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识别》
文/周生祥
.秋末冬初,气温一忽儿热,一忽儿冷,季节把秋天和冬天错落的交叠在一起,随着秋的渐行渐远,冬的气息越来越浓。小区里的植物可不管这么多,他们照例在每天清晨来公园聚会,乐此不疲。
这天早上,植物们正聊得起劲时,旁边走过了两个小孩,沙朴盯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等俩小孩走远后,沙朴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这俩小孩长得真像,谁大谁小也分不清。”
“这是住在小区里的双胞胎兄弟,一个叫强强,一个叫壮壮。双胞胎嘛,当然长得像了。”乌桕啧啧称羡。
“双胞胎长得像到可以理解,可是在我看来,人类都长得差不多,都是有鼻子有眼的,很难区分。”枫杨愁眉苦脸地说。
“如果哪个人没有鼻子或没有眼,那不成为妖怪了。”广玉兰没好气地反问枫杨,引起植物们一阵哄笑。
雪松挥挥手,让大家静下来。他说:“平心而论,我们植物看人,好像都长得差不多,很难分辨。但反过来,他们人类看我们植物,也是如此,常常为植物识别搞得糊里糊涂,伤透了脑筋。”
“不要说人类识别植物,就是我们植物自己,也是品种繁多,有时穿着同一副马甲,哪里认得过来。”杜英摇摇头,表示很无奈。
“此话怎讲?你说清楚点。”广玉兰不理解杜英说的。
“这还不懂,我们许多植物,同科同属,看起来很像,但是不同的种,很难区分。比如你们玉兰家族,就不知道有多少种,什么广玉兰、白玉兰、红玉兰、紫玉兰,等等,弄得我头都晕了。”杜英装作痛苦状。
沙朴接上来说:“还真是的,我有同感,你们看黄杨家族,什么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金边黄杨、银边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等等,不下几十种,哪里认得过来。”
广玉兰反驳道:“顾名思义,我们玉兰,根据花色,白的红的紫的,不是很好分辨嘛。又比如黄杨,根据大叶小叶金边银边雀舌瓜子等形状,不也是很好识别的。”
“那如果不是开花季节呢?又或者有些植物会开不同颜色的花呢?并且大叶小叶等形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算不算雀舌瓜子就更说不清了,这可怎么识别好呢?”杜英连发数问,说得广玉兰无言以对。
黄山栾树深有感触,他挺了挺腰杆,说:“玉兰家族,黄杨家族,还有栎类、樟类等家族虽然复杂,总还有明显区别,只要仔细看看还是能认出来的。比这些难识别的植物家族多的是,我前几天就出洋相了。”
“你黄山栾见多识广,是谁把你难住了?”乌桕关切问道。
“前几天我放年休假,去江边玩,一路上遇到了许多芦花,他们嘴巴很甜,只听到‘栾兄’、‘栾哥’不停的叫我,而我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只能‘嗯、嗯’地应着,你们说我有多难为情。”黄山栾树到现在还觉得不好意思。
“芦花?芦花是谁?”沙朴好奇心来了。
“芦花都不知道,亏你还想写书。”雪松轻蔑地看了沙朴一眼,又对着大家说:“早在《诗经》里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记载,稍微有点古文知识的,都会知道这样的诗句。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的古称,而芦花便是芦苇的花序(或果序),‘白露为霜’就是说明了赏花的季节。‘蒹葭伊人’是人们表示爱情乃至亲情友情相思的意象。”
“芦苇谁不知道,难道栾兄会不认识?怕不会这么简单吧。”沙朴有些不服气。
