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逄伟
(贾永坤,82岁,世代在下庵村居住,这些传说都是他口述的)
铁橛山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城西23公里,是黄岛区的第二高山。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很久以前是集佛教和道教文化的风水宝地。这里常年烟火不断,很多化外之人在这里生活了很久。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只有古老的鉄橛悬泉和守护他的千年古银杏树,在静静的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见证着那些特殊的人群的消亡和另外一群生逢盛世、安享乐业人们的前世今生!
故事一:
下庵村的由来
在元末明初的时候,一群和尚云游到此,看中了铁橛山下的一块宝地,准备在那里建庙,他们请来了一尊神像。庙建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工匠们突然发现他们请来的神像不见了。正在焦急的时候,放羊娃说山顶有一尊神像。工匠们赶紧去一看,就是他们丢失的,端坐在这里,于是就把他抬了回去,第二天神像又跑到山上。一千多斤的铸铁神像,什么人能把他弄上山的?人们害怕了,于是就请来了一位道行高深的大师找原因。大师举目四处一看说:“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美,确是修炼的好地方,但是这里将来能发大水,庙可能不保。我佛早已知道,所以就到了现在的地方,你们就把我佛请到山上吧。”(1958年上级在这里建水库,山洪把建庙的地方冲毁了,有个村还冲去一个户,死了几个人。建水库的坝基还在。应验了大师的预言)于是大家在神佛自己去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大师到现场看了一下后觉得,这里建庙不适合和尚修行,最好是尼姑修炼。因此就把那里起名为庵,尼姑们在那里修炼了很多个春秋。随着岁月的变迁,尼姑们人去庵空,只留下当时自来佛神像和尼姑们亲手栽的两棵银杏树、滴水悬泉和上庵相依为伴。后来当地人把这尊佛像叫做“自来佛”,一直延续到庙宇被拆。佛像是生铁铸的大约有1000多斤,还有一口挂在银杏树上大约200斤的大钟,据说“文革”时候被一个人卖到胶州去被化了铁水。
寒来暑往,一年初春,有几个寻找宝地修炼的道人,远远望见这里瑞气冲天,祥云罩顶,已经开满鲜花的棠梨在满山郁郁葱葱的松树之间,如一片雪点缀在一片浓墨之中,好似一部天书覆盖着整个铁橛山。叮咚如琴的铁橛悬泉日夜弹奏着天籁之音,上庵边上的银杏树在山巅迎风摇曳,频频向寻宝地的道人们招手,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最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这里有一处已经建好的庵和里面的自来佛神像。于是他们就决定在这个老天赐给他们的宝地修仙练道。(按照常规,道士们修行住的地方应该叫“道观”,但是他们感念尼姑们无意给他们留下的家业,就没有改名,一直延续了原来的名字叫“庵”。)
由于道士们神通广大,加之千年银杏树的护佑,香火越来越旺,道士也越来越多。尼姑们留下来的庵已经住不下这么多的人了,于是主持老道就决定到山下,再建一个“庵”分散人口,这就有了后来的上庵、下庵。这个主持道士道行高深,他选了一个宝地,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划。他建的房子很多并且用途非常明晰,设计也非常合理。房子分别有:大殿、老母殿、牛王殿、阁子殿、主事房、学屋、伙计屋、客房、饭屋、碾屋、药屋、骡子棚、羊圈、东串屋、西串屋等等。当时崂山道士和障日山的道士都要按时到铁橛山的上庵来讲道说法,之后到下庵来居住,所以房子规划的非常齐全。阁子殿在文革时候被毁(2015年已经恢复,并被列为“青岛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房子有的被拆除,被老百姓在原址建房;有的房子没有拆除但是被老百姓改建后使用。
那时由于人多在上面修炼不方便,于是大部分就人都搬了下来居住。上庵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拆毁,还有零散的砖石和地基没有动,新建的地方叫下庵。在下庵的中心地方,原来有一棵和上庵那样银杏树,这两棵银杏树都是尼姑们栽的,在1958年被当地人把下面的那棵银杏和上庵的一棵银杏树伐了,做了部分桌椅,并且每个户分了一块做菜板,若干农户到现在还在用这个菜板。后来这里就成了第二个生活的中心,一直到现在。解放后,道士们大都还俗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现在存世的在六汪镇有两个人,他们都是八、九十岁的古稀老人了。
从他们在下庵建的房子来看,当时的道士们的思想就非常进步,“学屋”培养孩子,“客房”招待来访的宾客,“药房”救死扶伤等等。这里如其说是一个道士们修炼的庵,还不如说是一个有现代思想的农村集中地,由于道士们把土地租给周围的人耕种,他们都和谐共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
现在的这个小村落就是黄岛区六汪镇下庵村。
在历朝历代的沧桑变革中,虽然外面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但是这里即没有遭到战火的洗礼,也没有遭饥饿的侵扰,人们安静地在这个风水宝地繁衍生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这里留下的很多美丽的传说,令人神往。
202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