晤对《龟先生》
张吉祥
1.晤谈
“内卷”及“躺平”,为当下年轻人“九零后”所造,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抑或心态,非常到位,也使我们这一代曾经的“八十年代新一辈”(上世纪)感同身受。总结一下老年边缘的我们,也是感觉忙和累,年轻时代养成的读书习惯,构成了忙和累的成分之一。继而言之,在写作边缘散步的我等一辈,写点诗或散文,犹若在海边捡拾贝壳,以此来说,王骞兄突然拿出一本三十余万言的《龟先生》,突兀而来,如垂钓的小舟旁跃出一头巨鲸。
在读书功利化的当下,读书如淘金,最好是一本小书里淘到一块狗头金,似乎才过瘾,读《龟先生》是否也要抱如此期许呢?在拿到书前,作者略作介绍,写作的初衷很是冲和平淡,以作者平日的生存状态而言,也是可信的。阅读《龟先生》如老友晤谈,放下功利,当作一次郊游,一次散漫的远足,目的地是三千年前,假如心态允许,也可以不是。

2.灵物
一百年前,某个慧眼独具者在中药铺的龙骨上发现了一个朝代,或者说发现了一个曾经存在、岁月埋藏的时代。这些龙骨,其实就是龟甲,龟虽是灵物,也是不能和人对话的,几千年前的先人在它们身上“刺”字,这就是甲骨文。因为有了文字,这些早已被烘干的骨头就活了,也可以说从来未死,于是这些骨头告诉你几千年前的一些事,还有他们曾经生活的情景。
与此不同,《龟先生》里的主角是活的,更灵异,更奇特,长了三只足,这三只足是天之所赋,不是天所厌弃的病足。三足龟可以与人做朋友,龟和人心有灵犀。它有神力,不仅可以优雅地蹒跚,也可以腾跳,可以变化,时大时小。它不是在死后被卜人烧炙占卜,而是活着的生命预测。它有情有义,甚至参与了王位更替的国家大事,这是站在龟或人类历史之上的很不一般的龟,是称得上“先生”的。
3.古远
若干年前,王骞兄送给我一本台湾作者撰写的关于左丘明的书,按时下的说法,左丘明给我们留下了《左传》和《国语》两本书,历代的“杠精”们又说,历史上根本没有左丘明其人,左丘明也成了历史聚讼点之一。因为两本书的存在这一历史现实,即便没有左丘明,也须有一个右丘明,亦或南丘明北丘明。作者引用了一个资料,说到有艺术史研究者面对古印第安人留下的陶器,凭感觉可以复原陶器制作者的形象、音容笑貌等。
《龟先生》所描写的,仿佛古印第安陶器制作者们的形貌,即和他们的时代异曲同工的中华殷商时代。人类所有的写作,只不过是一种作者的人为设定,本身的年代都是模糊的,从某种角度看,越模糊越有魅力。但这模糊必须有作者清晰、隽美的语言罩着,否则即成为村夫村妇的街谈巷语。那些曾经的历史人物活在当时的王邑、郭区,大小如同现在的大村,人物关系必须有那个时代特有的松散。
在作者笔下,王位之争的明争暗斗绝非后世的惊心动魄,从我们阅读历史的经验看,这个感觉似乎更准确。毕竟像《孙子兵法》这类谋略书籍,在一两千年后才出现,也就是说,当时王宫里的内卷,比现在随便一个小单位都轻,那个时代普遍寿命与我们现代的牛狗差不多,注定了内卷的能量严重不足,社会风气就会平安宁静。

4.大象
在《龟先生》里,除了三足龟,大象的形象也异常鲜明,它是羊角族族长的妹妹桑的座骑。无论古代或是现代,大象都是体形巨大孔武有力,大象与桑同时出场,桑青春亮丽,侠肝义胆,敢做敢为,也折射出王邑之外另外一个族群的强大与活力。
大象来到王邑,不得不与桑分开,而大象相当于被软禁了,似乎隐含了某种象征意义,或是作者有意为之,这种力量的软禁,却是贯穿了历史的始终。在所有的社会阶段中,破坏和建设是同步的,比如秦帝国的强大和不堪一击,竟奇妙地集于一身。大象没有像三足龟那样参与更多的故事,但它让人的想像空间扩大了,因为它的出场和存在,这个作者虚构的历史时空的画面充实饱满,也就更有意义了。
5.大王
读《左传》,就会发现左丘明用最古久的毛笔写在竹简上的近乎当代史的著作,里边的君王和我们后世的君王大异其趣,以我个人的浅薄见解,从秦始皇开始,也就彻底变了。以前的一国之主叫王或侯,有伯、子、男等级别,无论其大小,基本上都是独立的,如一直到春秋时期还存在的邹、滕、薛、莒这类小国,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县或者一个大点的乡镇。始皇一出,开始叫皇帝,其后才有“大一统”的概念,此前的周朝的周王只是盟主,殷商的王也是盟主。
《龟先生》里,王的形象很到位地反映了这一历史特色,他不威严、不权威,骨子里很平易很民主。在《左传》里,左丘明写晋君放走了被俘虏的秦君,大臣先轸“不顾而唾”,意谓很生晋君的气,竟然当场发泄出来,这在始皇帝以后是绝对不可能的。《龟先生》里的王,远早于这个时代,但其行为方式明显具备其历史阶段的特色。因此,作者对王的定位符合历史的真实。

