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名家陈中希老师的佳作《我们需要健康的平台》外二篇「飘舞的剑」(1160辑)
1.我们需要健康的平台
文/陈中希
自有互联网以来,各种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微博微信平台成为发展主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样的平台,进行思想交流、联系互动,信息共享。在微博微信平台中,有同事群、同学群、亲友群、闺蜜群,及各种商务群、校通群、旅游群、养生群、健康群、诗词群和专题群等等。 但由于大多数网友刚从“电话文化”阶段走过来,无论从思维上,还是行为上仍未转变为具备”网络文化”思想意识的人。就好象八十年代我们从“单车文化”迅速转变为"汽车文化”一样,开着现代化的汽车,进行着高危作业(专家点评:驾驶汽车属高危作业),思想意识却停留在踩单车的习惯上,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难怪中国是交通意外发生最高的国家之一。难怪很多网友异口同声地说质问:你会玩微信吗? 面对网络平台这样的新兴事物,我们的思想意识还未适应过来。出现许多过时又落后的意识形态、不雅而庸俗的信息、甚至诋毁社会的言论。网络平台本来就是一个交流信息,互动共享,增长见识,提振精神,共同进步的舞台。这种现象,显然与我们这个社会现代化,全面以法治国、人们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望的形势格格不入。但面对一个全新的沟通交流形式,我们的预期跟不上快速的发展,于是,出现许多怪诞而又无知的现象。以下就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1>.加入平台后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 这些网友加入微信后,根本无所适从、茫然无措。对群主或其他微友发出的信息“无动于衷”,既无反馈,又无点赞或反对。在我其中两个微群中,每个都在二十人以上。在一年中,一个三十人的微群仅有六人有基本互动和反馈,而另一个二十多人的微群一年中,最多只有二人有互动和反馈。更多的人长期无声息、无反应,又不愿离开微群,如同深藏于水下“潜伏者”,让其他微友“如鲠在喉”,“如芒(刺)在背”,浑身不自在。 如,在《老人报》的“通讯员招募群”,”写往天堂的情书专题群”,开通以来,能主动发上平台的信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能互动交流,相互鼓励的更是凤毛麟角。在《老人报》“健康参考专题群”,数以百计的微友中,对“健康小助手(群主)”推荐的食疗、医疗妙方根本就无反馈、无反应。本来,对应“食疗药方”者在体现或尝试后,别说要尊重健康小助手的辛勤劳动,你起码将自己试用后的感受或未试用的疑虑说出来吧。但遗憾的是,我专门观察过,除了主动要约邀来的疗方、药方有反应互动外,对群主推荐的食疗、药方,竟无一人为此有反馈而发出的相应信息,那怕是发出“多谢”二字……就如同与朋友相聚,只有对方滔滔不绝,而你却自始至终一言不发,一声不响;就如同受了别人的恩惠,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连说一声多谢都没有,好象理所当然,受之无愧。我须不是当事者,但看到这种状态,不觉感到阵阵心寒心酸,不寒而栗!这个世界怎么啦? 平台如舞台,作为观众,当舞台表演到精彩处,很自然毫不吝惜地送上掌声或鲜花,当演员演砸了,很自然地喝倒彩。可见,我们有些人如同幻影幽灵,面对微信微博平台,连做一个合格观众的资格都不具备,更别说做一个健康平台的维护者了。 更有甚之,有个别微友自己从不发声,也从不与他人互动。但当个别微友主动积极发布健康信息,并积极与其他微友互动时,却因这些信息不适合自己“胃口”,马上跳出来斥责,冷嘲热讽,说什么阻碍自己收看信息,在“刷存在感”……可见,认知的缺乏,对事物的无知更可怕。将应有的微信互动看成阻碍自己”私利”的”作秀”,将别人的善意良知视作”表现自我”,这样一种心态本身,不但是无知,更是一种自私! 在一个大多快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群里,“刷存在感”,有意思吗?