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也是历史的起点。从《史记》到《清史稿》,中国有正史二十五部,记载了恢弘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研究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文献。那些在史册上记载的人物,如灿烂的星辰,照耀着中华大地。

台州是中华文明的后发地区。尽管我们有距今9000到1万年的下汤文化遗址,是最早的人神爱情故事“刘阮入天台”的发生地,有记录地方风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但进入二十五史的台州籍人物,却迟至《晋史》才出现,有事迹记载的共110多位。
为了系统介绍台州的入史人物,台州文史馆馆员、台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宗彪,曾专门在《台州日报》开设专栏,写二十五史里的台州人。从2018年3月到2019年1月,共44篇文章,写遍了110多位入史的台州人物。这是第一次在报纸上系统介绍台州的正史人物,文章被省社科联等网站转载,对传播台州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近日,赵宗彪受邀在台州文史馆“三台文史讲堂”作了《天地正气,群星灿烂——二十五史里的台州人》的讲座。赵宗彪馆员从“寻找祖先的身影”“认识台州”“入史人物类型及分布”“台州入史人物之最”四个方面,带我们拜访台州的历代知名人物。

想了解台州先人的历史,首先就要了解台州这片土地。
“台州是座移民城市,古属蛮荒之地,开发较迟。当地的移民主要分为两拨,一拨是东晋南渡,一拨是南宋南迁,东晋南渡到台州少,南宋移民占了多数。”赵宗彪介绍道,“这几年台州修谱之风盛行,都在追根溯源,寻找自己的根。最后发现,台州人的根原来是在北方。”
赵宗彪说,汉人并不是最早生活于台州大地上的人类,在我们到达以前,已有人类生存。现在尚有遗存的仙居下汤文化、天台遗迹尚存的悬棺葬,即是最好的证明。他曾深入天台寒山考察悬棺葬。天台溪流多,岩洞多,是古百越人的聚居地,也是悬棺葬的集中地,但汉人并不实行这个风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为战备需要,将几十米高的崖壁上、岩洞内的数以千具的悬棺全部清理焚毁。目前尚有少量遗存。
我们无法确证在文字记载之前的台州,究竟具体有哪些族群生活过。后来有了史书,文字记载就成为了后人追根溯源的凭证。
全省名列二十五史的人物有2000多位,台州的人物数量,排不上前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晋以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长江以南开发较晚。相比于浙北平原,台州山海阻隔,与中原交往更少。二是朝廷对台州的高压政策。台州人讲气节、重义礼,在元灭宋、清灭明的改朝换代之际,反抗激烈,抵抗长久,对新统治集团不合作的士民众多,以及明朝初年受方孝孺案影响,三代朝廷对台州人都采取不信任、不重用的的歧视政策,在科名数额上都加以限制,影响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元萌 /摄
他说,“总的来说,台州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后发地区,也是后来居上者。越往后,后劲越大,现在更是如此。”直到清政府灭亡,进入民国时期,台州才迎来人才辈出的春天。
而台州各地进入二十五史的人数,也有不同。以古代台州六县计,其中临海最多,黄岩其次,天台第三。此外,赵宗彪还盘点了台州入史人物的基本类型,将其分为四类:显宦类、业绩类、文化创造类与道德楷模类。拿入史的显宦来说,有皇后1位,丞相6位。后三类入史人物同官宦多有交叉。
“一个地方出不出人才,是由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和需求决定。从人才的培养来说,朝廷的信任度,也是人才多少的关键。”赵宗彪以台州历史上的文进士为例,向听众展示了不同时代人才数量的变化,“据民国《台州府志》载,台州历史上共有文进士907人,其中唐代2人,宋代587人,元代9人,明代271人,到清代,仅仅38人。”
清代顺治年间台州的“两庠退学案”,逮捕、被杀、流放、牵连近400人,造成巨大的冤案,影响台州科名断档43年。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张鸿渐》的原型,就是此案。清代雍正年间的齐周华文字狱也是以台州人为主角。这些文化上的摧残,只能造成台州文化和人才上的“低谷”时期。
台州入史人物纷纭,赵宗彪以7个“台州之最”讲述了那些历史人物的逸闻轶事。

最悲情的太皇太后谢道清、最具争议的权相贾似道、最具台州硬气的方孝孺、最具反抗精神的方国珍、最有才华和尊严的女诗人严蕊、最具当代价值的陈函辉以及最有名的台州几大家族,钩沉出一段段异彩纷呈的台州史。
“历史的丰富性,就在于人性的丰富性。”正因历史中人的存在,历史才更有温度。
讲座的最后,赵宗彪总结了台州史的特点,一是开发较迟、后来居上,二是开放则活,闭关则死,三是面向未来,前途无量。他表示,从农耕文明到当今的互联网文明,是一个不断开放的历史,要以世界的眼光看台州、看中国、看未来,向世界文明学习更多的东西。
(台州新闻客户端记者 元萌 /文 。 本文风景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