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洱海赞》
作者:李祖龙
编辑:艾宗升

△腑瞰洱海

△洱海全貌
巍峨的红土高原
有一只神奇的耳朵
那是天籁的入口
还是地籁的门户

据传是长江
最后的泪滴
又说是红河
残存的血迹
其实是
澜沧
不舍的漾濞

△洱海
明眸之中
尚且有
一点点的忧愁
微波的笑靥里
又不失
含情自脉脉

静
是江湖的渊薮
动则
澎湃而又激烈
站立高原上
看尽江山天际
随湄公入海
曾意图
擒得那金瓯

△远眺苍山
温柔的南风
总是款款而来
不经意间
撩开了
上关所有娇花
点苍山啊
都急白了头

△祥云
千古流年
也不曾改变
洱海皎洁的满月
悠悠的祥云
不仅仅是
司马相如的仰望
更是全人类
向往的美好家园
△洱海月圆
哀牢盛世长久
无可奈何于南涧
大汉长安的
上林苑中
你已是泱泱中华
永远的昆明湖

△喜洲
博南山上鏖战
成就了
长久的永平
郡立永昌
安居乐喜洲
你从此
固守在彩云之南

△漾濞
面向那
恣意的汪洋
拓土继而开疆
绝世的功勋
或甚于
大秦的始皇

△大理古城
诸葛据南中
重振了
衰微的汉邦
吐蕃时刻不忘
谋蓄的征夺
南诏又建立了
繁荣的太和

你无论曾经
属于谁
终归化为
中土大唐
永恒的铁柱

△铁柱(大理博物馆)
宋挥玉斧时
无奈分疆
大理之国
看似云止风住
波涛犹激荡

元跨革囊
甫渡过
湍急的泸水
接踵未至
割据早已灭亡

△大理城楼
儿女情长
一杯孔雀胆
摧断了
大元公主的心肝
却挽救了
家国
数百年之殇

△陈圆圆雕像
赡思丁的行省
朱元璋屯田
英雄残忍地
冷落了
深闺的陈圆圆

△大理城楼
试问
莽苍的大地
谁又知晓
那是为了
搏回
失却的疆场

△三塔
妙香佛国
早已成了传说
洱海三塔
还是那么地
崇高伟岸

△剑川
剑川中的光影
依稀里
时不时地
动闪着

△三塔景区
不悔的年轮
彻底碾碎
天龙那
坚如磐石的
八部

△大理古城墙
如梭的岁月
愀然淹没
所有的
残局
以及斑驳的
旧痕

△弥渡
淌水的小河
再怎么
也追寻不到
那渡口的弥勒

△弥渡小河淌水
路上的行人
脚步匆匆
心中却暗自地
惆怅着

△天龙八部城
众生的信仰
究竟
去往了
何方

△天龙八部城
奈何桥下
三生石之上
身在忘川
也千万别喝
孟婆那碗
迷魂摄魄的汤

△巍山
一时的惘然
终将明朗
重返正道上
便是
巍巍的宝山

△巍宝山
蝴蝶本无心
绕泉嘻戏
世人自惊奇
赞叹千年

△蝴蝶泉
草英木华
缤纷无常驻
阿朋找寻的
又何止
银花金花

△金花与阿鹏
无量山上
茂林常伴雨哗
谁又忘得了
神仙姐姐的家

△南涧
甭管秋水三千
沧海又无涯
祥和
才是一切的依皈
幸福
更是永恒的牵挂

△鸡足山
不知鸡足山上
那普照的佛光
可曾见到过
奔袭而来的
南亚次大陆
电光石火般的
冲撞

△云龙
云龙鹤庆的久远
又是否
经历过
中南半岛
无情的排碰

△宾川
山川已横断
岭上云端
始终坚信
宾川的牧马人
或许批评过
漾水的欢歌
或许聆听过
长江的呜咽
又或许安慰过
红河的泣啜

无论采取
何种的方式
最终都囊括在
人间
不朽的
宽阔长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鸣谢杨士斌、杨继培、杨子谦、梁蜀生等摄友诗友。敬请提供图片作者姓名。同时欢迎留言评论!
一一《和平树下》公益网编辑部
编后:
大理,华夏白州,中国独有。
大理,我和我亲爱的战友们的第二故乡。
大理,风花雪月,银苍玉洱,上关花下关风,是我们给远方来的客人必须介绍的风景;三道茶来宾必品。
闻名中外的大理古城,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一军机关直属队曾经在这里驻扎16年,军民关系融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谱写了一曲曲双拥赞歌。
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大理,目睹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居住在这里。所以,形成了“洋人街”,真正是“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就是“赖着不走”啦……
曾经生活工作,学习训练和作战凯旋的十一军官兵,于2019年建军节“重返大理”,在这里隆重纪念十一军组建50周年。战友们登苍山、游三塔、观洱海、逛喜洲、又见蝴蝶泉,再续金花情……
为了表达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意,《和平树下》公益网总编辑艾宗升特约战友诗人李祖龙创作长诗《洱海赞》首发于本网,赞美的不仅仅是大理风光,赞美的还有她的文化底蕴,赞美她包容开放,魅力四射!这里,包含着我们一大批老战友对第二故乡浓浓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