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文明的碎片》
文/牧夫 两宋烟雨(2)
编辑制作演播/慧觉
歷史的麈雨一次又一次地掠過這座皇城,無数個帝王將相、王公貴胄、英雄豪杰、草莽流寇以佔據她而霸天下爲終極目的,謀劃過多少次陰謀,策劃過多少次宫廷内外的厮殺和戰争。從而造就出無数個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也同時攣生出禍國殃民的佞臣與陰謀家。爲英雄而設計的戰争,爲小人而設計的暗幕,爲纶巾羽士而設計的竹林書院…….在一個不算短的時期内,這座皇城演出了一幕幕悲壯的、痛心的、滑稽的、尴尬的、苦澀的多面劇。是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的旋涡的中心。

爲一統大中華而位登九極的宋太祖;爲挽救北宋而至力於變法的王安石;差一點至蘇東坡於死地的“烏臺詩案”;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飛與出買民族利益、大奸大恶大邪的秦檜,以及圍繞“戰與和”所進行的那場貫穿整個兩宋歷史的带着强烈血腥味的残酷的鬥争,构成了一幅歷史的長畫卷……

公元九六〇年的元旦剛過,後周都點檢赵匡胤在汴京附近一個叫陳橋驛的地方,略玩了個小把戲,就把後周的江山揣進了自己的口袋裹。從此開始了三百一十九年兩宋王朝的歷史。這是一個戰亂多動的時代。所包含的内容的多味性、形式的多緒性,多維紛亂的空間,使我們在逼視這段歷史時,感到了眼花繚亂,復繁紛呈。

面對着極端錯綜復雜不平静的空間,趙匡胤接受了趙普“先南後北,先弱後强,而後一統中華”正確的戰略方針。於九六三年發動了對南方諸國的戰争。至九七六年,十三年間,滅巴蜀、取南唐、伏吴越、荡南漢、平闽楚,横掃六合、氣慣長虹、摧枯拉朽、浩浩盪盪、一路長歌。戰争在南方輕鬆順利進行的時候,趙匡胤却累倒在汴京的崇元殿裹。壯志未酬,宏願未現,五十歲的他撒手西歸。

皇弟赵光義接過了皇權,靠着宋太祖征南戰争勝利的餘威,宋太宗赵光義發動了對北方遼朝的戰争 這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前的一次悲壯而又輕率的對話。在南方的戰争取得彻底勝利的同時,趙光義應該注重發展生産,减轻税賦,休戰息民,在國力有了强大的提高後,爲一統中華再發動對遼戰争,這才是上策。

但是赵光義不是一個心理舆性格健全的政治家、謀略家、軍事家。由此而發動的對遼的戰争,也就带有些盲目性、随意性,從而導致了戰争的長期性、復雜性,以及由此而引起宋遼两個政治集團間、兩個政治集團内部矛盾交織在一起的多味性、可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