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章长篇小说
柳笛声声(04)
夏峻 著
第四章 噩耗传来
孙儿刘迪在女儿刘莹带着去广州找他父母时,中途在火车上被人拐走!身在大青山柳沟村的刘忠老汉,接到女儿在郑州火车站打来这个电话,顿时如遭雷击,整个人都愣怔在那里,好半天说不上话来,只有止不住的老泪,在那张饱经岁月侵袭皱纹纵横的脸庞上肆意滚动。刘忠的心灵则在听到这个不幸的噩耗后,犹如大海里的波涛,不停地翻腾着,猛烈地拍击着他的脑神经。就在昨天,小刘迪还和他一起,在柳河边的草地上,悠闲地牧放着牛群,那一声又一声的柳笛,似乎还在他的耳畔回响,如今却面对着这个无情的现实,这怎能叫他老汉接受的下来呢?刘忠在心里边不住地责备自己,自己就不应该答应女儿的要求,一个二十来岁山里女娃,没有文化不识字,仅仅出过几次山门,能有多大一点见识,自己怎么就能放心地让她带着一个七岁的孩童出去,自己真是老糊涂了,眼下这大错酿成,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呢?当初儿子和他媳妇离开家庭的时候,他可是信誓旦旦向他们表示,自己一定会照顾好刘迪,保证他身心健康地成长,自己的誓言犹在耳边,孙儿刘迪却意外地丢失了,他真想抡起巴掌,自己照自己脸上,狠狠扇几个耳光。怨谁呢?怨女儿刘莹,刘忠心里清楚,现在心情最不好受的,就是女儿刘莹,可以想得出,她这个时候,心灵的脆弱程度,是经不起任何人的责备的,哪怕仅仅是一句冷言,一个充满责难的眼神,都会成为压垮她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孙儿,他不能再失去自己饱经磨难拉扯大的女儿,事情既已发生,一味地责备这个抱怨那个,都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更多的人心灵受伤害。到底是担任过多年村党支部书记,在大难临头的时候,经历了巨大的心灵悲痛后,刘忠老汉还是以极大的毅力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在这个当儿,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定海神针,自己的阵脚不能乱,只要自己情绪稳定,就会影响家里的每一个人,就会保证自己这个家庭不会乱套。刘忠首先想到的是,封闭这个消息,最起码在短期之内,不能让村里更多人知道这个事情。作为柳沟村曾经的当家人,刘忠绝对清楚这个不幸的事件,对整个柳沟村的生活秩序带来的破坏力有多么大,在大青山这样一个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山村,村人唯一的生活出路,就是外出务工,青壮劳力外出打工,还使村人的生活稍微有一点奔头,窝在这个穷山沟,是没有任何发展前途的。刘忠至今不能忘记,当初他和接替自己的新任支部书记,挨家挨户动员村里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的情形,多少年了,村人刚刚适应了外出打工这种生活,自己孙儿刘迪丢失这个消息,一旦泄露出去绝对会打击人们外出的积极性。当然刘忠也知道,这件事可以隐瞒一天二天,短期内刘迪找不回来,最终人们还是会知道真情的,而且女儿刘莹很快就会从郑州返回,已经得到消息的儿子刘刚、儿媳杨琴,都在回家的途中,最多就是一半天的安宁,伴随着这个消息的传开,大青山人马上就会炸开锅的。
刘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大青山,她两眼红肿,显然是长期哭泣造成的,村里人看到她悲痛欲绝的神情,都预感到有不好的事发生,但没有人敢问什么。一进到自己家,刘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悲伤,扑到父亲刘忠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刘忠本来已经被压抑下去的悲痛,再次被勾了起来,父女二人就这样抱着,哭成了一疙瘩子。好长一会子,刘忠平息了自己的情绪,也安慰住抽泣不止的女儿,说道:“莹儿,这是一个不幸的事件,无论是谁,都不愿意这样的事发生,但事已经出了,我们一味地悲伤哭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是等你哥嫂回来,咱们一家人还是商量一个可行的办法,现在我还封闭着消息,村人还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但这不可能长久,当你哥嫂也回来以后,事情不可避免就会被人知晓的。”
刘莹对父亲刘忠点了点头说道:“我在郑州火车站派出所已经报了案,公安部门一旦有消息,会立即通知我们的。一定是那对中年男女干的,那男的嘴边有颗黑痣,看起来就不像好人,我对他还是有很强的防范心理的;只是那个中年妇女,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怎么也不像个坏人,哎,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哪!”
