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 如 其 人 》
文/易 之 中
在这个群呆了好几天了。有点感想。诗有三部曲:读诗、写诗与论诗。论诗比写诗难。从诗史看,写诗的人多,但论诗的人最少。在今天的“手机诗”上,写诗就更多,诗论就更少。写诗是一首一首去写,论诗也应一篇一篇去论。或者,一个一个问题去论,而不应一句一句去论。但这个群,却很是“出格”,不是一篇一篇去论,而是一句一句去论。另外,今天去论诗,最好能与时俱进,不要去步前人的后尘。今天的“论诗”,应该是要去论“手机诗”,不要再去论“格律诗”。除非你有新的见解。论“手机诗”,可以把握时代诗的“脉博”,可以接地气,有“新气”。但论“格律诗”,有点太“老气”,前人已反复论过多遍了。其实,现在的“手机诗”,问题也太多了,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例如,其中有一个问题就很值得论一论。那就是“诗如其人”。在诗书画中,“字如其人”论得最好。我们可以通过某人写的字,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在公安史上,用一个人的字去破案,也是有很多案例的。“画如其人”,也有人论过。但“诗如其人”,至今还是一个“空白点”。很是值得探讨。其实,“诗如其人”也是可能会成立的,我们可以通过某人的诗的“风格”,读出该人的“性格”。

在我的群圈中,有一男一女,很喜欢写五七绝格律诗。女的天天写,好象做家务。男的也天天写,好象上班打卡。他们反复就写这两味。五七绝与律的诗,我喜欢“律”不喜欢“绝”,“音律”多美,“音绝”不好听。“天无绝人之路”,“绝”什么呢?当然,这是玩文字游戏,开玩笑。“绝”是四句,“律”是八句。后者比前者“长”。五七言的“绝句”并不是不可写,但关健还是写诗的语气和语调。这两位“诗人”所写的诗,读起来语调与语气有点“急促”,用民间的话来说,象是“赶投胎”一样。诗的语气有“急”有“慢”,这可能与作者的性格有关。有的人的性格是干脆利落,有的人的性格是婆婆妈妈。从《性格学》来看,急躁的人,一般来说是比较短命的。例如:楚霸王项羽。而啰嗦的人,一般来说是比较长命的。例如:女人比男人长命,因为女人比男人啰嗦。《康桥》与《雨巷》比较起来,前者的语调与语气就比后者有点急。后者既长又柔。急躁的人的性格有点硬,刚者易折。啰嗦的人的性格有点软,软者难折。民间有“折寿”的说法。折寿就是减短寿命。

写诗也好,说话也罢,最好是有头有尾,不要只有头却不见尾。做事有头却无尾的人,这种性格的人,也可能是短命的人。这个群很热闹,一天就有几千条信息,但很可惜,却是量多质少。都是一句一句地说。当然,生活上的聊天,是可以一句一句的聊,但你去论诗,也是一句一句地聊,只有开头却没有结尾,结果,人家就不知道你究竟是“论”什么问题?你说你很懂诗的“格律”,你也应该完整地说一说,你一句一句去说,让人家如堕五里雾中,人家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学习?

写诗建议还是悠着点好。曹植的《七步诗》也只是唐诗宋词中的偶然例子。唐诗宋词的主流主调还是以温柔为主。婉约诗比豪放诗要多。建议最好不要写“急就章”的诗。不要写快诗,写急诗。写好的诗,最好放一放,反复修改后再发表。诗的语调与语气能悠一点,可能更有韵味,更有深意。
2021.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