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朱双顶
享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盛名的东晋名臣谢安,怎么也没有想到“东山再起”的他,就因为自己一句有心之问,竟成全了一段“芝兰玉树”代称佳子弟之说而流传千古,为人们喜爱的玉兰增添了新意和追求。原来,谢安一向关心弟子的教育,总是利用家庭欢聚之机,开导教育子侄们。据《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在家庭聚会时,谢安有意地向诸子侄们问道:“孩子们将来不一定处理国事,那为什么家长还要将孩子教育得很出众呢?”一时间子侄们面面相觑,唯有后来成为车骑将军的侄子谢玄出人意料的答道:“这就好比人人都希望芝兰玉树生长在自己家里一样。”令谢安心头一震,另眼相看。谢玄后来果然成为东晋时期非常了得的一个人物。从此“芝兰玉树”就成了德才兼备、有出息子弟的代称。可芝兰人间有,玉树世上无。于是就有了清李渔在《闲情偶寄•玉兰》中的所说:“世无玉树,请以此花当之。”玉兰花与佳弟子便有了关联。
那么,玉兰花又如何成了望春花呢?原来玉兰花属木兰科,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高等植物,在先秦诗人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之句了。而明人所编的《大明统一志》中就已正式定名为“玉兰”了,记有“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翠柏相掩映,挺出楼外,亦是奇观”之语。明朝人王象晋在《群芳谱》里,更是对其名进行了探源,说:“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玉兰花对温度特别敏感,花开期是伴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步推迟,南北相差前后约三月之久。而在南方,玉兰花正二月开花,花期只有10天左右,常见花色有白、紫、红、黄四种,花大而香,昼开夜闭,午后至黄昏花朵盛开,花姿怒放,状如玉蝶。它属于早春的花卉,故得望春花之名。
其实,关于玉兰花之名的来历,人们更愿意相信另一说法。相传很久以前,在一处深山里住着一家有名叫红玉兰、白玉兰、黄玉兰的三姐妹,一天她们下山游玩,却发现村子里一片死寂,打听后得知,原来是秦始皇赶山填海,杀死了龙虾公主,引起龙王震怒,锁了盐库,致使村子里的人无盐可吃,结果导致了瘟疫的发生,死了好多人。三姐妹十分同情他们,就决定帮他们讨回盐,在遭到龙王多次拒绝后,用自己酿造的花香迷倒了蟹将军,趁机将盐仓凿穿,把所有的盐都浸入海水中,从此人们只要晒海水就能得到盐了。村子里的人得救了,可三姐妹却被龙王变成了花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好心的三姐妹,就将那种花树称作“玉兰花”,而她们酿造的花香也变成了玉兰花香了。玉兰花的花语代表着报恩之意,也许就是这样被人们所赋予而有了深蕴。
玉兰花除上述之名外,还有木兰与辛夷之别。唐宋时,人们将白色的玉兰称为木兰,将紫色的玉兰称为辛夷。而辛夷花因未开之时缀于枝头的花蕾外有一层细绒毛,远观似毛笔笔头样,所以又称木笔花。关于辛夷花也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秦姓秀才患有严重的鼻疾,常流浊涕且腥臭难闻,让其痛不欲生而准备在树下自缢,却被一路过的樵夫救下,并指说此深山中有一种药可治好他的鼻疾。他按樵夫所指在深山中找寻,结果发现有一种花树上的花苞好像毛笔头,他采下一些花苞,煎水连服数天,果真治好鼻病,让他喜出望外。于是又去采了一些种子回来,精心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从此秦秀才就以此树的花苞为得鼻病的人医治,皆得奇效。有人问他药名,他想起当初樵夫的暗语指点,是自己意会所得,就脱口而出叫“心意”,谁想后来却被人讹传成“辛夷”而得名。在中医里,辛夷确是一味治疗鼻病的中药。
由于玉兰花如“玉雪霓裳”,形有“君子之姿”,香则清新淡雅,有“堆银积玉”之富贵,更有“点破银花玉雪香”之色味,落如天女散花之可爱,自然引起人们的喜爱,自有文人墨客的捧场,便有了一个个粉墨登场。
有文字记载的喜爱玉兰花的第一人,当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了,他喜爱玉兰花是爱在骨子里,是一种精神之凝聚。他将玉兰花写入《离骚》与《九章》等作品之中,与香草美人一道构成了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于是就有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之宿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捣木兰以矫蕙兮,凿申菽以为粮”之宏愿,木兰自此就成了屈原坚贞高洁人品的象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
到了唐代,人们对玉兰花的喜爱,已由爱其神魂而转向了偏爱其形色香名了。因为玉兰花大而绚烂,正符合唐人对花的审美情趣,唐人对花卉偏重大而艳丽的花朵。所以就有了李白的《玉兰花》一诗中的颂赞:“红是精神白是魂,仙娥唐女抖清纯。叶飘浦水花千树,春入林中酒一樽。胜景催诗牵客步,闲情携侣过江封。华姿若许谁相访,雨落风敲沪上门。”也有了王维的《辛夷》一诗里寄情于花的失落:“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润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更有白居易的《题令孤家木兰花》一诗中对花的痴情:“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可见这些大诗人爱的还是玉兰花外的形色香。说唐人爱玉兰花的名,从唐朝传下来的以“木兰”为词牌名里可见一斑,有“木兰花令”、“木兰花慢”、“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等词牌。这些是不是可以说明呢?
说到爱玉兰花,北宋的宋徽宗应是最无福消受的一人。宋徽宗本就是一位会享受生活的艺术大家,他在京城内是大兴筑山,建造皇家园林艮岳,派手下大臣苏州人朱勔负责采办花石纲,遍搜奇花异石而运入京城。朱勔从福建采得玉兰花,还未来得及进献,就遇到金兵南侵二帝北狩了。这倒是好了苏州人,朱于是将所得玉兰花植于家乡的苏州虎丘后山,又修建房屋数座,有了玉兰山房,成了吴中名胜,也让后来的清乾隆下江南时饱了眼福。

说文人喜欢玉兰花,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他们将对毛笔的钟情,别恋到玉兰花上。古代文人对毛笔有一种敬若神灵之情,就有流传李白的“梦笔生花”的故事。五代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里说:“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而玉兰花含苞待放时“花苞有毛、夫长如笔”的样子,正契合了文人的文化心里。于是在他们的诗作里就留下了大量赞美玉兰花的杰作。唐刘长卿于《玉兰花》诗中以花香疗愁:“临窗听雨亦怅愁,横笛斜吹来解忧。信手拈来花几许,自此暗香闺中留。”明沈周在《题玉兰》诗中赞美道:“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如此等等,是层出不穷,也是美不胜收。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如今的玉兰花已成为装点城市的美化树种之一,与其它春花植物组景,则有群芳争艳的绚烂,植于道路两旁,则有花中取道、清香弥漫的盛意。每当春季来临,我漫步在公园里,总能享受到为我所开的玉兰花,满树皆无叶,忽然一夜白,更有一夜红,让我十分惊呀而赞叹,这不就是我的“玉树”的吗!竟不自觉地想到千余年前的谢家叔侄之问对,以为对家族中的“芝兰玉树”就不足为赞了,展望的却是在当下的中华民族大家中,开在时代春天里的“芝兰玉树”,由衷赞赏领略神州遍地望春花,人才辈出强国梦。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