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也在直面人生
——《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创作谈
文/童子
有那么一天起,我把寻找童诗素材的目光转向了从前不怎么着意去写的一个方面—新生与衰老。
孩子代表新生,老人代表衰老。在每个家庭中,孩子和老人的关系向来更亲近一些,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源头与尽头之间的那份默契和灵犀吧,他们知道自己是互相关联的。他们也是互相打量和互相观照的。孩子从老人这里学习生命的含义,老人从孩子这里重温生命的含义。
为了分别从两种视角描述各自看见的对方,我一时心里有个孩子,一时心里有个老人。最后,还是—只让此刻的自己,悄悄观察他们、记录他们,以诗歌的方式,描述童年起初对世界的感觉,想象暮年时分人对世界的宽容。因为这仍属于儿童诗写作,所以需要把握好思考的边界,尽量展示新生与衰老的不同层次和状态。
在儿童文学作品里,爷爷奶奶一般不会作为孩子的对立面出现,这是很有趣的—爸爸妈妈经常作为儿童的对立面,不许他们这,不许他们那,是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禁令发布者。但大多数爷爷奶奶(包括外公外婆)则是孩子的倾听者,陪伴者,保护者,是因为他们也终于迈过壮年,成为生活的弱势方,理解了儿童的无助与孤独吗?
那么,或许,老人和儿童一样,也需要儿童文学?
我想让儿童和老人都来读一读这组诗。我写了小小生命在到来地球之前的存在,新生的美好时刻与孩子的使命,也写了儿童对老人的好奇发问,老人的智慧与通达,写了老人对儿童的友好反问,写了他们怎样回忆过去,珍重越来越少的时间……新生意味着成长,而衰老意味着接近死亡。死亡是儿童文学无可回避的话题,是为了教给孩子学会告别,从而珍惜。国内国外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多,以童诗的方式来特意表现的则不算多,据说美国现代诗人佛洛斯特著名的那首《雪晚林边歇马》暗喻的就是死亡的在场。孩子眼里的死亡,有时候并不那么可怕—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只是因为我们长期的习俗与认知,让死亡变得可怕起来。大部分人总是经历正常的从出生、成长到衰老的全过程,我写了一首《当他开始好奇……》,讲述当一个三岁的孩子知道死亡这个词后怎么想的:
三岁时,/他开始好奇死亡这件事。/死是不完美的。//“妈妈,你也会死吗?”/“是呀,宝贝儿。”//这件事打破了/“妈妈是完美的”/的美梦//要很久很久以后/才能接受/并且不再偷偷伤心/但是变得更爱妈妈了//她不够完美/又有什么办法呢?//“是呀,宝贝儿。”
我在这首诗里把死亡与完美对立起来,试图让它来打破孩子心里对于世界完美的印象,意识到不完美的缺憾也是一种美。但我后来没有把这首诗收入组诗中,它太直白了。而且,它不是所有孩子对死亡的看法。我还需要继续去观察,去思索。
几个月前完成这组诗后,我仍然觉得心有缺憾,因为我想到了一群人,生命中带着照亮别人的光的人。他们对新生,对衰老,对死亡,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希望以后我可以就这个主题继续捕捉未尽的情感与故事,并以满意的形式写进诗中。
○ 作者简介 ○

童子,陕西大荔人,儿童文学作家,出版有童诗集《月亮说的话》《世界又大又小》,童诗绘本《时间先生不在家》,童话集《蛙先生和他的梦》,长篇童话《时间打了结的童话镇》,童话诗集《时间住在我家里》。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作品发表于国内各少儿刊物,并入选“冰心奖优秀作家年度作品”等多种年选。2021年由乐府文化出版诗歌绘本《我想问问月亮》《故乡和布谷的歌》。

《我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了》(组诗)
作者/童子 插画/童子
发表于《十月少年文学》2021年12期
这是一组“献给老人和孩子的诗”,人们怎么看待老人,就怎么看待未来的自己。人们怎么看待孩子,就怎么看待自己的未来。这些诗,描述了年龄、时间、出生、衰老、往事、死亡,以及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