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艰辛求学路
刘斐(甘肃)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我的经历是苦涩的,也是幸福的。
我体验了人生旅途中许多次重要的转折,从校园走向社会,从学习走向工作,从父母养活自己走向自己养活自己。一路走来,也算是漫漫人生的一站,从当初懵懂无知的少年走到历经风霜的青年,再步入生活沉淀的不惑之年,艰辛的求学经历铸就了我坚毅的性格,特别是我今天有了一份能赖以生存的教师职业,更加感到欣慰。
每当回忆起这些往事,我都会告诫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永远不能停止,汲取知识求取功名,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目标。只有不断地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望着窗外阑珊的灯火,回忆自己儿时的求学经历,也不禁润湿眼眶。
我小时候是在偏僻的山村里度过的,那里群山环绕,沟壑纵横,条件极其艰苦。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改变生活的窘迫,父母长年劳作在集体的农田里,为的是多挣点工分、多分点口粮,因此对我弟兄照顾很少。

我的童年没有崭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哥哥穿过了的旧衣服。没有玩具,更没有电视,有的是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呵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父母靠着顽强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承受着家庭生活的重担,每年辛勤耕种四十多亩农田,养牛养羊,收割打碾,每天把东山的太阳背到西山,繁重的农活都被父母安顿的井井有条。
在儿时的记忆中,总感觉父母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睡眠的时间很少很少。年复一年,我家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但限于农村条件的制约,整体经济还是很落后。那时农村人的思想也很传统滞后,对孩子的知识教育不屑一顾,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求学路可以说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我因此更加感激父母给了我求取知识、走出山村的机会。
孩时的自己很调皮,七岁那年被母亲带去上了小学的学前班。记得入学的那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我就读的小学就是我们村里村委会的所在地,离我们家大约二三里路。由于我的任性及父母的宠爱,早晨太阳都爬上一杆子高了,我还懒在被窝里哭闹着不肯上学去,惹得当时上五年级的哥哥经常因我而迟到,经常掉着眼泪被老师罚站。
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季,我也慢慢适应了校园生活,慢慢的喜欢上了读书。第二年的新学期开学,我早早收拾好书包,吃过早饭,拿着父母给的报名费,和村子的伙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去学校报到。从那以后,我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暗暗下定决心,立志好好念书,将来走出大山,像城里人一样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那时的我还不明白报答父母报效国家的大道理,只是想着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将来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

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毕业,我一直学习很努力,而且喜欢写字,那时我一笔一划写得钢笔字,常常会受到老师的表扬,每次用毛笔写的大楷作业,老师用红笔批阅的圈儿最多。村里有见过我写字的人,总是一个劲地夸我“这娃以后有出息!”每次听到他们的夸奖,看到取得的成绩,我心里乐滋滋的,总会带给我成就感。因此,我身边的每一位老师、家长都对我寄予厚望,他们都说我学习有天分,将来会有出息。那时候,我学习的时间基本是在课堂里,每天早晨天刚麻麻亮就被父母喊起床去上学,从不旷课迟到,放学回家后,经常带着自家养的那只温顺可爱的大白狗为我做伴,出山去放牧牛羊,帮助父母割草喂猪,到了晚上,跟着父母安顿好一天的所有农活,才点上煤油灯开始写作业。那昏黄如豆的灯,映衬着我童稚的脸庞,这个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家庭的贫困注定了生活的艰辛,但这些事情无疑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记得我第一次写字用的钢笔,是母亲用鸡蛋换来的钱为我买的一支玉米钢笔(形状像玉米),可好景不长,我把那支钢笔弄丢了,要求父母再给我买一支。母亲当时很生气,说什么也不肯给我买,说我太粗心。可没过几天,母亲还是偷偷在村部的商店里用她积攒的零用钱买了一支,当我看到那支崭新的“英雄”牌钢笔时,我说不出有多高兴,这更增加了我要刻苦学习的信心。
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父母对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大支持,每次开学报名,我总是第一个交学费,老师当然也是第一个给我发书本,那时的我总有一种自豪感,之后,我便把头深深地埋在书本里,陶醉于那诱人的墨香之中。除了在学习方面支持外,在做人方面父母对我也严格要求。记得一天,我到邻居家玩,后来邻居说他家的手表不见了,邻居就主动到我家问我拿了没有,我当时有些害怕,支支吾吾的不敢正面回答。因为我的语气使她产生了怀疑,我的父亲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后来,那家主人找到了手表,也算是还了我的清白,可是父亲却没有就此道歉,我那时真可恨父亲了。父母很多时候都在告诫我人穷志不穷,那时的我不懂,但现在想起来的确感触很深。通过我的刻苦努力,1988年的夏天,我小学顺利毕业,而且以全乡统考语文数学两科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那年我13岁。