刘忠感叹地说道:“女儿啊,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复杂性,许多时候,坏人的脸上也不会写着坏字,叫你一眼就看出来,这一事件,也叫你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
刘莹叹息了一声说道:“只是我们所交的学费也太大了!”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刘刚夫妇便从广州火速地赶了回来,他们已经辞去了在广州的工作,把自己所有的行囊,都带了回来,家里发生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怎可能继续心安理得地在外打工。刘刚作为一个大男人,性情还算坚强,尽管他在接到妹妹刘莹的电话,得到儿子丢失的消息那一瞬之间,心灵也像被人揪住似的,一扯一扯的疼,但很快就从悲伤的情绪中振作起来。惟有妻子扬琴,从获悉这个消息起,就一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已经哭了一个晚上,并且从得到消息至返回大青山,整整二天多,水米未进,整个人的神情,也显得憔悴不堪。
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啊,小刘迪是从她身上掉下来,是她的骨血,“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为了孕育儿子,作母亲的承受了多少的痛苦啊!杨琴不能忘记刚刚怀胎时的喜悦,初为人母的杨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用手轻抚自己的肚皮,似乎能够感受到胎儿在自己腹中的脉动,其实那时候儿子还没有成形哪,她却深深感受到了作母亲的激动;妊娠后期,怀孕的副反应非常大,杨琴可以说吃什么吐什么,那种感受可谓痛苦万分,特别是临产之际,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使她犹如从死亡中经过,那种经历是铭心刻骨的,令她众生难以忘记,她甚至决定等儿子将来长大了,自己一定要把当时生产时那种感受告诉儿子,让儿子知道一个做母亲的是何等不易。儿子一天一天的变化着,慢慢地,会笑了,会爬了,会坐起来了,会一步一步地挪动,到后来快跑起来,甚至儿子会蠕动嘴唇叫“妈妈”、“爸爸”、“爷爷”、“姑姑”了,作母亲的看到儿子在自己的养育下,不断地成长,心里洋溢的是一种怎样的自豪啊。杨琴在心里暗暗起誓,一定要叫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大青山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连一座像样的学校也没有,她不愿意叫自己的儿子,像他的父辈一样当睁眼瞎子,她要叫自己的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她要叫自己的儿子走出山门,到大城市里去,享受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崇高的目标,她在儿子断奶以后,就忍受着母子分离的痛苦,和丈夫进城打工,他们在大城市里,承受着各种磨难,加班加点省吃俭用,积攒资金,为的是将来改变儿子的生存环境,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扑下身子,用廉价的劳动力,一点一点地赚取钱财,虽然生活很苦,但一想到只有这样才改变儿子的生活,就觉得受这种苦也是值得的。可是,儿子没有了,一切的付出,似乎都失去意义,人生也在这一瞬间,变得暗淡无光了。为今之计,在他们的心里,唯一的侥幸心理,就是儿子尽管丢失了,但他还在这世上存活,他们在有生之年要做的,就是要竭尽全力寻找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失而复得,重回自己的怀抱。
回到了大青山,回到了柳沟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唯独自己最亲爱的儿子没有了。刘刚夫妇,面对自己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和满面愁容的妹妹,默默无言两眼泪,所有要说的话,都在无声的眼泪之中。刘忠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示意自己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刚强,要振作精神,不向苦难和不幸低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面对现实,改变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这种不幸。刘刚充分理解了父亲的心意,安慰处于悲伤之中的妻子和妹妹。儿子刘迪是妹妹刘莹带着在火车上丢失的,但妹妹刘莹是得到了自己允许和家里父亲同意,才带着儿子刘迪离开大青山的,刘刚感觉自己没有任何理由责备自己的妹妹,相反他认为妹妹刘莹这个时候是最应该得到抚慰的,妻子杨琴也是这种想法,因此在短暂的悲伤之后,杨琴也轻声安慰妹妹。
