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见过介绍井陉美食的书,和个人书里的介绍不少但都是马马虎虎一带而过。也可能是地域原因,叫法一样做法不一样。今天把我们一带做捞饭疙瘩杂面条汤,所用食材和作法搞个较细介绍。首先说捞饭要选饱满的小米,不要破碎的,待小米在锅里煮的似奔肚,开始捞放到盆子里,水不要困的太干,捞出来后用勺子在上边摁摁,通过捂这一步口感要好的多。疙瘩,用粘面和玉米面两种面搭配,都要用细箩过面?一般情况下粘面稍多点,面搭配好后开始和面合适就好。下一部是掐疙瘩,用手在盆里挖一块面在俩手中间搓大约大拇指粗细长短不一就行了,随后把面撅夹到二拇指和中指中间右手掐一块面俩手在手心搓,然后放到簸箕里,在簸箕里面稍撒点面,多了滚滚就更圆,还有一个意思是,多了不往一块占。如果疙瘩面多,得好几个妇女用这种方法周而复施进行才能完成。下一步说说杂面条,口味好不好关键是食材选对了沒有?正宗食材大部分用黄豆和绿豆,小麦做配伍。首先分别把黄豆和绿豆在小搬磨上拉成科粒状,用簸箕把豆皮和黒嘴簸掉,只剩下豆肉,然后把俩样豆子放到一块搅勺,撒上些水叫粉豆子实际上是润润豆子,推时好推,水多了碾成了饼,少了起不到作用,有時推碾前把小麦配到了里面,有时随推随续,杂面必须用细箩筛面,但推的不要过凅。结束后找地方凉起来,不断搅防止霉变,凉干后装瓦罐或其他罐子里。够一年食用了。这样杂面擀成的杂面条即筋道又口感好。擀杂面条要求和擀白面条差不多,面饼薄厚一至,杂面条长度一虎强点,比面条窄一些,擀好后整齐码到篦子上,做闲饭每次用一小撮就行,图的是味道!象这过事用得擀俩篦子以上。这些活在头天下午准备好,第二天早晨做饭用。最后一步就是做饭了,早晨根据时间开始烧火,锅里水开了后把洗好切好的白片片放进去,继续烧火煮片片,然后放疙瘩,先把疙瘩捧到簸箕里用摇着的方式往锅里下,把火烧到最旺防止疙瘩在锅底粘住了。放好后滚会,再根据稠稀情况下杂面条,待饭熟了后爆个葱花!此时满屋香味!口水快流出来了,吃饭了先产点捞饭放碗里后盛饭,干粮是"金裹银,银裹金”,这饭特点是耐饥,过去干重体力活,特别是盖房子砸项上渣子大部分人家做这样的饭。这样的饭粗粮细作,平时不长吃也算改善生活。数十载没有吃过家乡美食了?!想起来就嘴馋!记住乡愁永不忘,希望在大家努力下把这道美食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