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纪实抒情散文
《平民的爱情》
作者:刘全森
朗诵:大梅 云朵

谨以此文献给已离开亲人们十六载的三哥,去世四周年的三嫂。
在我的同村邻居,家门三哥刘绍钦先生去世十周年的悼念现场,年已八十一岁的三嫂李宝焕女士追忆起他们夫妻昔日恩爱幸福的场景,相敬如宾的美好生活画面,当着所有亲朋好友的面嚎啕大哭,声泪俱下,泪水长流,不能自已,令观者动容,听者哽咽,闻之唏嘘不已……更令我的心灵为之深深震撼,感动不已,泪流满面,才有了创作这篇纪实散文的初衷,并为此付出了近二年的辛勤工作。
三哥和三嫂相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邓州西部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时他们二人都是代课教师,在几年的工作接触中,相互爱慕,暗生情愫,后自由恋爱,最终牵手相伴,共同走过四十五载的人生历程。
三哥体形偏瘦,面容清癯,身高1.8米,如玉树临风,儒雅洒脱,三哥性格豪爽,正直无私,光明磊落,心地坦荡,嫉恶如仇,才华横溢。

三嫂出身于一个农村地主兼资本家家庭,下面有几个弟弟,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从小就是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大小姐,受过正规教育,知书达理,聪明贤淑,爱憎分明,做事认真,任劳任怨,坚韧执着,一丝不苟,勤奋上进。
1965年,他们二人因工作业绩突出,双双转为公办教师。
1969年,国家下达政策,外地教师全部下放回原籍教书。
三哥回到家乡后,先后在本乡的邓营村,高台村,夏集街,解放村任教,担任过历史和数学老师,并担任主抓业务的副校长。
三嫂回到了我们关刘村,到关刘学校做一名小学老师。
1971年,三嫂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她一人回家奔丧,等返回关刘村时因身戴重孝,白衣白帽,被人揭发投诉到夏集乡教办室造反派领导那里,一纸通知,取消她的公办教师资格,变成一个只有土地没有了公职的农民身份。
从此,他们的家庭生活变的无比沉重,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三嫂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住在村里,每天下地劳动,她身体有点胖,身高1.55米,干活总是显得很吃力,很艰难,但她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吃力的往前走。

此时此刻的三哥,对发生在爱人身上的不公平事件也只能心中隐隐作痛而毫无办法,他心里十分清楚,上级如此对待自己的妻子,这是违反人性,违背孝道的错误决定,可自己一个普通的教师有什么办法抗争呢?
他只能好言抚慰妻子,让她不要消沉,坚强面对生活和压力,夫妻同心迎接磨难和挑战,相信总有一天公道还会还给自己的妻子,会有沉冤昭雪的那一天。
一年后,因关刘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老师教书,大队领导经过研究商量,又把三嫂请回学校当小学语文老师,成为一个民办教师身份,在学校教书,由生产队给记工分。
三嫂忍辱负重,默默坚守着一个知识女性的良知,热爱教师职业,对每一个学生认真负责,教学精益求精,备课有条不紊,对学生宽威结合,教学成绩突出。
当时正是中国十年动乱最严重的最后几年,妖魔横行,制度缺失,指鹿为马,四害挡道,长夜漫漫,生活举步维艰。
三嫂吃住都在村里,星期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里批改作业到深夜。就是这样的状况,她没有喊一声苦,没有说一声累,苦和累独自坚强承受着,没有和别人谈起她的不幸和艰辛,一步一个脚印虽步履蹒跚但仍顽强的向前迈进。

三哥带着一个儿子在乡里其它村子教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晚上到家,星期天陪三嫂到地里干大半天农活,下午再匆匆返回学校,骑上他那辆陪伴他几年的永久自行车,车子一边挂着要吃的红薯,玉米糁,芝麻叶等食物,后座上坐着他的二儿子,在夕阳的余晖里加速往教学点奔去。
在这样的困苦环境中,他们夫妻二人相互鼓励,互相关心,亲情守望,坚守岗位,忍耐着,忍耐着,坚持着,坚持着,期盼着云开雾散,阳光明媚,家庭大团圆。
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国人民迎来了激动人心的胜利喜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阴谋篡党夺权活动,中国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行各业步入正轨,一批冤假错案逐步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三嫂也积极向上级领导申诉自己的冤屈,经过几年的复核甄别,终于在1986年上级为三嫂平反改正,恢复公办教师身份,补发了十五年被扣发的工资,又重新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国家正式教师,三嫂的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三嫂的工作更加勤奋了!
又过了五年,三嫂到退休年龄了,从此,她和三哥过上了快乐的幸福生活。
他们用补发的工资在镇上盖了二间二层楼房,房后留了一大片菜园子,自给自足,恬静平和。
此时,三哥调到镇初中学校教书,并担任领导职务。三嫂每天按时做好饭菜等三哥下班了回家来吃,他们度过了一段祥和温馨的二人世界。