6.品行
闻在《龟先生》里是王的弟弟,他与王的儿子卯都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是为“兄终弟及”,但他志不在王位,很像一位品行高尚的知识分子,这类人极易被后世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崇拜。
比如泰伯,在父亲明确不让他继承王位之后,离开国都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东南,在那里建立了吴国。这白手起家的诸侯国有点规模之后,周王室依例给了诸侯级别的编制,国都就是现在的苏州。其后,吴国又出了个季札,他是被父王选定的接班人,但是他不干,后来也有机会做国君,都放弃了,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常州,当时叫延陵,被后世尊为“延陵季子”,也是后世贵族们的道德模范。
在闻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泰伯和季札的影子,闻也不妨看作一个道德模范,由于这些模范的影响,中国历史少了太多的血腥,让我们的历史更为健康和阳光。反之,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唐,一代雄主李世民的上位则是血淋淋的,朱棣的功业也同样阴险而诡异。
7.阴谋
太卜涂是最具时代特点的人物,是那个时代掌握最高层次智识的人。殷人信鬼,周人信天,殷人占卜应当是卜问祖先。龟卜是占卜的最高规格,小说里这部分描写至为详尽,几可做占卜的说明书。现今发现的商周甲骨文以商为多,说明殷商迷信先人灵魂远重于周人。从留下来的甲骨看,卜辞和验辞的书写都是经过严格的分层级的训练,大概要到博士毕业才能操刀弄笔,因为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太精美了,以现在的书法博士的水平看,能直接投入这个行业的人并不多,须再培训上岗。
至于卜问和判断,则更需要高深的知识和文学训练,太卜涂在那个时代地位非同一般。后来社会进一步分化,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功能日益突显,出现非常杰出的人物——老子。老子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集大成,同时也为阴谋家的祖师爷。太卜涂可以说是更早的阴谋家,他搞宫廷阴谋可谓近水楼台,种种优势完备,小说对此人的描写耐人寻味,是人类阴暗面的必要组成部分。

8.饮酒
中国人的祖先早慧,是世界民族中的神童。酒的发明之早与文明史几同。《龟先生》中有个人物叫太医酉,其业太医名酉,酉是酒的本字,先人为了让汉字孳乳无尽,另造酒字,留下酉做偏旁,用它把与酒有关的事串起来。
古时医巫不分,酒是致幻剂,让人在迷幻中与神灵沟通;也可做麻醉剂,开刀动针可减缓疼痛。酒用于享乐是其另一功能,文献载殷纣王生活奢靡,有“酒池肉林”供其吃喝享乐,大概是说酒多到放在池子里,多到足可以洗脚洗澡。酒作为罪魁之一,让强大的殷商灭亡了,于是在周绍殷命之后,周公做《酒诰》,以警戒周朝的官员,这是中国最早的戒酒令,收录在《尚书》。
太医酉是酿酒高手,以《龟先生》的描写,当时可做的粮食酒水果酒都有了,因作者事先有专业书籍压底,其笔触所及,虽云小说,亦皆持之有据。《龟先生》让我们从中嗅到酒的气味,殷商时代可以称为中国制酒业的第一个高峰,因耽酒灭国,被周公旦打压了。
春秋时代,陈国内乱,公子完逃到齐国,齐的国君很喜欢他,让他做建设部部长,经常约他一块儿喝酒。有次喝酒高兴了,天黑了,齐君还想继续喝,陈完劝阻了他,并讲了一番道理——臣白天陪国君喝酒可以,晚上再喝酒违礼了,这个礼恐怕就是周公的礼。于是作者在此插了一卦——陈完的后代将来要取代姜太公的后代拥有齐国,果不然到陈成子时,陈家接管了齐国,并改姓田,从此开启了田齐的时代。由此观之,酒关乎国运亦大矣!《龟先生》的太医酉,亦植根于史深矣。
9.异物
一部《山海经》迷倒了后世无数的大人孩子,里面记述了很多令现代人匪夷所思的事物,号称见多识广的我们现代人有很多是闻所未闻的。其实我们现代人也有一个常识——生物每时每刻都在灭绝,有的留下了化石,有的留下了文字记载,有的什么都没留下,灰飞烟灭无影无踪了。前几天看一篇写美洲先民与中国殷商先民关系的文章,引用《左传》记载的一则神奇的现象——“鷁退飞”,鷁鸟倒着飞,作者认为鷁鸟就是现今的蜂鸟,原产地美洲,被殷商先民带到了中国大陆。
《龟先生》展现了一条怪鱼——蚌鱼,“洲水中出现的一种怪鱼。蚌鱼身子中间覆盖着龟壳,能够发出羊的叫声,属于难得一见的异物。”典型的《山海经》插图中的形象,似很怪,但和生物灭绝、所见识浅等因素联系起来,怪而可信。但以这种心理阅读《龟先生》,似乎减弱了其奇异性,毕竟阅读是作者读者交互作用的过程,受双方识鉴力的影响。
早年临摹渐江和尚的山水画,很奇怪他把树干画得绕成圆圈,后在福建惠安海岸写生,竟见到了这种形状的马尾松,佩服古人的见闻广泛。至如蚌鱼,清末大画家赵之谦也曾画过一些怪鱼。如不接触这些资料,就会感觉《龟先生》有些荒诞不经,假如把《龟先生》当一幅远古图画读,如果不奇异、不荒诞,反倒怪了。

