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俗文化”不该是迷信
文/少木森

谈到“信俗文化”不是宗教的问题,那么,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信俗文化”是不是迷信?“信俗文化”更不该是封建迷信!用通俗的话说,封建迷信就是相信了不该信、不可信的东西。哪些是不该信、不可信而信呢?比如,有个人买了台名车,要挂牌,花大钱选号,尾数“888”,取个好兆头是可以的,如果相信从此一路“发发发”,那可就迷信了。再比如,抽签卜卦、看相测字、请神驱鬼、画符治病等,做为民间文化的一些仪式,并非不可以,但相信以此来解除危难困厄、改变命运,也就迷信了。或者,干脆以封建迷信思想和行为骗人钱财,或把迷信当科学,尽是以违背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惊人主张与作法,视之为自己的“护官符”、“护财符”、“护身符”,作为自己升迁和发财秘径,祈盼以此保自己官运亨通、财运通达,那就更是搞封建迷信活动了。

“民间信俗”里夹杂一些迷信思想、甚至迷信活动是可能的,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从“民间信俗”到最终形成“信俗文化”,必然需要一个总结与提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扬弃”。所谓“扬弃”,就是像在风中“扬谷子”一样,借着风力吹去草屑瘪粒,留下饱满的谷子。“信俗”也一样,它借着社会进步、移风易俗的潮流与东风,经过“扬弃”,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形成“信俗文化”,必然就要力避迷信,要剔除迷信,留下向上向善的文化而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比如,“张圣君信俗文化”中,免不了保存民间信俗中原有的烧香问卜、祈祷祭祀等形式,但那已不再是迷信活动,而是一些广为民众所接纳的“文化仪式”,通过这些仪式而增强必要的“仪式感”和“庄重感”,也就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对张圣君这个人物的信奉敬仰。

张圣君曾用佛门一个古偈劝诫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他告诫人们诸事“莫向外求”,要求的话,那就求自己那一颗心吧。也就是说,人生世界之净洁,皆在于心,不迷信他人他物,也不迷信自己,保住一颗宁静而明彻的心,才能够诸事顺畅。我们如今见圣君庙而拜谒,甚至烧一炷香,应该是见贤思齐的一种表现,是为了见圣而净心,拭擦拭擦心灵的尘埃。要去除的恰是一些不可信、不着实的浮华喧躁与迷茫,而最后余下的恰是一颗明静心,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人生应有的精气神。总之,我们弘扬“张圣君文化”,要弘扬的是其身上所体现的优秀文化,是向上向善的精神与正能量,而不是其他。这——肯定不是迷信,不该是迷信!

假如,我们有机会拍摄“张圣君信俗文化”的电影或电视剧,我们可以很正能量,而不迷信。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一位宋代先人从乡村小童到百姓口碑中“农神”的曲折成长过程,展现其护农匡耕、治病救人、惩恶扬善、解人困厄、弘扬正道的传奇人生,传播着交互相融的闽台农业文化,传递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助人为乐、行善致远”的美德和正能量,揭示一个今古不渝的铁律——本着大爱精神,一生为百姓多做好事,一生就受到百姓爱戴,在百姓口碑中不朽!

作者简介:少木森,原名林忠侯,作家、诗人,正高级职称,福建龙海紫泥人。“闽派诗歌百年百人”入列诗人,发表作品400多万字,被选入多种年选及其他权威选本和教辅资料,三次进入《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获过澳洲杯新诗成就奖(最高)、孙犁文学奖、中原杯征文一等奖、诗星杯一等奖、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奖一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及陈明玉文学奖等十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著有《张圣君传奇》《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上下册)《少木森小说今选》《谎言硌牙》《忧郁边缘》《中国的诺查丹马斯》《爱的潮汐》《花木禅》《谁再来出禅入禅》《少木森禅意诗精选99首》《给自己找个理由微笑》《少木森禅意诗精选精读》《禅意诗十家》《福建:诗与禅之旅》《八闽诗禅路》《读出的禅意:中国当代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5年度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选读》《读出的禅意:2017中国禅意诗选读》等20多部专著。

主播金波,原名王金波,1971年10月30日出生于白洋淀畔现雄安新区鄚州镇杨临河村,毕业于河北师大英语系,本科学历,雄安任丘艺术联合会会长,白洋淀雄安之声朗诵团团长,中国诗歌春晚签约诗人,中国北漂春晚爱心形象大使,2018年5月1日,原创诗作朗诵《爱我中华》获得中央电视台五一群星文艺汇演金奖;同年6月,诗作《大雄安》获得2018中国时代风采作品征集金奖;2019年1月26日参加中国演艺界春晚,原创诗作朗诵《春雨》获得杰出贡献奖;2019年3月,仓央嘉措国际诗歌节新诗百年实力诗人奖;2020年8月,原创诗作朗诵《雄安绝唱》获得世界文联与联合国联合主办的庆祝联合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活动最佳表演奖,喜欢朗诵、写作、公益与舞蹈,最大梦想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让世界倾慕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