这一阶段,三哥的工作顺利,三个儿子成家立业,了无牵挂,生活轻松而充实。
他们的爱字虽然没有天天挂在嘴边,但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行动向对方表达真情,表达爱意,表达最深深的人间温暖。
在关刘学校那些年,三嫂身体虚弱,身患好几种慢性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有时候晚上病情突然加重,多少个夜晚,三哥跑步去村卫生室请医生到家诊疗;又有多少次,三哥拉着板车带三嫂到镇卫生院看病治疗,他从无怨言,倾心付出,用一个男人的担当,用一个大丈夫的职责,小心翼翼呵护妻子,满腔热情给与关怀,无微不至照顾好她。
又过了几年,三哥也光荣退休了,此时,他们终于可以放松自己了,有时候,还去新乡他们大儿子那里住一段时间,父子情,母子爱,让他们心情十分快乐,天伦之乐让他们每天笑容满面。
那几年,真是令他们难忘怀,生活美好,无忧无虑,互相关心,互相体贴,天天快乐,真是一生当中最幸福,最美好,最开心的吉祥日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三哥在一次单位组织的体检中发现肺部有阴影,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肺癌晚期,闻此消息,三嫂感觉天像塌了一样,难以置信!他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呀,老天,你为什么如此不公,要这样对待我们?
好在三哥的三个儿子都是孝子,把三哥接到郑州治疗,又经进一步的化疗,放疗,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在那段日子里,三嫂倾注了她的全部精力和坚强意志,强忍着心里的痛苦,强颜欢笑陪三哥拉家常,给三哥做可口饭菜,陪他在街道散步,陪他回到村子里和邻居和长辈话真情,看老宅,忆往昔,温情脉脉,寸步不离,悉心照应,她不言累不说苦,一往情深,柔情似水!

然而,三哥的病毕竟是肿瘤晚期,终因病情加重,回天无力,三哥于2005春天离开了他恋恋不舍的结发妻和深深热爱的幸福生活。
三嫂痛失爱人,人的精神受到很重的打击,身体瘦了几十斤,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许多,每次我去看望她,无论是在邓州敬老院还是在新乡她二儿子的家里,她都会给我谈起她和三哥之间的人间真情、夫妻爱情、生活情趣,经历的一幕幕一件件难忘的过去。
三嫂不止一次向我倾诉,总想着自己身体差,且疾病缠身,每天都服用各种药物不间断,真要到生命的最后也是自己一定会走在你三哥的前面,没承想,你三哥突患重病,一病不起,把我惊了个六神无主,闪腰岔气,言语之间,神情凄然。
三嫂还和我谈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三哥去海南岛找一个亲戚想让对方帮忙找一份工作,没有成功,无奈返乡,可是,去时把路费快用完了,回来时没有钱买车票,就扒火车,几天几夜没有吃饭,到家时,饿的脸都变形了,家人都不认识他了,讲到这里,三嫂泪花闪闪,心疼不已,那种神情,那种氛围,纵是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动的泪洒衣襟,跟着难过。
三嫂还给我多次讲过,三哥的父亲解放前作为国民党的军政人员逃亡去了台湾,杳无音信,三哥们兄弟三人和母亲相依为命,孤苦无助,艰难度日,吃饭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饿的身体都没有长结实。去南阳上高中都没有衣服穿,我奶奶送给三哥一条裤子,算是帮他一把。就这一件事情,三嫂在我面前提过几十遍,她是一个有感恩情怀的人,她更是一个知恩图报、受人恩惠一生念念不忘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愿意自己吃亏让大家幸福,一位品德高尚的伟大女性。

她和三哥培养出的儿子们知书达理,品行端正,人人敬佩,美名远扬!
三嫂的晚年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她培养了三个有才能,懂孝道,有孝心的儿子,他们兄弟三人给予了三嫂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知冷知热的照顾。
三嫂因年事已高和各种疾病复发,于2017年阴历二月初六驾鹤西去,魂归大地。
她心里念念不忘的夫君在天国终于和她相见了,他们一定拉着对方的手,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拉不完的家常,叙不尽的人间大爱,夫妻情怀,日思夜想的伉俪真情。
三哥和三嫂这一对平民夫妻,普通人家,他们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体验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的苦难悲惨,民不聊生,生活困顿。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们都有幸受到了中等以上的文化教育,都有一颗报国心,爱国情,更懂得先有国后有家的家国情怀。
参加工作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恶劣环境,人为因素,非人待遇,他们都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心,他们对工作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他们的爱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共同走过四十五个春秋,虽然也有磕磕绊绊,但他们始终把对方当做一生的唯一亲密爱人,无论风吹雨打,无论世道险恶,无论环境逼人,无论遭遇多难,他们都是对方最坚定的守护者与支持者,目光沉稳,面容坚毅,内心强大!
他们一生为师,桃李满天下,品行高洁,造福桑梓,让他们的学生和村民们、家人们高山仰止,永远怀念!
三哥离开我们已经十六春了,三嫂也和我们分别四周年了。
每年的清明和十月初一,总有四乡八邻的村民在他们的灵前为他们焚烧纸钱,敬献鲜花,插香祈祷,深深追忆……
一对清贫的人民教师,一双走过风风雨雨的恩爱夫妻,一份从不说爱却把爱情演绎得轰轰烈烈,感人肺腑的患难夫妻让我们永远怀念,常想常念。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矗立在夏集镇二十八个自然村村民们心中高大的丰碑上。
三哥和三嫂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后来人尊重,敬仰,传诵,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