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烟云中的万魁阁
文‖胡采云
万魁阁在汉川东街上堤往北一里远的地方,离汉江汉川水位测量站不远就是它的旧址。
汉川这座万魁阁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筑面积达千余平方米,上下两层。上供文昌奎宿,下奉关圣像。每年夏天登阁乘凉,一阵阵和煦的凉风夹着花草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如进入仙境一般。明朝县令周嘉谟有诗为证:
高阁登临回彩鹚,城南夕照数峰青。
欲从银汉看牛女,先向浮槎问客星。
新月影涵秋色淡,远砧声送玉杯停。
天边鸟鹊何时渡,徙倚庄桥漱晚汀。
由于周嘉谟咏台阁诗气势宏伟,巡抚大人命周给台阁取名。他乘着酒兴,欣然挥毫,题曰“万魁阁”(又叫文魁阁)。
万魁阁建于堤岸以外,汉水常年横溢,危及台基,于康熙戊申年(公元1668年)大修一次。到乾隆辛丑年(公元1781年)崩溃塌入河中。知县马殿翼奉旨再建台阁。重筑台基时缩入崩岸数丈。第二次建筑的台阁比第一次更加宏伟。阁边还建有僧舍,置竹园、栽果树、种花草、建水池,可谓壮观。但好景不长,在道光辛卯后(公元1831年)又崩岸倒塌。
台阁倒塌了十余年,周围乡村老是发生火灾,瘟疫流行,乡民多灾多难,赴考书生寥寥无几。公元1845年左右,县令吴惠顺应民意,重建万魁阁,拨派文官郑文龙全面负责。他根据可两次台阁倒塌的教训,先在岸边叠砌石块,筑起一道防水墙,然后夯土建基。那时候,全镇绅土,周围豪杰、慷慨解囊相助,于1848年10月万魁阁又耸立于汉水滨,耗费黄金九百余两。高馆层楼,前厅后堂,较前两次更为富丽堂皇。凡资助建阁者,具载史册,刻碑铭记。自文魁阁建成后,诸患并绝,连年丰收,百废俱兴,百姓对父母官和郑君无一不啧啧赞之。尔后,言一叫欧阳文忠的官人把文魁阁的四面亭改为“醒心亭”,取义于韩愈北湖之诗。意告戒人们,在赏心悦目时,要想到“天下苦学者皆为材”。朝庭老臣陈国儒信步登临文魁阁,赋诗一首:
台阁人云中,凭栏一望通。
山光层树隔,鸟语暮云空。
邀月杯堪把,临流赋独工。
后先传胜迹,竟说楚雄风。
这首诗维妙维肖地勾勒了万魁阁的圣景。
相传有姓周的官人,都叫他周天官。他得知万魁阁三建三圯,下决心要整治这可怕的水患。有一年,河水上涨,危及堤岸及乡民,百姓都去寺庙烧香拜佛,来台阁求神祷告。他花重金买了一尊魁星菩萨塑像,供奉台阁之上,威严地大声喝道:“天官、地官、地府三关,让我三尺又何妨?!”他这一喊真凑效,洪水果然跌落三尺。后来又称万魁阁为魁星阁。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五月初五,乡民都要到台阁拜祭。
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之汉水的冲刷,台阁基脚又有崩溃的趋势。周天官为了造福人民,他集一百天梦中唾液,一笔一画地写了一副对联,悬挂于文魁阁上层: 日对千人拱手 夜照万盏明灯。横额是:崩到不崩。
这副对联写得十分风趣有味。过去的木船一般都是荡桨,荡桨的姿态如拱手,所以戏称千人拱手。特别是那“崩到不崩”四个大字,如闪闪发亮的四个灯笼,格外耀眼夺目,和夜航船只上的灯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副美妙的夜景图。自从周天官写了这副对联,台阁的基址果然未崩。
江西的一位绅上路过汉川,他看到万魁阁有三十六根柱子每根合围不下,这岂不象征三十六计吗?阁中可以放八张大方桌,这岂不象征八字命好、福星高照吗?台阁中有青石台阶。这岂不象征铺好青云路、直上九重霄吗?他看准了“崩到不崩”乃万魁阁精髓所在,歹意即从胸中萌生。于是,指派他的那一帮人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偷摘了“崩到不崩”横匾,连夜运到江西某地靠近河边的祠堂。不料,当他们悬挂牌匾时,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刚一摘下,立即风平浪静。绅士暗暗叫苦:我们这地方不是藏龙卧虎之地。后来,他想把牌匾送还汉川,但又碍于脸皮,只好作罢。据传,汉川人李希芝在江西某祠堂还看到这四个字的牌匾。
后来,万魁台阁被日本侵略者糟塌,毁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初九。
附录:摘自乾隆《汉川县志》
汉川县重建万魁台阁记
吴䎚
汉川县之前有台阁,肇自前令郑君文龙。揽邑治之形胜,于城北之隅得隙地焉。纵横数十弓,畚土为基,筑台其上,高馆层楼、宏壮靓深,颜曰“万魁台阁”。
先是,邑东郭数患火,乡村多恶疾,岁荐饥,民不聊生。学宫子弟科目寥寥。自阁建而诸患屏绝,岁亦有秋,多士振兴登朝者相继执国政。盖至今尸郑君之功不衰。
岁戊申,余获宰斯邑,去郑君仅数十年,颓垣败瓦,无复旧观。邑亦迭罹兵荒,户口仅存。邑之废兴与阁相终始,有以修复之说来告者,余颔其言,而尚未有以应也。会大中丞抚宪林公履亩阅荒,历涢、沔而旋休于是阁,朝邑人而问之,具得其实,爰解橐中装授余,曰:“尔其斥而新之。”遂经始于是年十月,再阅月而告成。计费金九百余两,官、绅、士相与佽助者,具载碑记。前堂后阁,累土叠砌,视前制有加焉。缙绅、学士大夫验前之废,睹今之兴,交口啧啧,以为公之独厚于川邑也。
夫公再奉天子命,秉钺于楚,凡八州之内,一夫不获,一物失所,无不引为己咎。单车就道,一薪一粒,不以累下。邑邮亭传舍若罔闻知,所至访民疾苦,儿童走卒皆得至其前,劳苦如家人父子。岁潦大浸,士民环公而泣曰:“公活我。”遮道邀至其境,公弗之迕,具言其状于朝,蠲本年本、折数十万。立捐俸囊,遣官赈济,全活实亿万计。是岂独汉川一邑为然乎?虽然,公之仁心惠政,凡十五国之家而户祝者,真不啻子文之思也。而独于憩茇之顷,更不惮拔毛布发,乞灵于鬼神异物以相之,则不可谓非独厚于川邑也。
南丰为欧文忠记醒心亭,取义于昌黎《北湖》之诗,而推原文忠之意,以为一山之隅,一泉之傍,非公乐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若公之志,岂有异于文忠也哉。余故乐得而书之,为叙其本末若此。


作者简介:胡采云,六零后,湖北汉川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偶有诗歌、散文见于报刊杂志;系地方电视台及报纸,《新农民》杂志社特聘通讯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汉川市分会主席;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汉川市分院院长,《沧浪文学》杂志终审。平生均在崇尚精神文化滋养,喜欢把平平淡淡地生活细节过成诗情画意的模式。常常忙不迭地,竟然也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