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 景 诗 》
文/ 易 之 中
很多人写诗,仿佛是用手机拍风景,写出来的诗,句句是风景,全诗是风景,作者写诗的目的,好象无非就是在告诉读者,他曾经到此一游。这种诗,又称之为“风景诗”。这种诗,只有景而没有情,更没有精神境界可言。这种诗的作用,只有记录,只有还原,只有再现,却没“加工”。这种诗,只是源于生活,却不能表现出高于生活的文艺加工特色。

古人认为写诗要用“赋比兴”的手法,才能写出诗的韵味。“赋比兴”的目的,就是托物寄情,借物抒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振聋发聩地唤醒我们:“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写诗不应该只是写单一的风景,而是要在所写的风景中,注入感情,寄托感情,抒发感情。当然,所寄所托所抒所发之情,最好是清雅的,高尚的情感。切忌无病呻吟。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写诗时,如何把景语变为情语呢?“景语”是“无我”的,但“情语”却是“有我”的。一切审美都是既“有我”又“无我”。托物寄情,借物抒情,就是既“有我”又“无物”。如果只有物,却无情,或者只有情,却无物,写出来的诗,就会明显地美感不足,韵味不够。
在审美学上,美人之美,有“喜之态”、“怒之态”、“泣之态”、“睡之态”、“懒之态”、“病之态”,等等。但写诗就不能写“原生态”,写诗就必须要有“情美”,要有“情语”,要有“景语”与“情语”的相结合。所以,古人是这样去“诗”美人的:“惜花步月为芳情;倚栏踏径为闲情;小窗佇坐为幽情;含娇细语为柔情;无明无夜,乍笑乍啼为痴情。”这样写美人,就会令到美人既有形象感,又有内涵感。这样写诗,就是既有“景语”,又有“情语”。
古人认为:“文贵奇,诗贵美。”这又是振聋发聩的警醒。奇!不是字句之奇,而关键是意气之奇。美!不是字句之美,而关键是诗意之美。诗意!是写诗的核心,是写诗的目的。什么是“诗意”?古人认为诗要有三要素:“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言下之意,写诗要有三要素:音乐之美,形象之美,诗意之美。其中形象之美,就是诗中之景与物。诗意之美,就是托物寄情,借物抒情。
“运神于意”,“意犹帅也”。诗意是诗的关键,是统帅!如何“运神于意”?有难度,难以言传。古人认为,“其能者常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这种结论,也只能在具体的写诗中去意会,去悟会是也。
2021.11.25
