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赶集
耿志平(甘肃)
年前,老公要去宁县盘克镇看药材,我就打电话约闺蜜,她们正觉着待家里没事干,就和我们一起去了。
腊月二十五的盘克街道,人山人海,这是年前最后一个大集的日子了,到了农历二十八,人都忙着过年的事情,只有附近的人来,就没有几个赶集的人了。

我们的车在街道中间寸步难行,走了十几分钟,大概也就走了最多五十米,进退两难。大家都忙着置办年货,没有人愿意为你让路,我和两个闺密就下了车,让老公自己开出去,我们都说不该把车开进来,这简直就是对人耐心的考验。
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两边摆满了摊位,蔬菜、水果、布料、衣服,锅碗瓢盆、年画对联、冷冻鸡鱼大虾、粘面糕、麦芽糖(卖糖人是合水店子乡吕家岘子的人)、麻子……林林总总,人挤人,人挨人。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没有人细声细气,都大着嗓门说话,热闹非常。虽在疫情期间,95%的人戴着口罩,有个别人以真面目示人,我心里不禁替他们担忧,他们怎么就不怕呢?年关将近,从外地回来许多打工求学的人,保不齐不会有人携带病毒。

年轻人三三两两,穿着时髦,女孩都染着或黄或红的头发,眼睛周围画着很重的眼影,睫毛高高地翘起来。穿着高跟靴,有些操着别扭的普通话,大大的耳环在晃晃悠悠。男孩子穿着崭新的羽绒服,干净利落,在摊位前张望。他们可能好久没有回过老家了,他们的衣着和周围上了年纪的人明显不同。
麻花油糕油饼的摊位上,玻璃柜子里摆了好多成品,油锅里,麻花正在被师傅熟练地翻着个,一位大姐手很麻利的包着油糕,一块面一勺糖馅,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光滑的半成品。菜籽油有种重复使用的焦糊味,你来十根,他二十根,老板忙的不亦乐乎,时不时传来微信收款的播报声,也有付现金的,老板用油乎乎的手接过,装进围裙的大口袋里,这大概是一年里收入最好的一天。
吃凉皮凉粉的人坐满了板凳,今天虽然是腊月,但阳光照耀,大概有十一二度,多数人吃凉拌的,也有要炒凉皮,炒凉粉的,一个高个的中年男人,在炒勺里倒一点油,拉开鼓风机,一股灰尘从桶做的简易炉灶上放的炒勺边缘冒起,他熟练的抓一点葱花炝锅,根据顾客口味,放辣椒面,倒上醋和酱油,切碎的蒜是必不可少的 ,从一个大盆里舀出两碗用豆粉做的,切成块的凉粉,放上调料,快速地翻炒,葱花酱油醋蒜的混合味,在空气中飘散开来,锅里冒着热气,我最喜欢这种味道,不由吸鼻多闻了几次。今天我们是没有勇气取掉口罩,去吃它的。

我们好久没有赶过集了,尤其是在乡下,我们挨个从那些摊位走过,为的就是凑个热闹,每个赶集人差不多都提的大包小包,不管今年的收入多少,过年是不能含糊的。今年风调雨顺,大概收入也不会太差。
我猛然看见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小女孩儿面前放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自己用碾槽粉的干辣椒面,一问一斤12,我就全要了,圆盘电子称一称刚好二斤,我付了24块钱,说:“你们可以买年货去了,不必等了,”他就说:“就是、就是,”大概为了等买家,他们也等了好久了,因为在这一天一摊难求,必须得早点来占地盘。
太阳照在身上,脸有点微微发热,身上也出了汗,我们从西南向东走过去,又从东向西北走回来,发现人已经少了很多,那些路边放的电动车也不见了踪影。我和闺蜜在快手发了这个热闹的场景,自拍了我们三个,并且附上了盘克赶大集的标题。在一个卖瓜子和葡萄干的摊位,王闺蜜买了五斤生向日葵,两斤葡萄干,因为我对干果过敏,葡萄干有从新疆带回来正宗的,就没有买。

在西北方向的一个豆腐摊位前,一辆绿色的电动三轮车上,放了七八盘豆腐,很多人都在买,那是农家做的豆腐,压的很瓷实,以前都是用土硷,也就是卤水点豆腐,有句俗语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现在人都在用硫酸钡点了,不太有以前那种香味了,我们各称了两斤,跑这么远的路,总得消费点什么吧!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