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发生了一起决定中国历史发展命运的大事,即武王伐纣,牧野大战。以西周部落为主的联军,起兵反商,讨伐商纣王帝辛,最终导致商王朝灭亡。
这场大战,与辉县百泉有关。巜荀子.儒教篇》中记载:“武王伐纣,朝发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共城辉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远古传说中的共工与颛顼大战而怒触不周山开始,这里上演过一出又一出的战争好戏。荀子文中的“戚”地,古时人们考证说是现在的濮阳,但是深究西安、孟津、百泉、朝歌、牧野与濮阳的地理位置,傻瓜才会制定这样的行军路线。所以,真正的“戚”地,就是现在的辉县、获嘉一带。当代很多考古学者研究后认为,位于辉县与获嘉边界的峪河吴村一带,穆家营与丰城之间的风头岗遗址,才是商纣王朝控制东方地区的重要军事地点的“戚”故地。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讨伐商纣王的几十万大军,自孟津岀发,沿着太行山,一直奔向东北方向。在风头岗一带稍作休整,第二天直奔百泉,并在百泉宿兵休整。一路上,伐纣大军走走停停,由姬昌周武王的军师太公姜尚,推算着时辰、天象、吉日,从百泉开始,改变方向一直向东进发,还留下了“周卜村、吐玉口”等地名,然后越过姜太公的老家卫辉太公泉(由于姜尚对这一带地形十分熟悉,所以才会走胜算最大、路程最短的线路),从太行山下突奔而下,直捣朝歌并引发牧野大战。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周武王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起长达800年的周王朝,培育岀许多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