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寻常最奇崛
——篆刻家刘世江先生写意
姬建民
如果不是闲谈聊天,单看他中等身材白净脸,谈吐文雅君子风,还真不知道他曾经是某部坦克团令行禁止的作训参谋,我们属于“亲叔伯战友”。
如果不是偶然得到一册《诗书画印颂英魂》,还真不知道他就是在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那个为民政部公布的300名抗日先烈中的70位每人刻制一方名章的篆刻家。
如果不是在朋友聚会时,他恂恂而言中不经意流露出一句“活好煞”“活热煞”泄底,还真不知道他是东光人,俺的地道乡党。
他叫刘世江,退休干部,篆刻家,现为河北书协会员,沧海印社理事。篆刻作品曾获全国总工会、中国文联、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书协、中国美协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神华杯”书法美术作品展一等奖;河北省纪念建军九十周年书画展三等奖;河北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书法展入展;作品被迪拜、新加坡、新西兰等外国友人收藏;入选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等多种等级奖励。多家报刊杂志与电视台专题节目大篇幅报道他的艺术成果并收录有关书刊。
世江谦谦,为人低调。这种谦谦低调,作为战友、乡友、朋友,反倒使我越想走近他了解他,于是在他几次婉拒的情况下,我依然坚持写他几句的冲动。
说到篆刻治印,大家当不陌生。有资料说,篆刻作为我国的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代统一文字,印章形态逐渐变得严谨,小篆清秀,构图清朗。到了汉代,笔画整齐鲜明,去掉了秦代的田字框,端庄大气,成为篆刻艺术的高峰。时至隋唐,篆字越来越少,体积越来越大。宋、元以后,因用于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印合璧,既可相映成趣、锦上添花,又可调整重心,补救布局,遂使印章风靡。稍加细想,那些名人字画上多有钤印的作者、题跋人、收藏、鉴赏人的印章,抑或字号、斋馆、堂号、闲文、吉语、警句、收藏、鉴赏印等,就是当今书画家的作品,钤印作者名章、引首印章也必不可少,况且社会人士也多为有方姓名印、藏书印而为时髦。这也应了画家吴昌硕一论:“书画至风雅,亦必以印为重。书画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正所谓书画若龙,印章点睛。故而,印章为人们所喜爱当不足为奇。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刘先生入行篆刻,说来有缘可循。他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就学时深得美术老师孙先生喜爱并获悉心指教,有些“童子功”。及至参军入伍,这一特长也得部队首长重视,在书写标语、板报、奖状、科室职责等大显身手,屡露峥嵘。战备时,他在驻地山坡上用白灰写下的一幅标语每字竟为25×50平方米,得到部队领导与视察首长的称赞。再加上他工作吃苦耐劳,积极努力,时间不长就被提拔为军官并到司令部担任参谋。转业地方工作后,他痴迷上篆刻艺术,为了入门,从书店买来相关书刊及名家齐白石、赵之谦、吴昌硕、邓石如等篆刻作品集,从一起步,多有涉猎,无论封泥、烙马印,还是汉砖、陶文,举凡大篆、小篆、缪篆、虫书、八分、隶书、章草等,无不潜心研学、自我求索,夜以继日、坚持不懈,博采众长、冶于一炉,经历了数不清的困惑与冲撞,终于具有了相当的篆刻基础与功力。
缘来有你,得师为福。就在世江寻求长进而苦于无路之时,2007年1月7日正式拜西泠印社社员李泽成先生为师,入室学研篆刻。李先生那可是印界有口皆碑的热心人物,向来诲人不倦,提点严格;世江珍缘惜分,则是学而不厌,精钻细研。他披星戴月,坚持每日业余时间治印一方,打堆送上李先生批评,恩师无论就用笔用刀,还是结构布局等方面,尽皆给予精细指教,不留情面,点滴教化,遂使世江印艺精进。说到恩师恩德,世江多次提到,当时印石难购,印材十分紧张,李先生竟把好不容易从山西拉来的毛石多次无偿赠送。他如获至宝,又锯又磨,大汗淋漓、泥头土脸,切割打磨出一方方不同规格的印石,至今令世江感恩不已。
积以时日见功夫。刘先生学有所成、声名远播后,求印者纷至沓来。他曾为总参首长、省领导、国家文化艺术界明星们治印,国家邮政局也选印印制邮票、邮册,更有多国国际友人求取收藏。提及近二十年的治印经历,刘先生在把恩师置首的前提下,说研学篆刻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谁让他刻印他请谁吃饭,以示感激,因为用别人的石头磨砺了自己的技艺。第二阶段,治印后不再请吃饭了,因为求印的太多,请不过来。第三阶段,谁求治印要请他吃饭,而且外地人士需要收费。虽为世江笑谈,然其技艺日为世人认可并多有求取可见一斑。
