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康驿站”说起一一
江苏/顾盛杉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委组织部今年将“社区品质提升行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推动全区38个社区建设“睦邻点”。姜堰区总工会以此为契机,提出在社区“睦邻点”建设“安康驿站”的思路和构想,得到区领导充分肯定和区委组织部大力支持。目前,全区已有78家户外劳动者“安康驿站”纳入建设规划,其中简易型25家、服务型20家、示范型33家,基本做到城区全覆盖,让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大约每隔2公里就能找到歇脚场所。
小小驿站令人感慨颇多。
要厚植为民情怀、把牢为民导向、坚定为民理念,在办实事中提升民生幸福“含金量”。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时刻牢记使命,把“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始终。要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用心用智解民困、化民忧。要崇尚为民造福的公德,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聚焦“急难愁盼”,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要以百姓心为心,常到田间地头走走,多去街头巷尾看看,公交地铁挤挤,菜场超市转转,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能真正知晓人民群众的喜怒哀愁,才能对百姓冷暖感同身受,才能精准抓住群众期盼的实事、需要解决的难题。只有聚焦“急难愁盼”,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要以“公仆意识”破解群众“办不成的事”。如今,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以“难事专办”方式破解群众“办不成的事”。有这样的窗口“兜底”,群众办事心里有了底。如果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有人管了,每个办事服务窗口自然就都能成为“办成事”的窗口。上千年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当官做老爷的高高在上,自命“为民父母”,用家长制的包办来“为民做主”,老百姓只能匍匐在社会的底层,做他们的“子民”。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人民公仆”的概念,得到中国共产党人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其后又写入宪法,成为我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和法定义务。从此,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党员干部成为人民的“公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对党员干部来说,永葆“人民公仆”本色,才能永远不负人民的拥护和期待。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一串串沉甸甸、含金量高的数字,凝聚着江苏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就。吴政隆同志提出要“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这些“热语”,字字句句回应民生关切,必定照亮百姓生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充分肯定了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的丰硕成果,指明了接续奋斗的方向。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自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正在央视热映的建党100周年献礼剧《香山叶正红》有个场景,中国各界代表云集北平,周恩来称这是前无古人的盛举,大家都觉得这是众望所归,毛泽东举杯庆祝,要和大家成为一家人,并说过了今天就没有客人,都是这里的主人。朱德也表示他们都是伙计,东家就是全国人民,他们都是给人民干活的人,来了这里的人就没有“客人”之说。他们和各路英雄都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不求自己的荣华富贵,只是希望中国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和平的日子。他们不在乎自己仅是绿叶,但他们不知道就算他们仅当一片叶子,也能像红花一样的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