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七十多岁了,逐日苍老,经常忘东忘西,可提起外婆当年亲手为她纳的鞋底,仍是记忆犹新。
母亲十二岁时,正读小学三年级,在菜园里劳作的外婆突然晕倒了,幸亏被一位邻人发现,将倒在地上的外婆背回了家。因无钱医治,外婆错过了治疗的良机,造成半身不遂。但要强的外婆,缓缓地拖着不好使的半拉身子,仍在坚持做家务、洗衣、做饭、种园子……
外婆看到母亲穿着家中老人的鞋子,鞋子大,一走路,跟不上脚。她支撑着残躯,又开始给母亲纳鞋底、做鞋。
外婆用两条腿努力地夹着鞋底,用不听使唤的左手掌顶着鞋底,好使的右手拿着锥子费力地扎下去,把鞋底扎出洞来,把锥子拔出,再用右手把麻绳沿着洞隙穿过去,再用力拽紧,来回反复。原本几天就能做完的活计,手不听使唤的外婆整整艰难地做了十几天。鞋底眼看就要纳完了,她不好使的左手,不小心被尖锐的锥子扎透了。瞬间,手心手背的血水一起汩汩往外流。
那是一个礼拜天的上午,母亲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看见外婆牙关紧咬,额头冒汗,手掌在不停地冒血……惊呆了!大声地哭喊着:“妈妈,鞋别做了,我不穿鞋也能上学!”并用两只小手使劲地捂住外婆的伤口。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来不及四处找东西包扎,连忙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件深蓝色衬衫扯下一截,哆哆嗦嗦地包也包不上。母亲凄惨的哭声,把隔壁李婶引来了,帮着给外婆包扎伤口。可那块可怜的布,根本止不住外婆手上的血。大量的鲜血,浸上了鞋底,又从鞋底流到了炕上……李婶看止不住血,一路小跑,从外面找来了一位专治外伤的土大夫。大夫给外婆敷上了止血药。到下午,血完全止住了。外婆的手掌肿得像个大馒头,她怕影响孩子们的休息,夜里,一个人痛得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宿都没合眼。
次日,姨姥姥来串门,看见姐姐为女儿做鞋,手被扎坏了,生气地说:“我早就说别让二丫念书了,在家帮你干活,你就是不听,明天我就给她办退学去!”听妹妹这么一说,外婆可真动气了,激动地大声吼道:“你再来提这事,小心我打断你的腿!”姨姥姥灰溜溜地走了。年幼的母亲哭着对外婆说:“妈妈,我真不想念了,我要回来帮你干活!”外婆把母亲揽到怀里,泪眼婆娑,“孩儿啊,妈还能活多少年?你照顾妈只是几年,可这短短几年,妈就会耽误你一辈子呀!你记住了,知识装在自己的肚子里,谁也偷不走、抢不去,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出息……”外婆让妈妈保证,以后再也不许有退学之念。娘俩相拥着,泣不成声。从那时起,十二岁的母亲,一边跟着外婆学习做家务,一边上学。
几天后,那双鞋底染满鲜血的鞋子,在李婶的帮助下,做完了。母亲穿上后,大小正好。外婆看着母亲终于穿上了崭新的鞋子,开心得眼泪直流。
这双鞋得来不易。母亲穿鞋上学的第一天,经过小河,就把鞋脱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到书包里,光着脚丫过河,一连走了十几里山路。眼看快到学校了,才从斜挎的帆布书包里掏鞋准备穿上,可任母亲怎么在书包里寻找,都只有一只鞋子,另一只鞋子不翼而飞!母亲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往回找鞋,光着脚丫一路走,一路哭,总算在一处草稞里,发现了那只丢失的鞋。这回,如获至宝的母亲,就像捍卫生命一样护卫着这双鞋,重新趟河,赶那十几里的山路。
当大汗淋漓的母亲跑到学校时,上午第二节课快下课了。一进教室,同学们看到披头散发、狼狈不堪的母亲光着脚丫,满脚是泥,手中拎着一双鞋,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慢条斯理地问:“怎么迟到这么长时间啊?”母亲哭着嗫嚅着:“鞋……鞋丢了……找鞋去了……”“这双鞋子的鞋底沾了妈妈好多好多的血,妈妈做得太不容易了,我舍不得穿啊!”母亲把这双鞋的来龙去脉哽咽着说了一遍,女同学们开始低低地饮泣。老师拿过鞋,看到了布满鲜血的鞋底,亦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老师叫来同学,从水房打来一盆清水,让母亲洗脚,温柔地对母亲说:“鞋,就是用来穿的,以后一定要穿鞋走路啊……”
母亲说:“那双带血的鞋子太珍贵了,你外婆做得多么不容易,一定不能丢,我要天天穿着这双鞋,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原载《吉林日报.东北风》)

用真诚的文字,祭扫流逝的岁月
——读孔玉新的散文《鞋底的血迹》
静 川
散文贵在神不散。《鞋底的血迹》写出山区农村贫困时期的历史转角,这种理性的描述,不是作者煽情,是作者用真诚的文字,祭扫流逝的岁月和天堂里的亲人!她内心静怡,舍去文笔的浮华或浮躁,呈现给读者的就剩下这份质朴的情感和怀念!文中的线索是层次真实的,外婆、母亲、邻居李婶,还有老师和同学们,都该是作者缜密构思的细节。令人感动!
其实,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人和事,身边的每一个人,社会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耐人寻味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倾注真情去关注、体验和去发掘写出来。我们写文章,也该有同情心,同情心,也该是人类最无私的一种情感。你怀着良善的悲悯之心写作,去表达他人的生命价值,就一定会打动更多的读者。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善良写作者的情感要素。
痛苦的童年及少年的记忆,对于人类都应是刻骨铭心的,都会在本质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诚如鲁迅所言:”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读孔玉新发表在《吉林日报》东北风文学副刊的散文《鞋底的血迹》,感觉与此相同。虽然这篇散文并不是作者的童年回忆,即使是她听母亲或是别人讲诉的,文章的内在情感是可信的。
总的来说,孔玉新的散文写作,在当前这样一个缺乏钙质、地气和真情实感的散文大环境当中,她的这篇作品是不浮华的。至于作者今后想走什么样的写作路线,我觉得,散文的境界还是一个无形的标准。一切的现实都转瞬即成往事,成为历史,人也是一样,当浮华和喧嚣被沉静和死寂代替,唯一能够裸露的,除了真诚、道义、良知、担当、自觉地批判和质疑精神之外,应当就是写作者灵魂与境界了。孔玉新这篇散文《鞋底的血迹》,以我看来,也算是作者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回望蹉跎岁月中的,苦难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