刘莹带着侄儿离开大青山,去广州找哥哥和嫂子,没有料到在火车上,却被人贩子拐走了侄儿,刘莹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从郑州返回大青山的途中,她已经在心中做好了充分准备,迎接家中亲人暴风骤雨的责难,但是回到家中以后,无论是自己的父亲,还是千里迢迢,从广州赶回来的哥嫂,对自己没有半句难听话,她感受到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而伤痛之后,则是对自己的安慰,刘莹的心情更加难受。她已经做好了承受责难的准备,可是没有一个人责备她,其实这种情形,比那种呵斥和责难,更叫刘莹难以承受。在最初意识到侄儿被人贩子拐走之后,在万分的悲痛中,刘莹觉得自己无法向家里亲人交代,她曾经有一种不想活的冲动,甚至在郑州火车站派出所对着公安人员声称要从二七塔上跳下去,就算是在返回大青山的途中,这种轻生的意念,也时不时地浮上心头,如果回到家中,父亲和哥嫂,无论谁只要有一点怨言,都会激动刘莹采取极端行为。家里亲人们冷静而理智的态度,使心灵已经脆弱到极点的刘莹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她摒弃了那种消极的心态,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她振作了自己的精神,神态坚定对着自己的父亲和哥嫂说道:“迪儿,是从我的手中弄丢的,请你们放心,我穷自己的一生之力,就算走遍全国各地,也要把迪儿找回来,不找回迪儿,我这一辈子不嫁人!”
刘忠和儿子刘刚,包括刘刚的媳妇杨琴,都没有想到刘莹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刘刚和杨琴都认为这是妹妹悲伤之下的义愤之举,便竭力劝勉妹妹,不要在这件事上钻牛角尖,他们都理解妹妹的心情,只要尽力就行了,也不要太难为自己。刘忠最了解自己的女儿,他知道刘莹既然做出了这个决定,轻易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刘迪在火车上被人贩子拐走这件事,最终还是在柳沟村,甚而大青山传开了,当然老百姓中间说什么话的都有,有人说外边有些坏人,专门拐卖儿童,卖给人家当儿子,这种传说还是比较好的,就算是给人家当儿子,毕竟还保全了一条性命;还有人传说外边有一种人,专门摘取人的器官高价出售,传说这种消息的人,就是一种恶意的心态,也就是当年刘忠担任支部书记时曾经得罪过的一些人,对传播这种消息乐而不疲。但是大青山中那些和刘迪在一起玩耍过的小伙伴们,对刘迪的不幸遭遇,都感到非常的忧伤,不知道刘迪被拐卖到了什么地方,现在的处境究竟怎样。


作家简介:夏峻,原名夏建芳,曾用名夏新穗,男,汉族,高中文化程度,1961年6月生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东村二组,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理事。自幼酷爱文学,勤于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已有小小说、诗歌、散文、新闻作品300余篇见诸报端。出版有长篇小说《窦家寨》《晨光》《驻村第一书记》。曾参加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第六、七、十二期作家研修班”学习,在《奔流》文学期刊(2019年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反哺》,哈尔滨《青年文学家》(2021年第2期)发表小说《请客》,第6期发表诗歌《早春素描》。其中,长篇小说《晨光》荣获第三届三门峡市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人》获“仰韶杯”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骄傲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跟党走,赋能助理再出发”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一等奖。现在河南日报农村版三门峡记者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