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废话,这话便于理解《河南府志》里的一段记载:
“自嶕峣山东南抵县治,北为凤翼山,右为延寿山,延寿山在县西五里”。
“县西五里”的延寿山,就在王范北边。延寿山南麓有座很出名的香泉寺。
延寿山和延寿山麓的香泉寺,历来为县内游览胜地。可观景,可礼佛,深受官民喜爱。
香泉胜境擅清幽,
一雨新晴景更稠。
松竹满林光欲泻,
涧溪飞瀑水争流。
山明延寿朝暾上,
亭露大观宿雾收。
安得花前邀白傅,
洛西风趣共勾留。
这是当年车云写的、赞美洛西美景的诗。车云是江西人,民国六年出任洛宁县知事。诗中提到的香泉寺和大观亭,都是县城北边山坡的著名景点。
洛宁县的古时美景,素有“八大景”之说。“大观胜概”和“香泉雨霁”是八大景中的两处。其中“大观胜概”,指的是风翼山石婆庙东大观亭四周风景。“香泉雨霁”,指的是延寿山香泉寺附近雨后天晴的美景。
位于王范北边延寿山的香泉寺,寺内有山泉,名曰香泉。香泉的泉水,“渊泉澄泓,时出不竭,其味甚甘,酌之多寿,且馨香异常,不可言状”。而且泉水临于地表,伸手可汲。大家都说常饮香泉水可延年益寿,所以香泉名噪乡里,远近皆知。据县志记载,老县城里,也有人辗转五里,到香泉拉水饮用。
香泉出自延寿山。不知道,是山因香泉水可以延寿而取名延寿,还是香泉水因延寿山的灵气而延寿,总之,山名延寿与泉水延寿相互印证,山中有泉,泉上有山,山泉相映,相得益彰。
依香泉而建的香泉寺,“始创于唐代”。后来历经沧桑,多有损毁。到了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邑民刘于渊重新整修。正统年间,又“曾缘其坏而修葺之”。将近二百年后,“风雨渐侵,倾颓殊甚,殿宇萧条,神象暴露”。于是,廪膳生员锁一贞,居民扬其才等再修,“不逾岁而有成功焉。正殿暨水陆堂、白衣殿、台基、水亭,灿然具备,焕然聿新,可以备美一时,壮丽百代矣”。明朝天启二年(1622),漳蒲举人、永宁县知县汤思敬,为再一次重修香泉寺立碑,親自撰写《重修香泉寺记》碑文。还“建亭于香泉之旁,且浚之以池”。香泉寺内,建筑宏伟,住寺僧尼,曾达百人之众,信众广博,香火鼎盛。
香泉寺,香泉闻名,延寿山,松柏成荫。山下,溪水流淌,修竹茂密。拾级登山,遥望熊耳高耸,洛水奔流,近观绿竹千顷,松柏满山。视野开阔,景趣无限。雨过天晴时,山林一片青翠。林间鸟儿啁啾,草地鲜花烂漫。溪涧流水潺潺,潭水平静澄明。寺院佛音阵阵,村里炊烟袅袅。佳景美不胜收。因而“香泉雨霁”便成为洛宁境内八景之中,位于县城的一处美景。
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公事之余,盼着“因过寺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快乐。闲暇之时,偕几个密友,酙一壶老酒,用香泉水冲几杯香茶,一边观赏美景,一边高谈阔论,享受田园乐趣。文人墨客,亲朋挚友,兴之所至,灵感袭来,撰文吟诗,留下墨宝,与寺僧和大众共同赏析,也是一大乐事。於是,香泉寺、大观亭,便成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赏景抒怀之地,自古及今留下许多咏怀诗篇。
唐元和九年(814)春,大诗人白居易回洛阳时,途经永宁,受到永宁县令卢钊热情接待,并邀请其到香泉寺观景饮茶。白居易即兴斌《过永宁》诗一首:
村杏野桃繁似雪,
行人不醉为谁开,
赖逢山县卢明府,
引我花前劝一杯。
明清时期,洛宁最出名的兵部侍郎张鼎延,就是俗称的张兵部,也写有《香泉雨霁》:
胜地泉香自地灵,
昨霄新雨过禅扃。
湿烟不断潭光白,
晴日初高水气青。
汲罢自知同沆瀣,
品来何遽让中冷。
松间随意销尘累,
鸿渐翻嫌茶有经。
乾隆时期,曾任永宁知县的单履咸,在《永宁竹枝词十首》第六首中写道:
香泉寺里乱乌啼,
王范街道市早齐。
游罢归来斜日暮,
恰担新水到城西。
游客王家士,有《游香泉寺》,赞美延寿山香泉:
延寿山前古柏斜,
经风不到即天涯。
林幽遥见鹿眠草,
境异曾闻天雨花。
眺远无穷堪作赋,
谈空得去倦还家。
山僧饮我香泉水,
绝胜琼浆泛紫霞。
还有张璇的《香泉雨霁》等等诗作,无不文艳辞美,争相称颂香泉美景。
香泉寺自唐朝建成,一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直至民国时期,都是洛宁县城附近,民间佛事圣地,游览观景之所。曾几何时,战乱的洗礼,使寺院沦为瓦砾,让绿山变成荒坡。延寿山砂石裸露,香泉寺僧众绝迹。游客民众缺少了观景场所,善男信女失去了礼佛之地。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时,延寿山附近信众便再建寺院,重塑佛像。山门、正殿,规模可能不如从前,但信众礼佛有了寄托。天王殿里,四大天王,威风凛凛,镇妖驱魔,大雄宝殿内,佛祖慈悲,普度众生。礼佛殿中,磬音远播,佛号声声。古老的香泉寺又获新生。
如今,延寿山在县里“绿化荒山,见缝插绿”的方针指引下,修山路,建景亭,植树造林,初具规模。已成为城北景区之一。香泉寺附近信众,为香泉砌井树石,又请来陕县空相寺僧人到寺住持,坐禅讲道。还建立了“香泉寺管委会”,协助管理寺内事务。
近两年虽受疫情影响,寺院暂不能正常开放,等疫情过后,香泉寺还会重新对外开放,满足信众的需求。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