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风认知观》二
文/易华明
规避误区,把握文艺健康发展,文艺界在强大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原有的所谓之正统文学(姑且称呼,非有他意),无论在艺术水准,灵魂思想,认知观,诸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改革开放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网络成了文学艺术宣传的主要载体。随之,应运而生的各种文化网络刊物。微信群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说它野蛮生长也不为过。
然而,在艺术水准和发展方向上,由于各自的素养基础差异,便使得文学这块有些狭隘的原野上良莠不齐。各种乡野文学,自由文学,草根体文学,蜂窝连横。团体刊物,公众号泛滥发展。只要不违反政治原则,也无人监管。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自清,自查,自律,使文学这面旗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时下,吾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其一,有的文学网刊微信群体,挂在某正统名下,以其提高号召力和影响度,向群内征集作品小出版。公开每首诗上榜必须交百元以上。或另约谈。吾认为这种作法值得斟酌,这样的商品规则就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沾污文学艺木和组群的初衷,这一点也许有民刊的苦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个人认为,不管怎么说,文学还是要保持灵魂洁净度的,不可随波逐流,要有一层遮羞布。所以就需要出版者的一些智慧,我们可以采用只收起快递费的形式发稿。至于版面(主要是封面),可以收取版面费(如广告一样),有一个民刊就是这么做的,个人认为值得推广。
也许有人说这是变相收费,实质一样,我也认可这种说法,但蒙上这层面纱至少能给文人们留下最后的一点体面。
其二,有的网刊微信群体的某些人,不讲究蓄势待发,凝聚精华,而只讲数量。基本上天天能在群内网站上,看到他的大作。
有一次,群内一个网友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群内半开玩笑地说:你要脸吗?天天这么搞我们真烦了。虽说这位网友说得太直接,未留面子或粗了点。但反映了一个问题。你写得多,并不代表就一定好。乾坤大帝一生几万首,试问他是诗人吗,有人认可吗。说句不恭的话,盲目的数量不是出类而是另类,不叫精华而是粪土,最多的粪土也不及鲜花一朵。你的作品多,不一定就是才华横溢。再说一个人的脸面是最重要的,人们百般的呵护着自已的脸,就是想让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别人看得舒服,产生美感共鸣。做人要懂得思考,节制。把你的文章诗句反复推敲凝练后,把最好的,最精彩的展现给大家,那不好么。你可以天天写,但不可天天发给大家看呀。拿你最好的展现给大家,才是你的智慧。
其三。发篇文章或短诗,其个人介绍,比你的作品文字还多。而且每首都是如此。作为新手作个简单介绍尚可。如是老手那何必每次都介绍呀,而且大小陈年往事的工作经历,一笔不漏的反复介绍。不知是要记住这个名字,还是欣赏他的作品啊?真搞不懂。这个和我们的编辑群主的认知有关。直得商榷啊。
我们各群的业余文学爱好者,要有自已的认知观。要有鉴别能力和一定的文学术艺欣赏能力。多看书,多凝聚真气,不要盲目跟风,出风头。再者,各群主,是主梁,是风向标,应把正群内兴趣重点,把握好方向,在文学艺术的大道上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