有意义吗?要刷就刷在云端公众大平台上,要刷在年青的网友群里,刷在“网恋”群中,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感”。因为这些平台有更多的“知音人”和有识之士,有更多的阳光与朝气。唯有这样,才是名符其实的“存在感”。 微信是个约定俗成的网络平台。无人专门请你加入,是你自己主动加入,却采取一种麻木冷漠的态度。就好象网上召募驴友参加徒步或旅游,你报名参加了,但却在活动前或活动中,一言不发,一事不做。既无发表自己见议或意见,又不与驴友互动,就如同被线条牵着的木偶,被大人带着的小孩。这种状态,难免让人质疑:是不懂礼貌?是孤陋寡闻?还是有其他目的? 一个微信微博平台的生命力在于网友间的交流互动,失去这种互动就等同于失去平台生命力。其结果是作鸟兽散,平台变“祭台”,活网变”死网”。一个平台连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的本能都不存在,最终必然走向死寂、消沉、撕裂、消亡。这种状态,不仅是对网络平台的一种”软伤害”,也会逐步削弱群内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无疑是在“慢性自杀”。我们称这样的平台叫“死网”。也让人与它渐行渐远,最后远离而去。 不是我危言耸听,在我可视范围内,就亲眼目睹有两个这样的微信群、数个朋友圈,在一至两年内完全”不见炊烟起”,无任何信息交流,一片死寂,如同幻境中的飘渺的”幽灵”。但奇葩的是,面对这种“网僵尸”,群主却熟视无睹,既不发声,也不维系,又不撤网。无人知道发生什么事,无人能解释这一切。只有一个解释:我们不会玩微信微博,不是学历太低,而是我们的认知水平和管控能力无法驾驭“自己的世界”! <2>.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 在我的微群里,发现有一种”霸道”行为。自认为在单位做过领导或为人师表,于是恃才傲物,在微群中反复发送一些对社会不满的消极言论,同时高调支持同一观点的微友。当遇到群内有人反对或保持沉默时,竟然跳出来刁难、打压这些持不同意见的微友。拿这些微友发的正常信息”说事”,挑剔,还说什么你不说清楚,把你”拉黑”!当然,最后结果不是他把别人”拉黑”,而是被我理直气壮地”赶走”。 微信微博是个公开、公平而平等的社交平台,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在这个平台上都是身份平等的网友、朋友,无分彼此。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序良俗情况下,都有发表积极进步言论的自由,并在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这是建立平台的主要目的。至于个人不当的言论和观点,更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容不得别人的思想观点 微信微博是个社会主义道德与国家法制约束下,人们思想沟通交流,又互相容纳融合的网络平台。只要微友发表的信息、图片、观点符合道德伦理,国法家规,都是值得交流、借鉴、研讨,并进行互动。 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对在鲁艺学院的作家、诗人、音乐家一次座谈会上说:”希望你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泽东以恢宏大度,鼓励这些贤能志士大胆发言,帮助共产党建德立业。结果大家纷纷发言,提出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也有不少反面意见,甚至有反对共产党的意见。但毛泽东一一笑纳。这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今天胜利的重要原因。 但有些网友因观点上、认知上的偏差,往往容不得别人的观点和方法,而采取排斥,嘲讽的态度和方法,企图迫走异己,以维护自己想要的“僵化网络环境”。很显然,在当今社会,这一套固化的思想习惯早已被文明社会抛弃,也不可能得逞。 