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初冬,江南凉风乍起,草木葱茏依旧。赵宗彪先生木刻作品集《木上江南》出版了。打开册子,美好江南,哗啦啦流淌成一幅幅画。
文/谷剑玉
对美的追寻,对生命温度的守护,是身为知识分子的赵宗彪最真诚的良心所在。如果人生可以只做一件事,那么他的选择,必定是追寻美——无论以文字、画笔,还是以刻刀为工具。
赵宗彪做木刻画,是弃文从艺的主动选择。他嗜书如命,日读一书,也曾开设专栏,笔耕不辍,出版专著9部。近十年转为刻画,初心不改,木刻作品500余幅,温润生动,意境清远。在赵宗彪的生命旅程中,读书是第一环节,写作、篆刻列第二,画画排第三,刻画则是最近的一环,且颇受欢迎、广受关注,已在杭州等地办展十余场。
大抵如写作一样,木刻画的创作,对赵宗彪先生而言,是一种寄托。生之悲欢,时之冷暖,百般况味,齐刷刷沉淀在灵魂最深处。很多时候,这况味无处消解,便转为刻刀下最简约的线条。点、线、面,曲、直、钩,就成了画。
赵宗彪的木刻画,质黑纹白,木纹的温度与色泽,是线条的天然陪衬。其灵感,来源于赵宗彪先生热爱的民间木雕浅雕技艺,是从小耳濡目染的不经意启蒙。同样是以木为纸,以刀为笔,对木刻和木雕而言,线条是唯一的表现。但越是质朴的东西,对功力的要求越高。刻木是线条的艺术,功力到了,才得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十年间,刻刀在木盘上游走,日臻成熟的技术,成就了《木上江南》。近年来,赵宗彪在黑白木刻画上,以红色着“Z”字签名。这红,恰似眉梢痣一点,很是跳脱可爱。

赵宗彪身居江南,山川草木,四时更迭,风土人情,时令物产,时时处处浸润在他的生命中。无论景、物、人,能给人美感的,都被赵宗彪先生刻在画里。《木上江南》按二十四节气时序,呈现农、牧、渔、花、果等,可谓丰富多彩。但最突出的意象莫过两类。一是渔业,禁渔、开渔、耕海、晒鱼,小船、渔网、渔夫、鱼、蟹等意象,编织出虾肥蟹美的江南风情。一是花果,芭蕉、樱桃、桂花、文旦、春笋,是味蕾上绽放的诗意江南。江南本无具象,一经赵宗彪的手,江南便可感,意象便活了。

赵宗彪先生天生对美敏感,家具、石窗、瓷器、木雕,不论门类,皆赏其精华。古董市场淘来的铜木摆件,也尽情赏玩,且不吝赠人。加之喜读各类杂志书籍,建筑、艺术、收藏、历史等,广收博纳,从不自满。深厚知识,支撑了赵宗彪的木刻画创作。正因此,他的木刻画,常在寥寥数刀间,构造出悦目的画面。《木上江南》是木刻小品,有“花落如雨擎伞行”的诗意,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美好,有“莲动下渔舟”的曼妙,有“梅雨漫街巷”的情思,可谓情景相生、意在境外。初看时清新,待深看时,更觉隽永,便再看十遍,仍是意犹未尽。

这十年,赵宗彪先生刻画不怠,静坐守候的时光,在刻刀的嗞嗞声中,淡化了柴米油盐,化成哗哗流淌的画卷。他像个行者,痴迷陶醉,坚定执著。举目江南,落笔江南。

赵宗彪先生常说,刻画这等小事,专业人士无意为之,自己因为喜欢才刻,悦己而至悦人。说到底,喜欢是木刻画最本真的由来。自始至终,他只为美倾心。而他人对木刻画的喜欢,则是赵宗彪的额外收获了。
(来源:沈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