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情愫 纸上云烟
——《我素我行》杨廉素书画展有感

读到杨廉素先生的书画集《我素我行》,看到他的书画展览,我对他书画艺术上取得如此成就一点也不感到意外。杨廉素先生是我十分敬仰的一位老领导,我在天台工作期间受到他的教诲,至今记忆犹新。


十六年前,杨廉素先生为我的散文集《踏歌天台》题写书名。那时杨先生已经书法功底深厚,书风自成一格,时至今日他的书法人书俱老,技进乎道,那是水到渠成之事。他能作画,我也不感到意外,记得台州市政协一次会议的间隙,他用钢笔在白纸上作画,所画景物栩栩如生,令人钦佩。


今天看他的展览和书画集,我倍感亲切。其中有一副为天台南山上杨岭路廊撰写的对联,他以前和我交谈时曾经提及,有感于其内容富有哲理、饱含真情,我当时请他复述一遍并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记录下来。对联上联为:“上得岭来,拂石坐片时,养脚力,长精神,前途不为中道阻”,下联为:“出了山去,驾车行万里,开眼界,展心胸,事业但凭全力求”。我觉得这副对联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哲思和情感,他的书法之中,同样也融入了这种哲思和情感。


我的这一想法,在参观南屏乡贤馆时得到了一次印证。今年5月初,我和已调回天台担任政协主席的卢益民先生去南屏乡了解抗日英烈汤皋有关情况,在参观南屏乡贤馆时,我看到“乡贤馆”三字是杨廉素先生题写,其中“贤”字的构字方式别出心裁,上部为左“臣”右“忠”,两字并列,下部是一个宝贝的“贝”字。贤字用这样构字方式写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益民兄看后说道:“忠信之人,就是国家和家乡的宝贝,就是‘贤’者”。这样的解读,我想应当是符合杨廉素先生本意的,杨先生在写作乡贤馆三个大字时,心中一定会有思绪飞扬,心潮起伏,笔墨之中,蕴含着许多笔墨之外无形无象的东西。


观览杨先生这次展出的书画作品,我也感受到了笔墨之外的情愫与神韵,感受到了杨先生以书画为载体所表达的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挚爱。就画作而言,像《家山》《观瀑图》《赤城霞》《清溪即景》《九遮即景》《寒山湖所见》《南屏》《石梁不渡人》《天柱山》等,画的就是天台山的景致,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家山美景。还有一些画作是表达作者生活情趣的,如《得山水清气》《清白在心》《自在》《陌上风情》《天凉好个秋》《夏安》《田园依旧》等。就书法而言,作者精心所写的孙绰《游天台山赋》,点墨笔划间注入了对家山的一腔真情。其他内容如写王国维论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写毛主席的诗词,写富含哲理的联句,在我看来皆非信手随意之作,而是作者以数十年之书法功力,加上其深厚学养与君子品德,经时间之水而酿制成的一坛坛佳酿。观此书画展,我仿佛闻到了佳酿之芳香。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绘画中也有三重层次之说,其一是“形与技”的层次,其二是“境”的层次,其三是“道”的层次。所谓的“神采”和“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感知得到的。历史上书法大家留下的宝贵法贴,在形与质之外传递着无形的精神信息。《兰亭序》所传递的欢欣之境与宇宙人生之思,《祭侄文稿》中所传递的悲愤之情和忠烈之志,《黄州寒食贴》中所传递的孤寂无助与达观洒脱,都令人难以忘怀。杨廉素先生书画,虽然不能和古代大家相提并论,但其文字、山水与花草所透露出的丰富信息,也引发了我心灵的共鸣。


观览杨廉素先生书画,感受到的是满纸云烟,翰墨飘香。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草圣张旭时,说他“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纸上云烟,来自何处?书家画家挥斥自如的底气来自哪里?除了数十年临池苦练,还有他们贮于胸中的一腔情愫。有感而发,我为杨廉素先生此次书画展作小诗一首:“笔墨颂家山,丹青蕴雅言。心中情愫酽,纸上起云烟。”



(放松的旅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