“沙朴说得没错,我见到的‘芦花’,有些是真正的芦苇,有些则是外貌相近的禾本科其他高大草本,比如芒、荻、五节芒、类芦、芦竹、蒲苇、斑茅、拂子茅等。他们长得太像了,我是一头雾水,又不能乱叫。” 黄山栾树急得真跺脚。
“有这种事,我有点不相信。”雪松马上吩咐狗尾草,通知芒、荻、芦竹、芦苇、斑茅等植物来公园,让大家开开眼界。
不一会儿,这些植物先后来到公园,排成一行。雪松他们走上前来,想一一认识他们,但确实难以识别。雪松就让他们作自我介绍。
芦苇先说:“我是芦苇,秆高1~3米,顶生大型圆锥花序,多年生草本,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洼湿地,产全国各地,秆可作造纸原料或供编席织帘,多栽以固堤护岸。”
芒介绍说:“我的秆高1~2米,多个总状花序排列而成顶生圆锥花序,叶较窄,花序较为直立,小穗有芒,较为耐旱,常见于南方各地山坡、溪边、路旁和荒野。另有人工培育的园艺品种花叶芒和斑叶芒,叶片带纵向或横向斑纹,以增加观赏性。”
荻弯着头说道:“我的秆高1~4米,圆锥花序呈扇形,常弯垂一侧,小穗无芒,几乎遍布全国,多生长于山谷、荒野及河滩湿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其中‘荻花’即是指我。”
五节芒摇晃着身体说:“我的秆高2~4米,叶较宽,大型圆锥花序,花序主轴较长,相对耐旱,产于东南各省区低海拔山谷或潮湿荒地。茎叶强韧,可造纸,叶缘锋利,一不小心会割破手,你们可别惹我。”
类芦话不多,他说:“我的秆高2~3米,圆锥花序长达30~70厘米,产南方各省区山沟、溪边或砾石荒地。”
芦竹挺直腰杆,自信满满地说:“我是芦竹,秆高可达3~6米,粗大直立多节,略似竹茎,可作制管乐器中的簧片,茎纤维长而强韧,为优质造纸原料,顶生圆锥花序长30~60厘米,产南方各省区,多见于河岸路旁,亦常作园林栽培。另有园艺品种花叶芦竹,叶片带黄白色纵向条纹,常作观赏栽培。”
蒲苇轻声轻气地说:“我的秆高2~3米,粗壮,丛生,圆锥花序大型稠密,长50~100厘米,原产南美,引入国内栽作观赏。另有园艺品种矮蒲苇和花叶蒲苇,矮蒲苇的秆高仅1~1.5米,花叶蒲苇的叶片有黄白色纵向条纹。”
斑茅谦逊地说:“我的秆高2~4米,粗壮,丛生,顶生圆锥花序挺直,长30~60厘米,主产南方各省区,北及陕西、河南,生于溪边和河岸草丛中。可用于造纸,有时亦作观赏栽培。我的特点是可以带着种子飞,利于传播。”
拂子茅比较矮小,羡慕地看了看芦竹,低声说:“我的秆高只有45~100厘米,圆锥花序紧密,生于潮湿地及河岸沟渠旁,分布几乎遍于全国。我虽然不伟岸,但能为牛羊提供优良牧草,亦可作观赏栽培。”
芦花们自我介绍完了,听得雪松他们还是晕头转向的。黄山栾树问雪松现在能识别了吗?雪松无奈地摇摇头,只好厚着脸皮问大家,谁掌握了窍门请说一说。这时,狗尾草走上前来,说:“听了这些芦花的介绍,觉得他们之间真的很相似,要识别他们,我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几个要点,不知道对不对……”
“那你还不快说。”雪松急不可耐。
狗尾草故意慢悠悠地说:“这些要点是,1、芦竹一般是最高大的。2、荻看过去是白茫茫的。3、芦苇经常是披头散发的。4、斑茅有时候会自带紫色。5、如果荻和芒长在一起,好看的那个是荻,其次是芒。6、多看多分,然后凭气质判断。7、实在分不清,统称茅草,或者芦花,也不算错。”
“那如果用遍了以上办法,还是分不清,哪该怎么办?”沙朴还是很纠结。
对沙朴的问题,有的说用DNA检测,有的说用二维码扫一扫,有的说借助大数据分析,一时间议论纷纷。只见狗尾草头一仰,手一挥,嘻嘻笑着说:“那我再加上一条,分不清又很纠结,请对照植物志,去江边发发呆,吹吹冷风,也许就认识了。”
“哈哈哈哈!”植物们哄堂大笑,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