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认为不起眼的麦秸,在她手里神奇般地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当我走进洛宁县麦秸画工艺品厂,第一次看见麦秸画,就被她的技艺惊艳了,原来这就是传统的民间技艺麦秸画。我不禁暗想,这是怎样的一双巧手,让普普通通的麦秸竟然发出了这样绚丽的艺术魅力!

在杨俊苗制作麦秸画的房间里,一幅幅麦秸画琳琅满目,内容从山水花鸟,再到人物故事,取材广泛,画面灵动传神。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竟是用一截截普通的麦秸秆做出来的艺术品。

听到我们的感叹和赞赏,杨俊苗脸上显得风轻云淡。透过她清澈的眼神和坚毅的脸庞,我们感觉到了她的努力与坚持。1996年,在洛宁县土产公司上班的杨俊苗由于企业经营困难下岗了。随后她踏上了一条探索和追寻的艺术之路。
通过杨俊苗的讲述,我们也简单了解了一幅麦秸画的制作流程和麦秸的加工工序。她说:“作画用的每一根麦秸,必须是手工镰刀割的,机器收割得无法使用,因此麦秸画中使用的秸秆大多都是花钱收来的。另外,麦秸画创作中诸如加工染色、拼料、绘图烫制、粘贴装裱等程序虽然复杂,但每一步都不可省略和粗糙,否则效果不好。”

麦秸画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将收来的麦秸秆加工回软,漂白上色,通常染色要熬煮三小时才能固色,然后按色归置好;接下来要把圆形的麦秸秆用锋利的小刀刨开、刮薄,一条条粘贴在一起,然后按需要裁剪成大小不一、长短各异的形状,有的甚至如大针粗细,或如指甲盖一般大小。

至于那些打印出来的工笔人物、山水花鸟图案,则要一一按号标上颜色种类。最多时,一幅图会有一百多种标记,让人眼花缭乱。除此之外,为了让图案逼真,色彩变化有层次,还需要将麦秸用熨刀进行熨烫,熨过的麦秸显出一种自然过渡、深浅有层次的焦黄色,平整不说,效果也非常漂亮。

任何一门手艺都离不开坚守,任何一份坚守都注定和寂寞相伴。在杨俊苗看来,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并不难,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有一份足够的耐心便可出细活,只是这份耐心不是人人皆有之。麦秸人物画的创作,人物的肤色起伏变化,衣服的褶皱纹理,都要在一双手的细致入微下完成,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心与细心。细看杨俊苗的麦秸人物画作品,有的色泽鲜丽,有的古香古色,高低平整,立体感强,画面人物呼之欲出,而且每个小细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她的花鸟动物作品则羽毛亮丽、形象逼真,花朵层次分明,风景明暗有序、错落有致,十分精美。

历经二十年风风雨雨,杨俊苗潜心研究麦秸画技艺,深入挖掘,不断创新,特别注重研发新产品,为民营企业发展铺就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虽然有过生活的不易,也有过创业的艰辛,但是作为麦秸画的传承人和家乡致富路上的带头人,杨俊苗却用一脸的自信和阳光的心态告诉我们,她在艺术之路上无悔自己的人生。近年来,她的麦秸画厂带动家乡妇女勤劳致富,她创作的麦秸画作品不仅走出了洛宁,更走向了全国。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路上,杨俊苗始终牢记企业家的公民责任,以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主动担当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将个人进步、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紧密连在一起,用铁肩担道义的热忱,抒写着人生的抱负与责任。富而思源成为他永远追逐的目标和人生的座右铭!每当灾害降临时,他都义无反顾地慷慨解囊,用生命的虔诚和温暖书写人间之大爱。

麦秸画是我国古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是现代家庭装饰和馈赠亲朋好友,传递友情的最佳礼品。可是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这项传统手艺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成为濒危的民间艺术。

告别了那布满艺术才情的小院,我的思绪还沉醉在杨俊苗的麦秸画作品中,不久的将来,希望随着麦秆画等手工艺术越来越多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手工艺人的坚守,最终能换来传承的回报。但愿杨俊苗的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能够在更大的艺术展台上绽放!
(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