“印虽方寸,气象万千。”篆刻艺术讲究篆法、章法和刀法。用刀常常是冲、切互用,披、削兼顾,凿、戳并施,以凸显篆刻艺术深沉雄大、斑驳苍劲、质朴自然的金石气息。通览审视世江先生的诸多作品,不难发现,在篆刻这个精致而苛刻的谱系法度与共性趣味的审美系统中,世江从程式化规范化的形似实现了高妙精髓的神似,在寂静中刻出动感,在留白处彰显性灵。他参禅般领悟万事万物中阴阳二气浑圆和合,生生不息,无穷变化,体味“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内蕴精神,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开机醒窍、心摹手追,精研体势、谋篇布局,结体章法、广采众长,风格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特别是他在用笔圆方藏露、提按侧中、纵收直曲、连断静动以及虚实疏密、俯仰欹正、淡浓燥湿上,讲究大巧若拙、神韵气致、大朴不雕,注重作品的阴阳融和、刚柔相济、准确灵动,才结构出其阳文印章端方沉厚、凝重安稳,阴文篆刻轻灵通脱、俊逸雍容,无不体现出一种典雅超俗的或阳刚之美或阴柔之美的大象意趣。
“手刻我心,心有乾坤。”世江始治玺印,以阳文居多,讲求大开大合、布局舒朗,错落有致,参差之美可谓“疏可走马,密不空针。”继而研习汉印,注重平正匀称、浑厚朴茂,在字法刀法上刻意探求,从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上唤起了欣赏者深沉阔大的审美情感。接着学习铁线篆,努力追摩陈巨来先生线条光滑圆润、洗练劲健、疏野清奇的风格。他还应书画家们的需求,钻研刻制写意印,并参考求印者的书画风格刻制印章,获得众多书画家的交口赞誉。后来世江落脚并痴迷于圆朱文印,盖因恩师李泽成擅长工稳印,特别是圆朱文印,且风格独具,美而不妖,大气舒展,匀称秀雅。说来,这工稳印刻制繁复,规制极严,最后修饰时差之十分之一毫米都属败笔,必须眼准、手稳、刀狠、胆大、心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方可奏效。越是艰难越激起世江先生执着不懈的攀登心劲,他焚膏继晷,孜孜矻矻,下刀凝神静气、宛如石佛,心无旁骛、刀石合一,但见笔尖轻轻滑过宣纸,刻刀丝丝摩挲印石,伴随着心血汗水,一枚枚至真至善的工稳印章就在刘先生的手中获得生命。十分耕耘,十分收获。多年来世江先生参加展赛的获奖作品全部是工稳印。
“循天地寻大美,爱生民写仁德,继往圣立今言。”窃以为,世江先生历经多体印章陶冶磨砺,积淀了功力,提升了技法,寻觅到“这一个”的印学特色。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淡化了旧有传统篆刻中的程式感和装饰意味,注入了个性的气息和表情,了然于心地构建起篆刻为印的灵动之美;他倾心于呼应篆刻所应表现的精神上的审美诉求,着力表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那么一种教化和期许,就使得不少作品蕴含着越品鉴越有味的寓意之美。世江正是在这壮怀激烈的新形势下,在传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借着新时代文艺的春风,笔端驰骋、奔发,刀下激越、飞扬,形中有意,意中潜形,可谓气象万千,既展示了创作者的精神风貌,也应了“艺术是思想者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智慧结晶”的箴言。
端的是名师出高徒。李泽成先生十分满意这个学生兄长(年长恩师),曾多次动情地评价说,“我们都是当兵的人,即是战友又是艺友,平时生活上我叫你大哥,艺术上可称呼‘老师’,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过十几年的艺术旅程。世江兄作艺虔诚谦虚,勤奋好学,悟性高。初识几年中,可说每日都有新作,几乎每周都给我拿来几页(16K复印纸)印蜕,大约十几方印,让我点评。看到他精心临摹、创作的一方方鲜红的印蜕,我从章法、字法、刀法上一方方的给他点评,也对他这种对执着追求篆刻艺术的上进精神所感动。他得‘师古而不泥古’,‘以书入印,印从书出’之真谛,作品以工稳隽秀,雍容古朴,浑厚雄健风格为见长。元朱文线条光洁,细如铁线,富有张力和弹性,干净利落,清淡工秀;刀法娴熟醇和;结字稳妥,以小篆本身之美,结体上紧下松,活泼飘动,似吴带当风,自有秀美、柔美的特点;章法古雅,以工整、均称为主;其边栏细劲挺直,或苍涩、或光洁、或残破以透气,构成全印以完美的结合,给人们一种大美的享受。如代表作‘远航’‘修德’‘同舟共济’等作品。”李先生的中肯评价可说精当概括了世江的篆刻历程与艺术特色。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世江先生的篆刻艺术虽多有精美精进之处,但在世人面前依然人仁恭礼至。就是这次小文束笔之前,他几次打电话叮嘱,千万别把我写过了,千万别忘了写上是西泠印社理事韩焕峰,西泠印人、恩师李泽成,沧海印社同道与社会同仁等帮助、指导我的结果。我的学识才艺方面还有太多的弱项、弱点,需要努力学习,再接再厉,继续砥砺前行!
思来想去,世江先生这话倒也实在谦诚,不妨就把此言作为小文的结尾罢。
2019年4月16日于沧州德趣庐
方寸之间彰显大美艺术
著名篆刻家刘世江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姬建民,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沧州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沧州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沧州市文联前党组书记。
篆刻家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