10.演变
《龟先生》是作者借三千多年前一段时空写的抒情诗。如行云流水,如草原牧歌,充满温情。王身居万人之上,很开明;王后有点私心,但不丧心病狂;闻和卯两位储君,都是谦谦君子;太卜涂的阴谋有血腥,但没掀起大风浪。虎尾族、羊角族、玄鸟族,有小冲突,无大战事。
从战争史的角度看,人类之间的战争规模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左传》跨二百多年的历史,发生了四百来起大大小小的战争,但战争规模和残酷性比其后的战国差了很远,此时的战争中,还残存着远古天真的礼仪。如宋襄公,虽在战争中受伤身死,为后世笑,却因在战争中“仁”“义”之举,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一,是典型的不以成败论英雄。晋楚两国交战遇雨,楚人战车陷入泥中,晋军帮敌人把车从泥中拖出来,因手段利落,还被敌人开了善意的玩笑——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你们经常打败仗逃跑,因此拖车拖得熟练。晋齐“鞍之战”打到济南东北角的鹊华山一带,齐君和车御换装逃跑,穿国君服装的车御被俘,有人要杀他,有人不同意——杀了他以后谁还会舍死保卫国君呢?这种战争中的人间温情在战国的记述中,就基本上看不到了。
《龟先生》时代的宁静感,有其人类演变史的依据。达尔文由生物进化论而延伸的社会进化论,是最让人怀疑的,以生物进化观察社会,乃是技术进化,“为学日益,为道益损”,此处“道”不妨使用其中的一个义项——道德,即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道德在退化。

11.游农
《龟先生》对王邑的描写定位,也当是从文献阅读中找到依据的。我们都知道游牧民族,历史上他们逐水草而居,在草原上,他们有一个活动范围,在这个活动范围内游牧。现在很多牧民进入到了定居的时代,这是游牧民族的一个转折点。或许大家没有关注,我们的华夏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民族,曾经有过“游农”的时代。所谓游农,就是当部落在某一地域种植收获减少,土地相对贫瘠之后,换一个地域再作一个阶段的定居,如此循环往复,其时代当在殷商之前。
关于殷商迁都的说法计有十次。以一次居住二十年计,十次迁都总时间也能达到二百年。以考古资料提供的殷商经济文化发达程度看,殷商时代是游农到完全定居时代的转折时期,周灭商后都城的稳定也可以说明问题。
在我国上古文献和传说中,夏朝是个无可置疑的存在,目前考古界几乎翻遍了中国的土地,没有找到夏的都城,因此西方人把中国古代文明史定格在殷商。谭其骧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学界权威,其所反映夏商以前中华先民居住点很少。有人专论夏人的游农问题,这是解开夏无都城的一把钥匙——至少都城规模比殷商小很多,甚至达不到我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规模。在《龟先生》里,作者把王邑写得那么小,或有人以为管窥之见,以我观之,非如此则可能更悖于历史真实。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引发联想的过程,读《龟先生》,让我想到了不少事,像老友相对聊天,天南地北,古往今来,没有主题,互相启发。在光阴匆匆中,读一读《龟先生》,浮想联翩,就像一杯好酒,让人在微熏里享受人生。果如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够了。
(2021年10月,京华之松竹草堂)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红门艺术馆
《都市头条》
13325115197(微信同号)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