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红琼(云南陆良)
首席编审/方孔
父母搬了新房。老屋长期闲置,虽然家人会时不时的去打整,但因长期无人居住,还是会时不时的漏雨。父亲要求我们回家翻修老屋,我们说:“人不住,别修了,现在又不是没有住的”。父亲不乐意,说到“老屋见证了咱们一家人的成长和家庭兴衰,也算是咱们家的根,不能因为有了新的住处,就丢掉了自家根基吧。”听之父亲的话,我们姐弟五人无话可说,顺着父母的意愿,找人翻修了老屋,找漏,加固门窗,归置一翻后,虽然人受累了点,但老屋又重新焕出原来的容貌,用父亲的话说:因为付出了实际行动,家在,根还在。
高中好友打电话说回老家建房,拆了旧房后,在原来的地基上重建新这。我听后大吃一惊,因为好友大学毕业就落户昆明一厂况工作,在昆明早已取妻生女,房子也从昆明的城效一步步换到了昆明市区,从小两居换成了大三居,从一套房变成了两套房。我问好友有何原因,好友说,虽然父母跟随他长住昆明,每次回老家探亲访友,看着老家的变化,一家家的住房大变掉,父母总是免不了长口吁短叹,总说根在老家,根在陆良。为了满足和了却父母有生之年的心愿,同学只好回老家,拆老房,建新房,也算是满足父母对老家的愿望。
快要到退休年龄的知心大姐邀约小聚,我举杯祝贺大姐很快就要重获自由不需要再上班时,大姐却家长里短说着,说到激动时,情不自禁的流着眼说:“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青春、汗水都留给了过往岁月,酸甜苦辣和人生百味也品了无数次,但突然间到的那个特别的日子里,在接到通知说不需要再上班、光荣退休的那一刻自毫的说一声:工作以来一路走过的这三十三的时间里,不负韶华,不负自已,不负娘家,总算还留有一点老根基吧!
年轻时,不需要思考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长长的日子里有大大的天,总认为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洒,有许多未知的路等着去奔跑。越过了年龄的三八线,才发现,仅剩的工作时间屈指可数,转眼间,奔五就l在眼前。于是乎,开始拷量自己,来世一场,何去何从?既然与这个单位有缘,毕业后一脚踏了进来,无论一路走来艰辛几何,就从未想离开过。掐指一算,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做老黄牛,也算是故土难舍,如绿叶对根的那份情意。
生活中,常常听年轻的学子说到,大学毕业了,再也不想回老家找事做,想走出去,有多远,走多远。人在年轻时,总是盼着有机会往外奔,一心想着挣脱家的束缚,更不知道根在何处?或许,人只有到了临老了老了的时候,才会一门心思地追根溯源,寻找落叶归根的感觉。到了那时,才知道家在何方,根在何处,根为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