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永丽 张超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立战功,佘太君率领杨门女将用自己的身躯造就爱国情。而如今,在祖国大地青城首府的草原热土上志愿者队伍中的“花甲”女将们,为打造无废城市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全国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之一。东望志愿者内蒙古讲师组,从今年7月份开始助力社区做垃圾分类工作。其中60岁左右的女将就有10位。她们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不同城市和地区,每天从驻地出发,到不同社区做垃圾分类和疫情防控值岗工作。



2021年11月19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鑫盛社区,东北区新闻处内蒙古工作站的工作者采访了来自赤峰市的71岁志愿者鲍国清,她说:“我是东望志愿者,东北区内蒙古实习讲师,7月份就从赤峰老家来到呼和浩特做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国策,志愿者应该首当其冲走在前边,做引领者,所以我一直在这里做。”71岁的年龄,她放弃了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而奔赴青城首府,坚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来自满洲里的62岁志愿者张国荣接受工作者采访时说:“家人支持我,虽然爱人在医院住院也是支持我来做垃圾分类的,而且爱人很认可垃圾分类这块。因为这个垃圾分类是国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垃圾分类,如果垃圾分类不做好的话,它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垃圾分类这块必须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我们作为一名东望志愿者,首先提前做到,必须我们要以身作则。”张国荣的爱人在病床上仍然支持她做垃圾分类工作,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有这样的志愿者和背后支持她们的家人,相信垃圾分类这一国策一定会落到实处,造福百姓。

11月20日,工作者又来到了志愿者疫情防控值岗的呼市玉泉区建华南社区,采访了内蒙古讲师60岁的黄凤琴,她说:“我是从赤峰到呼和浩特的,不光是防控值岗,我们讲师队伍来到呼和浩特更重要的是做垃圾分类。因为垃圾分类是国家政策,五位一体总布局里生态环境的治理,它必须有一批引领者、先锋队,我们就是来做这项工作的。我们也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在疫情期间,需要值岗就来值岗,我们是换岗的。做垃圾分类,不感觉那是垃圾,感觉都是宝,从中提炼出很多东西,像植物油、有机肥、还有塑料全是宝。还有其它垃圾分出来以后,经过高科技提炼能发电,全是宝。所以我们也非常愿意做这件事情,要引领大家把这件事情做好。”就是这样一位已经进入老年人行列的普通妇女,在成为志愿者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公益宣讲员,对垃圾分类这样的国策,不仅有自己的理解认识,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实践,甘愿付出,做垃圾分类的引领者。

当工作者来到志愿女将戴国珍值岗的小区门口时,面对镜头的她说:“疫情严重了我们就做疫情防控,原来是做垃圾分类,现在是分组来做疫情防控了。做为东望志愿者应该为呼市家乡做一点贡献,虽然没有大的能力,但是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工作还是能做好的。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点小贡献,这是我心里想要的,也是为人民服务吧。”59岁的年龄,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仅让人钦佩和尊敬,更要向她们学习。

还有来自鄂尔多斯准格尔的廉素梅今年68岁,来自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的赵淑珍65岁、潘淑云59岁,来自乌海的张华60岁,来自赤峰的王秀华60岁,来自满洲里的张亚凡58岁……她们离开自己的家乡义无反顾地来到青城首府,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甘愿为垃圾分类、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她们是青城首府耐干冷、耐贫瘠土壤里生长的朵朵丁香,枝叶繁茂,花色艳丽,芳香四溢着这座即将把垃圾赶走的无废城市。为爱,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夕阳这边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