从中可见,面对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网络化新时代,我们一些人不学无术,仍死抱住固化的习惯思维,固执地坚持自己仅有的知识和认知,又如向溶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因此,你要跟上社会发展,要玩微信微博。就不但要学习网络常识,还要更新知识,更新思想意识。学一学礼貌礼仪、学一学沟通技巧、学一学逻辑推理,甚至要学社会心理学和法律的基本知识(书店有此类书籍卖),才能在一个知识和思想不断更新的世界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驾驭自己,适应社会发展潮流。 看来,微信微博也是一门技术活。就如同相声演员、电台广播员。你无良好的表达的技巧,优秀的精神品质,就吸引不了听众,找不到”知音人”。而观众听众受认知的局限,接受能力偏低,也就听不出传播者的韵味,自然做不成”知音人”。这叫一个巴掌拍不响。 因此,我认为,微信微博平台不是搭建起一个窝,然后吹起百鸟朝凤合奏曲,就会引来百鸟归巢,百鸟争呜。那要看引来的是什么鸟,这些鸟能否听懂你的百鸟朝凤乐曲,并能引发百鸟争呜、百鸟和音,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 假如群主或”拥趸台柱”演奏着美妙的”高山流水”乐曲,但无”钟子期”这样懂得欣赏的知音人,那么,这个演奏最多只算是奏给自己听,成了孤芳自赏。演奏的舞台(平台)也就不复存在。网络平台的不仅需要”演奏者”的表演水平,也需要参予者同等的接受能力、鉴赏能力。因此,一个成功的网络平台的建立,不仅需要所有参予者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创立者和参予者同时具备充实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互联网平台开启以来,无人专门总结研究过这个新事物的利与弊、喜与忧、好与坏,但随着这种平台的疯长,问题不断。这些问题包括:未有一整套完善的网络平台审批、监管、操作的法律法规;平台没有制订完善的,可操作性的网规章法;对进网的人员缺乏必要的资格认定和必须的完善的审核程序;平台缺乏日常的操作指导和守法守规监管等等。 我们从未认认真真统计过真正成功的网络平台有多少个,名存实亡的微信群又有多少个,云端的“网僵尸”又有多少个?只知道学玩微信就先学做人,学做网友是学做人的升级。网络世界多姿多彩,又鱼龙混杂,瞬息万变,考验着智者的聪慧与敏锐,检验着仁者的仁慈与宽容,鉴别出愚者的无知与愚笨。 我才没有这份闲心,刻意地去评击这些不和谐的网上现象,只是因为它己“杀到”每个人的身边了,直接影响每个人正常的沟通交流,伤害着这个仅存的社会广泛交流沟通的渠道。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己习惯云端沟通,网中视频。线下的日常来往、书信寄情、节假日的走亲串门、社交活动、甚至手机电话联系都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早在病毒肆虐之前,云端拜祭,网上聊天,视频问候,节日微信红包己大行其道。更有甚者,即使线下面对面见面,仍手捧手机来进行线上交流。到今时今日,线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线下的真情流露变得异常艰难与无奈。即使如此,善良的人们仍对网上沟通宠爱有加,将自己良好的愿望寄托于这条唯一的“感情生命线”上。 高科技并没有给人 们的沟通交流、情感联系带来更积极的影响,代表文明进步的互联网下人们的情商反而在逐步退化。在这个人情日趋冷漠的社会,一旦维系这仅存的情感沟通渠道被堵塞,甚至被人因地被摧毁,人们还靠什么来维系这个“奄奄一息”的人际关系,人间冷暖又谁人知晓?到那时,连那仅存的情感纽带也随之撕裂,这无疑给脆弱的人际关系雪上加霜。 我只是将看到的网络平台一些不合潮流的现象如实地表述出来,并非想染指某平台或某网友,亦不会热捧某些平台微群。对我来说无所谓,对不健康的低质平台,必然逐步疏远它,直至远离而去。我只在乎寻觅那些品质优良的健康平台,维系这个唯一的联系社会的平台,有利于增长见识的平台,以此借他山之石,启迪自己,提振精神面貌,更好度过余生! ( 更可怕的是,本文发表上传平台后,竟有两个微信群群主接受不了,不但惊慌地紧急删除文章,连作者也一併驱逐出去。可见其气量气质何等的狭隘,其思想文化素质何等的低劣!)
