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恭王府(7)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恭王府之七
今天是走进恭王府之七,在这一节中,重点提及一下伟人的遗愿。
我们都晓得,由于许多年以来,恭王府一直被传为是《红楼梦》里贾府与大观园的原型,据说早在150多年前的清人笔记中已有记载。红学家们为此争论得很厉害,最终引起了当时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的高度关注。
那是1962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著名红学家王昆仑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恭王府进行视察。在此过程中,经过府邸与花园后,周总理以他惯有的政治家的睿智指出:"不要轻率地肯定它是,但也不要轻率地否定它不是,要将恭王府保护好,将来有条件时向社会开放"。

恭王府一角
在此后的几年中,这座历尽沧桑但美丽壮观的恭王府,竟然成为了共和国总理心头的一个牵挂。事实上一直到1975年,处于病重之中的周总理,还一直念念不忘恭王府的对外开放工作,甚至在病床上,周总理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找来,嘱托他务必办好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适时向社会开放恭王府。
我们注意到,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就是周总理的这样一个嘱托,后来成为谷牧副总理晚年难以解开、却一定要解开的心结!也正是这样一个嘱托,促成了今天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工作的最终解决。
从1978年谷牧副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恭王府的腾退搬迁问题开始,直到腾退工作的最终解决,许多领导多次视察恭王府,增拨专款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对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北京市政府始终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与帮助。2002年6月,经当时的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2005年1月,北京市决定将地处朝阳区东四环原准备到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学校改造为附中,2006年完成搬迁。2006年10月,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终于顺利搬迁到了新址。
至此,被几代领导人、众多专家、新闻媒体,以及各界有识之士高度关注的恭王府腾退搬迁工作已然走过了28载的艰辛之路。这在国内古建保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恭王府,究竟起建于何时呢?据说史学与红学界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从和珅时代至恭王府时期,这座建筑群的变化不大,理由是锡晋斋的覆莲鼓墩式柱础、内部的楠木装修以及东路山墙墀头上的砖雕和中路后段左右配房正脊上的砖雕,都代表了乾隆时期的惯用手法。
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对府第的规定,王府与公侯以下达官显贵宅第的差别,不是一点半点。如:亲王府应有正殿七间,郡王府五间,而王以下,自贝勒起就不能有殿。假使和珅当年造了正殿,那么,他被杀时“逾制”的罪状恐怕就又要增加重要一款了!
根据查证的相关资料,奕訢诗集《萃锦吟》卷七中有“嗣于同治年间邸园落成”之记;而“样子雷”于同治四年绘制的多幅恭王府府邸、花园的设计草图也仍然有案可查,所有这些都印证着:同治年间的那次“修整”,是恭王府历史上一个较大规模的“划时代”的工程。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是在恭亲王奕䜣的手上才最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