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寻梦西藏”团队致敬!
李 皓
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地处祖国版图大西端的西藏自治区,于我来说,心理上一直有一种无法涉足的遥远距离感。而对于巍然高耸在这片广袤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及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我更是觉得难以企及,只能在心中遥遥仰望。然而,20211202,在这样一个正念反念读音都一样的神奇日子里,我却只坐了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了20多公里的路程,就很容易地走近了它,起因则缘于眼下正在济南市钢城区山东亚信投资公司办公楼里举办着的《寻梦西藏——济南市钢城区艺术摄影学会8人摄影展览》。
这是一支专业艺术摄影队伍。8个人的名字按序依次排列为:于力、于奇勇、李玉华、李学雨、李克成、张喜红、秦富良、魏加良。这8人中,有3人是我相对熟识的,有1人是第一次谋面,其余4人则只是知道个名字而已。我不知道这8人的名字排序是按什么规矩确定的,看上去似乎是以姓氏笔画为序,这倒很符合国人在庄重场合下的名字排序规矩,从中也似乎可以悟出8人之间不以职衔论先后的相互谦让。据说,不仅归来后是这样,出行前和出行途中也是这样。他们是一支团结的队伍!
这是一场专题艺术摄影展览。从8人西藏之行所拍的成千上万幅照片中遴选出来的百余帧精品力作,分别装裱在精致的镜框中,依次整饬有序地悬挂于整个办公楼一至四楼走廊和过道的墙壁上,蔚为大观。由一楼拾级而上,时而驻足,时而漫步,光与影的旋律,明与暗的对比,大与小的反差,相机镜头仰卧推拉间所拍下的这一帧帧精彩画面,看上去都那么有冲击力和吸引力,它们明显地与一般旅游照像和新闻摄影不同,其丰富的内蕴,既彰显了这些艺术摄影者的专业处理技巧,更透露着这些艺术摄影者的内心情感。情感融合在艺术里,相得益彰,让每一位参观者全场看下来之后,皆有一种跟随拍摄者走了一趟西藏的感觉,思想和灵魂仿佛又一次得到了提升和洗礼。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南国和北疆,东部沿海与西部高原,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色是截然不同的。既然将这次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而策划出行的西藏之旅定名为“寻梦西藏”,说明这支曾经参与过“重走过红军长征路”的专业摄影团队,心中是有着一个“西藏梦”的。不同的自然景色,不同的人文风光,让久处十里钢城、见惯了鲁中风情的他们,试图靠着抱团行动和相互鼓励,走进西藏,去感知那里的宏达与辽阔,去体味那里的诗情与禅意。于是,在一个合适的日子里,他们备好行装,集合起队伍,庄重地出发了。
8个人,两部车,一路迤逦西行,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远远望去,他们只是移动着的小小的两个点,但即使这两个点再渺小再不起眼,我们也完全可以自豪地称他们为一道移动着的吸睛风景,因为他们比我们常人勇敢,比我们常人坚毅,他们敢于为追梦而行动。
夜宿晓行,步履匆匆。随着与西藏距离的日益拉近,他们感知到了自己正在日渐走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正在为了一个有生以来一直向往着的峰值海拔而冲刺。尽管心中多少还有些忐忑,但他们不缺少干劲!
终于到了。一踏上西藏高原,他们就明显地感知到了这里的一切与山东的不同。他们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咔嚓着,生怕漏掉了这里的每一丝新鲜;他们试图将这里的自然之景和风土人情都框进镜头、定格成画面,全部带回山东、带回钢城,为自己的西藏之行添彩,让“寻梦西藏”之旅圆满。
日复一日,不停跋涉;寻寻觅觅,用心采撷。他们就像远来朝圣的佛教徒一般,苦苦地做着“转山转水转佛塔”的营生,用脚印和心灵丈量着西藏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当他们一行8人,真切地站在5000多公尺的海拔高度上,抬头仰望眼前的8888公尺海拔高度的珠穆朗玛峰时,他们忽然觉得,这高耸在人们心间的喜马拉雅山,这世界上的巍然第一高峰,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那么难以攀登,我们今天不就站在它的肩胛上了吗?!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有毅力,世上的万事万物皆可接近,一切有形无形的梦想皆可化为现实。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在其名作《游褒禅山记》中这样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次西藏之行,作为一群既有志又有力而又不随以怠者,钢城区艺术摄影学会的这支由“八大金刚”组成的逐梦队伍,是一支令人钦佩的队伍,他们如愿以偿地抵达了险远,找到了自己心目的“诗与远方”,他们的成功是值得我辈前来观展者为之欢呼、为之击节赞赏的!
西藏的自然之景、人文之象,或静或动,亘古至今,都是客观地在那里存在着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去,所感知到的情形是不一样的。8人队伍的这次西藏之行,将西藏的自然之景和人文风光,艺术地摄取了回来,体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圆满成功地为我们捧献了一个浓缩、直观的西藏世界。笼统地说,他们的贡献是不相上下的,但细观起来,他们每个人又各自有着自己的与众不同:作为钢城区艺术摄影学会主席,于奇勇习惯于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去感悟和体会大千世界的一切,他镜头下的摄影作品大都隐隐体现出一丝灵动,让人从画面上感知到他心中的追求与思考;精于经营、能不断把普通事物做大做强做精的于力,其镜头下的作品,无论是宏大,还是微观,似乎都像他手腕上那串深褐色珠子一样,自然地蕴含着一种“趣”,让你一搭眼就禁不住要玩味再三;身为钢城区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既教过中学生数学又在职场上磨爬滚打数十年的李学雨,镜头创意颇具算计意识,他用两瓶矿泉水所创设出的拍摄大境界、奇效果,实在是让人佩服和叹为观止;作为钢城区艺术摄影学会的秘书长,张喜红则是以其女性特有的气质和感知心理,去捕捉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生活味”(或曰“烟火味”),其镜头下的人物表情、自然之景,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一丝生活导向意味,让人感受到一种母性关怀,领悟到人生的路该怎样走;李玉华、李克成、秦富良、魏加良等四位摄影大咖,其作品自然也各有特点各具灵性,但限于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只知其名,未见其人”的认知水平上,此处不敢贸然评价,只能留盼日后有幸相会。总之,这次西藏之行,“八大金刚”身体力行,矢志追求,既不同程度地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又参禅悟道般地提升了自己的艺术境界,可谓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有影响力的集体大行动。他们于归来后共同策划完成的这次艺术摄影展览,既是对西藏自然和人文景色的一次大摄取,又是对西藏风土人情的一次大感悟,其对自然之景的艺术化处理,包含着诸多思想和感情,其唯美的画面,留给前来参观者的印象,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匆匆参观完毕,从四楼上下来,站在一楼大厅的“寻梦西藏”巨幅影展广告墙前与“八大金刚”中的“四大金刚”合影留念,主观感觉上,我仿佛与他们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差不多达到了同样高度。仔细想想,实则不然,因为他们是搞艺术摄影的,而我是搞新闻报道的;他们已经是万里迢迢西藏寻梦并且梦圆归来境界不同以往的他们了,而我还只是个靠公交车奔行20多公里前来观展的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
由此,无论是从人生阅历方面来说,还是从摄影艺术境界而言,我都无法企及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因此,我必须以恭敬的心态,认真地远远地仰望他们,虔诚地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是为肤浅观感,不当之处敬请四位陪伴参观的“大侠”批评指正!
2021.12.04凌晨匆草于济南市莱芜区阳光花苑
(作者系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闻媒体高级编辑。)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