初中离我家有10多公里路程,每周步行要翻越一条小河,走过几道山梁才能到达学校。雷雨天气遇上小河涨水,往往阻挡了我上学或回家的路。周内我在学校学习生活,晚上在学校住宿,十几个同学挤在一个窑洞里用木板搭建的通铺上,周末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由于物质的匮乏, 学校住宿条件异常艰苦,下雪的日子,密封不严的窗户,总有冷风刮进来,我常常冻得蜷成一团,手和脚几乎每年被冻得生了疮。

学校办学条件非常简陋,为几百名学生办一个学生灶,每天以班为单位,轮流派同学下到几里路的山沟里抬水,然后供到灶上,完成学校当天分配的抬水任务,负责烧水的灶师才能保证供应全班同学一整天的生活用水。农村孩子读书很苦,到了吃饭的时间,学生蜂拥般地跑向灶房,用洋瓷缸子或粗碗盛上水,端回宿舍,再泡上从家里带来的蒸馍或饼子,加上咸菜充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夏季阴雨天气,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三两天就长了毛,剥去外面那层发霉的干粮皮,剩下的照样用餐。数九寒天的冬季,冻得似冰块的干粮需要在开水中浸泡好长时间才能下咽。现在想想,还真是有不堪回首的感觉。
初中的老师要求很严厉,每天清晨六点要求学生跑早操,接着上晨读,晚上安排三节晚自习,学生才能自己独立支配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全天作业。那时的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晚自习无需老师跟班,教室静悄悄一片,都在认真看书做作业。对于这种生活,我很快就适应了,自己一直勤奋好学,上初中不久,我就成了班上的学习佼佼者。
我很感谢初中的校园生活,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众多老师中,初一的班主任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大帮助,因此我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每次作文课上,我的作文都能被老师分析讲评。说实话,每次我把语文老师对我的关心都暗暗变为更加刻苦学习的动力,使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每学期末,我都能获得学校奖给我的“三好学生”“文明青少年”“模范班干部”“学习之星”等很多奖状,那时候,只要能得奖,心里感觉比蜜还甜。
四年的初中学习生活,我有太多的故事,但无法一一表述。在这四年中,每天五点多校园的起床钟声吵醒我,我就会从梦中爬起,第一个走进教室,捧着课本读背。夏天过了,冬天来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曾留下我自觉学习的身影和足迹。多少个清晨,多少个夜晚,我是靠着不懈的努力,坚强的毅力来学习的。1992年的夏天,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中学业,这年上职业高中的哥哥恰好考取了省内的一所大学,毕业后我的上学选择历经坎坷,因我是当时班里的学习尖子,父母要求我读中专,一方面可以减轻家庭上学费用带来的负担,另一方面学习优秀的学生那个时代大多考了中专,以此能够尽快拿到国家的铁饭碗。但最后受老师的一再支持和鼓励,我步入哥哥后尘,毅然选择了和初中联办的当时并不景气的职业高中,希望通过努力,像哥哥一样如愿地考上大学。

上职中的日子是艰辛的。说是职业高中,实际上是为了促进家乡经济发展,为当地培养一批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成立的一所两年制林业中学,针对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等诸多客观因素,学校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农学、畜牧学、手表修理、缝纫、照相技术等专业。受办学条件和模式的束缚,学校办学资金曾一度短缺,师资力量很是薄弱,每年招生的生源特别少,那时候学校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
记得上高一那年的开学报到,我忙完了一切手续,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那个年代比较热门,能参加大学招考的农学专业学习,遗憾的是开学好几周了,学校订购的专业课教材迟迟发不到学生手上。学生没有课本,负责教专业课的班主任,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给班上15个学生印制了手抄课本,内容涉及果树整形修剪、苹果树的冬季田间管理等等方面内容,一学期下来,我足足抄写了上百页的课堂笔记。
班上多数同学感觉上职中前途渺茫,于是,他们根本把学习没放在心上,整天浑浑噩噩,贪玩不堪。唯独我经常躲开同学的视线,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刻苦攻读。现在清晰地记得,为了解一道数学难题,我常常冥思苦想到深夜;为了理解记忆政治课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商品经济学这部分内容,我坚持每天赶在其他同学跑操之前,就起床到教室里背诵。
两年来我牺牲吃饭和休息时间,在学校老师的一再关心和鼓励下,在同学们的嫉妒羡慕的眼神里,我坚持内心不变的奋斗目标,在当年的全地区选拔考试中,我参加语数政三门文化课,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两门专业课预选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当年参加高考的考试资格。但在接下来的那个令人难忘的“黑色七月”,命运却偏偏跟我开了玩笑,由于高考迫在眉睫,长久的压抑终于使我在考场上发挥失常,最终以2分之差名落孙山,我一度成为当年众多人口里的笑柄。
