半边塞”,影射“北门破,大明亡”,这是“太平宰相”“太子太师”李春芳人生晚年在政治上“治国”之遗言策略,大明国想要确保千秋万载,就必须要注重北疆的绝对安全,此为今流行本《西游记》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所校定完稿的又一铁证。
李洪文·《句曲诗综》等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