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中华诗词 ☆
朱海明

总书记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做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名家辈出,光耀文坛,长盛不衰,直至今天。

诗词,文字精炼,表达出无限丰富的内容,写尽历史之沧桑、天地之广袤、事态之冷暖、人心之向背。可谓缤纷五彩、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美不胜收……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引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及高尚的价值取向。

诗词的遣词炼句非常讲究,常常是“为求一字稳,捻断数根须”。一个字,往往会成为诗眼,传为千古绝唱。

诗家词人赋诗填词,未必皆实写自己,亦可设身处地,代人抒情,亦可借写别事之本而另有寄托。诗词往往把物人性化,把人感性化。诗词的本性就是一个情字,每一首作品都能体会到作者炽热的情感。读诗切忌逻辑思维,而须用形象思维,得到的是想象和联想,是万物皆有生命皆有情的感知。而情,是每个生命的内在的最基础的元素,决定着每个生命的走向与枯荣。而对于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是为诗词的最大魅力。从骈体到对仗到对联到诗词,文辞典雅,音律和谐,意境优美,韵致幽深……这是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

诗词严于格律,其中诗的平仄基本是定式,特别是近体诗,具有严格的格律;词的平仄基本没有规律可循,而是约定,是“无序”的。

或曰,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包括诗词,形式都是为内容所服务。堆砌词句,赶辙凑律,则内容空泛,味同嚼蜡。相比格律严谨的近体诗,古体诗就相对自由一些,除了需要用韵之外,格律的限制比较宽松,可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可以换韵,还允许散文化的句子。林黛玉曾经说过“若真得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得的。”遍观《红楼梦》,其中的不少诗词并无严格的格律可循,能说它们不是佳作吗?

总而言之,文学创作包括诗词要掌握一个原则,写出好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生活阅历,一个是知识积累,靠抄袭拼接凭空想象克里空永远写不出好作品,除非你遇上了齐宣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