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恭王府(9)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恭王府之九
在这一节中,我们根据有关资料的介绍,来进行陈述。
据了解,曾经有过一些图录,皆为英文印刷,并且扉页上有小恭亲王溥伟的朝服照。不仅如此,这些图文并茂的图录还介绍了当年在纽约拍卖的恭王府藏品,其中有玉器、青铜器、陶瓷、木器、珐琅、石雕、织绣等七大类、五百余件。
另外,根据相关资料介绍,2006年初,在中国驻美使馆人员的帮助下,曾经找到了图录中编号为134的孔雀石山子下落,它现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编号为343的兽面纹铜壶,则在美国的弗利尔美术馆。恭王府已将这本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拍卖图录作为文物收藏,同时,它亦将成为寻找和研究恭王府文物的重要依据。

恭王府一角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还查到了一些书画珍品的下落,如:晋王羲之《游目帖》,据说在1900年前后即流出王府,辛亥革命后流入日本广岛,1945年被原子弹炸为灰烬,现在只有复制品传世;唐韩斡《照夜白》,收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颜真卿《告身帖》,现藏日本书道博物馆;宋易元吉《聚猿图》,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与此同时,还了解到,台北故宫也珍藏着一批原恭王府的紫檀家具,它们是在民国时期由“清皇室接受委员会”成员,从北京带至上海,后又从上海携往香港,最终辗转至台湾的。“如果有一天,这批紫檀家具能够回到它们北京的老家来展览,那该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事啊!”恭王府的人这样憧憬着。
诚然,我们的国人也憧憬着,经全面修复后终于向社会开放的恭王府,将成为公众了解清代王府和王府文化的一个瑰丽的窗口。
叙述至此,我们再聚焦一下这里的福字文化。
据有关资料介绍,清代皇帝,在每年春节来临之时,都要亲笔御书大“福”字 , 赏赐给有功的王公大臣,以表示天子对臣下的恩宠。而王公大臣如能获得皇帝赐赏的“福”字,会喜出望外,并感到这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预示着有可能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前途无量。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恭王府中“福”字碑藏在花园的假山内,这座假山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假山下有一幽静的“洞天”,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皇后祝寿写的“福”字碑,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此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福字碑寓意福照全园,因为康熙留存人世的题字极少,所以福字碑倍显珍贵。据说当年嘉庆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直到建国初,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一次接见外宾之后在花园无意中发现假山上面石头的形状象龙头,按说龙头下必有国宝,于是马上打电话给郭沫若,打开被封的洞门,发现了福字碑,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确认其为康熙当年写给孝庄太后的福字,而盖在福字中央刻着“康熙御笔之宝”的大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
我们都知道,当然有关资料也曾有很多介绍,康熙一生是十分酷爱书法的,尽管他的书法很棒,但却很少题字,所以康熙御笔在历代皇帝的笔墨中最少,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不仅如此,康熙对“福”字情有独钟,潜心长期钻研其写法,这或许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一生都在追求“福”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查阅有关资料中,我们发现恭王府的“福”字碑为康熙御笔之宝,隐于密云洞中,谓之“洞天福地”,纵观康熙皇帝亲笔所书的这个“福”字,可以说刚劲有力,气势不凡,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为“田”,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字,右偏旁像个“寿”字,正因为这样,所以整个“福”字又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多福”,巧妙的构成了福字的含义,可以说极富艺术性,也的确是意味深长的。更为珍贵的是碑的右上方,刻有康熙的玉玺以镇福,因此此“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
我们都知道,恭王府府邸的前身为乾隆权臣和珅的宅第,其后为庆王府,再后为恭王府。有关资料显示,“多福轩”原为王府东路二宫门内的第一组完整四合院,是府邸中一处重要的殿堂,也正因为如此,研究其历史沿革并对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缮,的确是极其重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