高中的第三年,当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复读时,曾经的班主任老师恰好连续带班,悻然接纳了我。至今我依然记得班主任语重心长对我说得一句话:“选择复读,你就选择了成功的机会,说明你是一个勇敢的人,敢于迎难而上,不向命运屈服!”后来,这句话经常萦绕在我耳边,成为我复读这一年来学习的不懈动力,将我从高考失利的迷雾中带入一片光明的天地,使我渐渐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心坚持到底,终于在来年圆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几年的职高学习经历,可谓一波三折。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个性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不再如同初中时代那样年少腼腆。在学校,我学习勤奋、认真,和同学相处融洽,也深得老师喜欢。这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山里娃来说,能迅速融入高中这个大集体,让我不会有孤独之感。虽然父母不能陪伴在身边,但遇到棘手事情我学会了冷静处理,学会了自理自立,我庆幸自己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大学开学的日子临近了,我收拾好行囊,拿着父母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学费,来到了令我无限憧憬、仰慕已久的省城兰州,开始了人生中又一个新的探索与追求。
到大学缴费报到以后,由于初来乍到,我对省会城市所有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渐渐的,我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在离家遥远的地方,我省吃俭用,依然没有忘记刻苦学习。大一第二学期,由于我的表现积极,大学班主任和全班同学极力推荐我当选团支部书记。之后,我一边忙于抓紧学习,一边协助校团委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同时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三年的大学生活,我积极参加校团委,班级组织的大型宣传活动,我在致力于做一个富有爱心,甘愿奉献的人。期间,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识了很多挚友,他们都给予我倾力帮助,促使我转变成长。毕业前夕,学校党组织批准我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春秋更替,岁月轮回。我的教育生涯已过去了23个春秋,求学的艰难是我这一生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然而这段记忆却是我人生路中最难得的财富,使我读懂了人生的真谛,只有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艰难的困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年来,我对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从最开始与别人谈论问题时的心态不平衡,争得面红耳赤,到现在探讨问题与对待工作的平心静气,这些都体现了心态与理智的一种健全与完善。正是本着这样的态度,我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人生观更加成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种下了坚实的根基。
人的一生,有平坦坎坷,又有晴天雨季,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老师,感谢我的同学和多年的同事,感谢我的家庭和一切为我提供帮助的朋友,是他们赋予了我的生命,赋予了我追求的希望,赋予了我前进的动力和生存的价值。在我生活困苦的时候,他们为我撑起了一片蔚蓝的晴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会经历更多的曲折和困难。现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妻室儿女,有了根本性好转的生活,我每天沐浴在幸福中,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牢记父母、老师曾经无微不至的关怀、培养和教育。人生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不虚度年华,不浪费有限的时间,我们就会有能力创造业绩,就会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我的求学经历,只是很多山里农村孩子的一个缩影,但这段经历却是鼓励我一直向前的动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艰辛的求学经历必定会铸就坚毅的性格,无论将来发生什么,我都将继续努力,胜不骄、败不馁,把我钟情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简介:刘斐,甘肃庆城人,中学高级教师,新教育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会员,庆阳教学名师。钟情迷恋教育,喜欢班主任工作,近年来注重家校合作,“问题学生”转化引导,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引领和探索,赢得了学生家长及社会普遍赞誉,有多篇文章在《新班主任》《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中华校园》《陇东报》《庆阳教育》等教育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