2020年4月20日(初稿)
2021年12月3日(修正)
2.梁祝流传.永恒的绝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很多人认为只是民间流传的,是老百姓为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而虚构的故事,不足为信。 但在众多研究梁祝文化的学者专家眼中,一致地认为,梁祝的传说并非虚构。他们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文物研究中得出给论:梁祝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 据1997年7月,在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的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注:1)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认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是真实故事。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据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一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末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被迫嫁于马太守那个不学无术、浮华纨绔儿子马文才。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因而,"梁祝的传说”应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后经明、清朝代民间流传及文学家在情节上的渲染,才出现祝英台在拜祭梁山伯时,在祝英台的嘶心裂肺的哭喊中,突然狂风暴雨、黑云密布、坟墓裂开,祝英台跃入墓中,两人又化蝶而出的结局。 但梁山伯的十八相送;梁山伯收到师父邹佟转交祝英台的玉扇坠而幡然醒悟;梁山伯兴高采烈带着聘礼到祝家提亲;祝英台出嫁前剪下头发送给梁山伯;祝英台出嫁路上要到梁山伯坟前拜祭等等情节未必是虚构的。 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公元317至公元420年),民间早就有梁祝故事的流传。到五代十国(907年至979)至宋代(960年至1279年)在民间广为流传,然后传入高丽国(今朝鲜南韩),以后流入日本,直至成为梁祝文化走向世界。今天的梁祝传说己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协奏曲旋律凄美,曲调如欢如悲、如泣如诉、如梦如诗,仿如诉说着1600年前那个纯洁的爱情故事,抒发着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爱情生活。 梁祝的故事无疑是凄美而悲情的,但她们纯洁爱情和执着的追求,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美、表现出一种品格的纯。俗话讲“爱有多深,痛就有多深。”这种”痛”,但”痛”在梁祝的家人上,也“痛”在广大平民百姓的心上。怪不得梁祝的故事打动那么多人。但恐怕在今天很难再有如此纯洁执着的爱情故事发生了。
注1:文献上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曾任鄞县县令。
2020年7月8日
3.幸福
由复杂到简单,由繁杂到单纯,由矫揉造作到反璞归真,是幸福的回归。 淡泊名利,心如止水,修心养性,练成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源泉。 易入梦乡,梦中笑醒的人,是幸福的追梦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匹配的灵魂万里挑一,你挑中的那个就是幸福。 珍惜眼前的一切,立足今天,开拓明天,是幸福的基础。 当你迷惘、失落时,有人为你遮风挡雨,是幸福的恩赐。 当你伤心、痛苦时,有人来关心安慰你,是修来的福份。 当你富贵时、贫穷时,都有人记得你,是因缘的幸福。 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随心所欲,是自然的幸福。 豁达开朗的人,内心必然充满宽容快乐,是幸福之人。 受人恩惠,懂得感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幸运之人。 微笑是幸福的表情,鲜花是幸福的传递,掌声是幸福的互动。 关爱是幸福的赠与,包容是幸福的积淀,满足是幸福的根本。 只有国家幸福,才有家庭幸福,只有家庭幸福,才有个人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幸福并非由物质决定,由人的品质决定。 我们祖宗的幸福,是守着一亩三分地,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满足。 如果财富越多,又欲壑难填时,会陷入永不休止的名利争斗、焦虑与浮躁的怪圈之中,此时的痛苦多于幸福。 幸福并非是必然的,幸福源于人的生活态度与睿智性的追求与创造。 只有精神幸福,才能有物质的幸福,只有心灵的幸福,才能拥有持久的幸福。 只有共享的幸福,才能有幸福的传播,才能有幸福的持续。 幸福并非是具体的,而是来自不以人的意志控制的直觉感受。 幸福在不同的人中有不同感受,品位高的人幸福指数越高。 幸福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唯一相同的是: 幸福的感受由人的三观来决定。
2020年2月3日(初稿)
2021年5月22日(修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